德宏州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01-25张永港杨光琴蔺乔仙康宁
张永港,杨光琴,蔺乔仙,康宁
德宏州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永港,杨光琴*,蔺乔仙,康宁
(德宏州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陇川678707)
为实现蔗糖产业“十三五”规划,确保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通过剖析德宏蔗糖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蔗糖业;现状及问题;可持续发展;建议
蔗糖业是德宏州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甘蔗种植涉及德宏90%以上的农业人口,甘蔗收入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制糖企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蔗糖产业改变了德宏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方式,为德宏的社会发展、经济繁荣、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食糖政策的重大调整、东糖西移、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整合,德宏蔗糖产业从国退民进到集团化发展,无论是甘蔗原料的科学种管和甘蔗品质,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德宏蔗糖产业仍处在不断提升阶段,产业主体远没有达到做优做强的程度,产业还处于持续整合发展过程中,蔗糖产业的发展又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德宏蔗糖业持续发展有利条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产业决策提供参考。
1 德宏蔗糖产业发展情况
德宏蔗糖业历史悠久,但直到1958年筹建,1960年第一座糖厂——陇川糖厂投产,德宏才真正拥有自己的制糖工业。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全州5个县市全部建起了糖厂,蔗糖产业迅速成为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成为云南省主要的产糖地州之一,蔗、糖产量曾连续10余年位居全省产糖地州之首。全州三县两市均有甘蔗种植,涵盖43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涉及蔗农近79万人,占全州农业人口的90%以上。2014/2015榨季甘蔗种植面积6.2万hm2,甘蔗单产80.4t/hm2,甘蔗总产498万t。蔗农人均甘蔗收入2275元,占蔗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0%以上,是蔗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全州拥有5家糖业公司,13座糖厂14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4.05万t。2014/2015榨季工业入榨甘蔗476万t,生产食糖59.8万t,产糖率12.56%。甘蔗总产、甘蔗单产、工业入榨量、食糖产量均创历史新高。蔗糖产业是德宏州改革开放以来最富成效、发挥热区优势最成功、产业结构调整最显著的产业,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骨干产业,多年来支撑着德宏经济的“半壁江山”,对农民增收、财税增长、企业增效、边疆社会和谐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蔗糖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
2009年,中央把云南省未来发展定位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德宏州把未来发展定位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黄金口岸,随着大瑞铁路、龙瑞高速公路的修建和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德宏将迎来历史上难得的发展机遇。德宏蔗糖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初具规模的制糖工业和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条件。
2.1自然资源条件
2.1.1气候资源条件德宏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冷同季,雨热同期,立体气候明显且具有逆温层,具有适宜甘蔗生长和糖分积累的自然气候条件。
2.1.2水资源条件德宏境内除三江四河纵穿全境外,尚有较大支流33条纵横交错。水资源总量218亿m3,全州年降雨量达1546~1717mm,有充足的水分满足甘蔗正常生长对水分的要求。
2.1.3耕地资源条件德宏州有土地总面积115.26万hm2,其中已垦植15.5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3.5%,实有常用耕地面积12.18万hm2,其中水田6.10万hm2、旱地6.08万hm2,土壤类型以红壤、红黄壤、赤红壤为主,土层深厚,土地肥沃。水田面积优势突出,有利于优化蔗区布局,为甘蔗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耕作条件。同时,德宏具有到境外周边地区种植甘蔗和开展罂粟替代种植的条件和进一步扩大种植的潜力。
2.2产业资源条件
2.2.1原料基地德宏甘蔗产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全州甘蔗种植面积6万hm2左右,建有完善的蔗区交通网络和一定基础的蔗区水利设施,被国家列为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全州甘蔗单产提高还有很大空间。
2.2.2制糖工业全州5家制糖企业13座糖厂14条生产线,日处理甘蔗能力4.05万t,生产规模和生产工艺居全省前列。
2.2.3管理、科研和产业队伍资源全州具有健全的蔗糖产业管理机构及科技服务推广体系;有具备较强力量和较高素质的产业队伍。
2.2.4蔗糖产业副产物资源蔗叶、蔗梢、蔗笋、蔗渣、糖蜜、滤泥、废醪液等副产物尚未很好开发利用,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这些副产物将全面开发利用,从而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产业竞争力。
2.2.5蔗糖产业政策资源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蔗糖产业发展,每年研究制定蔗糖产业政策措施,全力做好蔗糖产业各项工作,促进蔗糖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2.3区位资源条件
主要是口岸优势。德宏与缅甸毗邻,具有两个国家一类口岸、两个国家二类口岸,随着过境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德宏将成为我国连接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为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流基础。
2.4市场前景条件
2.4.1国内食糖消费呈刚性增长食糖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糖的消费量将随之增加。
2.4.2国际食糖消费保持正增长我国未来食糖生产重点是广西、云南、广东和海南等甘蔗产区,德宏属国家划定的滇西南甘蔗优势区域,发展蔗糖产业在自然资源、产业资源、区位资源、市场前景各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符合德宏州情,具有较大的潜力。
3 德宏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德宏蔗糖产业的发展有量变亦有质变,特别是产糖率指标,从全省倒数跃居前列,制糖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明显,蔗农收入逐年增加。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德宏蔗糖产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持续发展形势严峻,困难和问题突出。如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不强,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等等。
