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个化名背后的陈云

2016-01-25余玮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1期
关键词:特科化名共产国际

文/余玮

多个化名背后的陈云

文/余玮

今年6月13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回顾陈云同志的革命生涯,我们会发现,陈云同志曾经使用过多个化名,每一个化名背后,都有一段真实而不失传奇的历史细节……

陈云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究竟用过多少个化名,即使是权威的党史研究专家一时也难以真正探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化名,就像一粒粒耀眼的珠宝,串联起了陈云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一生、伟大光辉的一生。

“陈明”“陈亨”:培养农会骨干

1927年,八七会议后,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派出许多干部到各地传达会议决议,恢复和整顿党的组织,布置秋收起义。这时,中共江苏省委指示陈云于10月初到自己的家乡——上海青浦,发动农民暴动。陈云回到家乡后,顾不得看望多年未见的亲人,化名“陈明”,立即开始工作。为了工作上的方便,陈云和吴志喜等经常住在贫苦农民家中,宣传翻身闹革命的道理。他无论住在谁家,谁的家里都会传出笛子、二胡的声音。他还经常给房东和乡亲们讲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等,他讲得绘声绘色,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渐渐地,听众越来越多,陈云也逐渐向群众谈到农民的切身问题,像地主剥削、官府压迫等,一点一点地启发大家。就这样,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云不仅在附近20多个村子里恢复和发展了农会组织,还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

当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建立青浦县委,任命陈云为书记。紧接着,青浦县委建立了农民革命军,陈云任政委。枫泾暴动失利后,青浦、松江两县国民党反动派先后进行7次大规模武装搜捕,松江驻军团部和松江县政府贴出布告,通缉枫泾区“案犯”陈云等24人。陈云临危不惧,机智灵活,在各地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屡屡化险为夷。他还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已经暴露身份的共产党员和农会骨干转移到上海,并给被捕的同志送药、送钱,还设法营救。此后,陈云化名“陈亨”,继续秘密指导各地方的斗争。

“廖程云”“黄苏”:从中央候补委员到中央委员

1929年9月,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46名中共高级干部聚集在一起召开了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主持会议的是一个戴近视眼镜的“白面书生”,用“之夫”为名。其实,他便是瞿秋白。“少山”在会上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这“少山”便是周恩来。24岁的陈云以“廖程云”的名字出席会议。会上,陈云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开始了他进入中央领导层的人生里程。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江苏省委改组为江南省委,管辖江苏(包括上海)、浙江、安徽3省的党组织,陈云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举行。作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陈云出席了这次会议。在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名单中,不见“廖程云”,而在“补选的中央委员”的名单中,则有一个“黄苏”。这“黄苏”其实也是陈云的化名。这一年,陈云刚刚26岁。

“李介生”:领导中央特科

1931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调整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和特科工作机构,调陈云担任特工委成员和特科的总负责人。在特科,陈云化名“李介生”。

1935年6月28日,陈云化名“廖家骏”刊登启事,向党组织示意自己的行踪

1936年,陈云化名“廉臣”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在国外出版后,很快便流传到国内的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图为当年国内的一份手抄本,手抄者不详

在极其险恶的环境里,作为特科负责人的陈云还具体负责财务会计工作。他经常化装成商人,到负责财会工作的同志家中布置工作,下达指示。陈云特别注意特科外围组织的建设,以掩护特科的工作。当时,特科建立了两个掩护机构,一个叫新生印刷所,一个叫裕大南货店。新生印刷所既负责秘密印刷党内机密文件,又是党在上海的一个秘密联络中心。裕大南货店主要负责党的地下活动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对外经营得也很好,许多人对此都有很深的印象。共产国际的同志对陈云这样能做地下工作又有经营头脑的人才很是赞赏。

“廖家骏”:刊登启事以示个人行踪

1935年6月,当长征队伍到达懋功雪山脚下的灵关殿时,同行的人发现陈云从队伍中消失了,没有任何消息。于是,在当时的红军中有了各种传说。有的说,陈云同志牺牲了,更多的人却说,陈云同志失踪了。这些传说竟流传了好几年。其实,陈云并未“失踪”,而是受中央派遣,去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情况,并到上海去恢复地下党工作,重建上海地下党与中央的联系。党中央对陈云的行踪采取了极为严密的保密措施,在中央领导中也只有少数人知道。

陈云安全到达成都后,按照周恩来的事先约定,托人去《新新新闻》报馆刊登启事,以此向组织示意自己已安全到达成都。报纸在极不起眼处刊发了这则启事:“廖家骏启事:家骏此次来省,路上遗失牙质图章1个,文为‘廖家骏印’,特此登报,声明作废。”

“史平”“施平”“廉臣”:宣传红军长征

1935年7月,陈云由重庆到达上海。不久,潘汉年来到上海与陈云会合。由于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在宋庆龄的帮助与巧妙安排下,陈云几经辗转于8月20日秘密到达莫斯科,参加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任监察委员会委员,化名“史平”。

长征前,共产国际通过往来的电报对中国革命的情况有所了解,但长征开始后不久,联系就中断了。后来,有人将陈云向共产国际的汇报加以整理,并增加了红一、四方面军会合的内容,冠以《英勇的西征》之题,署名“施平”,发表在共产国际的杂志上,随后还出版了小册子。这是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在世界革命阵营中最早宣传红军长征和毛泽东、朱德等领袖的文献。

这本小册子不是陈云的亲笔,但另一本署名“廉臣”的小册子,却出自陈云笔下,那就是《随军西行见闻录》。在这篇3万多字的纪实文学作品中,他假托自己(书中的“廉臣”)是一名国民党的随军医生,于1933年3月参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时被红军俘虏;后来,“廉臣”表示自愿参加红军,并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红军服务。陈云以著名“红色大夫”傅连璋在长征中的经历为原型,把自己在长征中的经历与一些被俘虏的国民党军队的医生、士兵、军官的具体情况巧妙地融会在一起,详细记载了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江西出发,历时八个月、途经六省、行程12000里的传奇经历。1936年春,《随军西行见闻录》先在法国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全民月刊》上连载,夏天又在莫斯科中文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很快便流传到国内的日军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使人们了解了所谓红军“已溃不成军”的真相,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文章作者“廉臣”就是中共领导人陈云的谜底,直到1985年1月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的时候,才由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首次向公众揭开。

□本栏编辑/牛泽群

猜你喜欢

特科化名共产国际
中央特科的三种营救方式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俄副总理辞任世界杯组委会主席
穆特科:俄罗斯体坛的操盘手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召开的党代会是哪次?
浅谈刑事案件中采取化名方式保护证人
俄体育部长晋升副总理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中共党史中刘少奇同志等领导人的“化名”
新闻报道使用化名应遵循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