3.1从甘蔗原料生产看
3.1.1蔗区生产条件差全州甘蔗优势蔗区面积不断萎缩,非优势区域面积不断增加,蔗区土地贫瘠、地块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晴通雨阻”、水利化程度低、排灌沟渠不畅、涝渍干旱灾害严重、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3.1.2甘蔗品种结构不合理全州甘蔗品种结构单一,品种更新换代慢,主要当家品种种性退化、病虫危害严重、单产及糖分下降以及品种单一存在生产安全风险等问题,成为制约甘蔗单产及糖分提高的主要因素。
3.1.3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全州甘蔗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不足30%,主要集中在坝区耕整地和中耕培土环节,种植和收砍环节机械化还处在探索阶段,全靠人工种植和收砍,劳动强度大、劳力紧张、每吨收砍工价100~120元,占甘蔗收购价格的1/4。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甘蔗生产尤其是收砍环节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成为制约我州蔗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
3.1.4农民种蔗积极性下降,甘蔗优势区域难以巩固由于甘蔗种植比较效益低和烟草等新兴产业的兴起,产业争地矛盾突出,加上农村劳力短缺、甘蔗生产劳动强度大、部分企业拖欠蔗款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下降,在与其它产业的竞争中,优势区域甘蔗原料基地难以保持稳定。
3.1.5蔗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蔗区糖厂加工能力已不适应原料发展速度,而有的蔗区糖厂则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无论哪种状况,都不利于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
3.1.6境外甘蔗发展面临挑战境外甘蔗种植是我州蔗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外周边局势不稳定、种植面积增加和替代种植比例减少,甘蔗种植、进口成本逐年增加,进口配额不足、享受税收优惠指标减少及通关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境外甘蔗发展,如果没有稳定的中缅农业合作机制和便利的通关条件,境外甘蔗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
3.2从加工工业看
3.2.1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相对落后制糖工业在全州工业体系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但是德宏制糖工业发展仍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技术进步慢,自动化、信息化控制水平低,国内外一些成熟的高效装备,以及全厂、全流程的集中统一控制和信息化建设在全州制糖生产中还处在探索之中。
3.2.2产品质量档次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综合利用效益低制糖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产业链短,产品单一,综合利用开发少、效益不显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3.2.3甘蔗原料不足全州13座糖厂有7座吃不饱,有的糖厂仅达到规模入榨的50%,按全州现有糖厂规模保持日处理甘蔗4万t计算,每年需要入榨甘蔗520万t,以2014/2015榨季产量计算还需增加甘蔗60万t以上。
3.2.4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竞争力较弱全州13座糖厂,日处理规模3000t以下的有11座,日处理规模1500t以下的有6座,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部分企业基础差、包袱重、投入严重不足,工艺设备老化,科技含量低,企业效益差,竞争能力弱。
3.2.5市场低迷,价格下滑,制糖企业经营困难由于国际国内食糖市场供过于求,国内食糖价格连续4年下滑,制糖企业出现连续亏损,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出现拖欠蔗款现象,不仅企业面临生存的危机,还存在严重的社会隐患。
3.3从思想观念看
3.3.1以量取胜的观念德宏糖业发展近60年,一直靠扩大面积、拼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走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高产优质高效的科学发展道路。
3.3.2对蔗糖产业的效益分析不科学存在只从农业看产业的现象,忽视了蔗糖产业对二、三产业的拉动作用和对整个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影响了对产业的投入和抓产业的力度,以至德宏蔗糖产业的发展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循环发展模式。
4 德宏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德宏蔗糖产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州甘蔗面积(含境外蔗区)7万hm2,其中州内面积5.67万hm2,境外面积1.33万hm2。建设2.67万hm2“吨糖田”、2万hm2“高优蔗园”,在优势区域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甘蔗农业总产达到580万t,甘蔗平均单产提高到84t/hm2;甘蔗良种率达到98%以上,平均甘蔗含糖分达到15%以上,平均产糖率达到13.3%以上;工业入榨甘蔗达到540万t,产食糖72万t以上,产酒精3万t以上;生产活性干酵母3万t;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现行价)7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产值28亿元、制糖工业综合产值47亿元,实现税收7亿元左右;全州蔗农人均甘蔗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为实现蔗糖产业“十三五”规划,确保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抓住桥头堡建设的良好机遇,加速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4.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蔗糖产业的组织领导
蔗糖业是德宏州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蔗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蔗糖产业领导小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蔗糖产业的有关问题,做好蔗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工作,加强对基地县和龙头企业的指导,完善蔗糖产业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组织实施蔗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合理规划蔗区布局,加大对优势蔗区的投入,处理好蔗糖产业与新兴特色产业的关系,确保蔗糖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协调发展。
4.2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建议州级财政每年安排蔗糖产业扶持资金1000万元以上,各县市和制糖企业按照1∶1∶1配套,建立蔗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甘蔗原料发展、示范基地建设、甘蔗品种改良、节水灌溉技术、吨糖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甘蔗机械化推广、专业合作社扶持、制糖龙头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蔗糖产业循环经济开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涉农资金支持,州直各部门涉农资金在保持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合理划分一定资金用于蔗糖产业发展,各县市、各制糖企业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推进产业持续发展。
4.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蔗区布局
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蔗区道路和蔗区水利化程度,加快推进中低产蔗园改造、旱地坡改梯、五小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水浇地甘蔗。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增加自然降水,减轻无灌溉条件区域和干旱年份对甘蔗生长的危害。
4.4建设高标准甘蔗生产基地,扩大原料生产
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集中向优势区域连片发展,向制糖企业周围集中种植,向好田好地集中种植,建设高水平、规模化的现代甘蔗种植园,把陇川、盈江、芒市、梁河建设成全省国家级糖料基地重点县。积极发展境外甘蔗种植,在中缅农业跨境合作区建设现代化、规模化甘蔗生产基地。
4.5大力推广优新良种和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提高甘蔗单产
加快培育、引进和推广优新良种,提纯复壮现有优势品种,推广甘蔗温水脱毒健康种苗、全膜覆盖、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间套种增效、信息管理等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分,建成较为完善的甘蔗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4.6加快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降低劳动强度
推广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提升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是今后蔗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争取把陇川县、盈江县列入云南省第一批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通过示范推广,摸索经验,实现全州甘蔗种植、管理基本机械化,甘蔗收获部分机械化,降低种蔗劳动强度,降低种植成本,增加蔗农种蔗收入。
4.7培育扶持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提升甘蔗生产组织化程度
通过资金、信贷、项目等扶持,促进甘蔗专业乡、专业村和甘蔗种植大户发展,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和组织蔗区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土地向甘蔗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适度集中。支持甘蔗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产业向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发展。
4.8增加甘蔗进口配额,提高通关便利水平
进一步落实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相关政策,建设好中缅边境农业合作开发试验区,以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加、企业配合,积极与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边防等部门协调,建立更加便利的通关模式,积极支持发展境外甘蔗种植,积极争取国家在甘蔗进口配额方面给予倾斜,尽快开通甘蔗和农资进出口“绿色通道”,对甘蔗种植所需物资出境和甘蔗运回国内加工给予通关便利。
4.9推进全州制糖企业再整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对部分规模小、经营难、解困无方的制糖企业进行再整合,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与现有制糖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加工水平高、经营规范、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带动蔗糖产业快速发展。
4.10拓宽拉长产业链条,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终端消费产品,扩大精深加工产品规模。推进高效清洁生产,加强蔗梢、蔗渣、糖蜜、滤泥、酒精废液等综合开发,促进制糖企业提质增效。支持高活性干酵母扩大产能和发展精深加工,力争筛选1~2个蔗糖循环经济或深加工项目,作为州重点扶持对象,切实增加蔗糖产业实际投资量,尽快形成新的产能和效益。
4.1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理顺州及县市蔗糖管理体制,明确机构设置性质,确定人员编制。采取培养、引进、合作方式,加强蔗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与高校、院所、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鼓励以产学研合作方式推进蔗糖产业发展。大力开展蔗农科学技术培训,进一步加强制糖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努力提高蔗农科学种管水平和企业员工操作管理水平,为全州蔗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杨光琴,张永港.德宏甘蔗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糖料,2014,36(2):74-76.
[2]杨光琴,张永港,郭兆建,康宁.德宏甘蔗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糖料,2015,37(6):74-76.
[3]德宏州史志办公室.2014年德宏年鉴[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4,12.
[4]德宏州农业局.德宏州蔗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R].2015,12.
[5]德宏州农业局.2015年德宏州蔗糖生产统计表[R].2015,8.
S566.1
B
1007-2624(2016)03-0068-04
10.13570/j.cnki.scc.2016.03.022
2016-03-20
国家现代农业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CARS-20-6-15);云南省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德宏州扶持培养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创新人才专项资金资助。
张永港(1967-),男,云南省芒市人,农艺师,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德宏综合试验站站长,德宏州甘科所所长,主要从事甘蔗综合技术研究,E-mail:zyg316@126.com。
杨光琴(1975-),女,云南省芒市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甘蔗综合技术研究。E-mail:ygq0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