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模式的转变与道家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2016-01-24纪敏

世纪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现代价值道家转变

纪敏

摘要: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管理必须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企业文化理论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道家关注人本身,反对人的物化,对现代管理具有启发意义。现代管理应该从道家思想中汲取智慧。

关键词:管理模式;转变;道家;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84-03

时代在发展,管理的方式也在改变。但总体看来,现代管理基本上没有脱离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提出的诸多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说,只是对泰勒管理理论的纠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关于企业文化的讨论,是对泰勒以来现代管理理论的深刻反思。学者们提出的新的管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竟有相通之处,这说明道家的某些思想通过现代转换后依然能够对现代生活发挥指导作用。

一、管理模式的转变

明茨伯格说:“由于管理,社会变得难以管理。”至哉,是言!提到“管理”,首先想到的是效率,管理就是提高效率。什么是效率?效率就是正确地做事。泰勒发现工人磨洋工,就把工人的任务分成若干部分,每个人都承担其中的一个部分,这样就能提高熟悉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就是从提高工作效率开始的。但效率不是效果,有效率不一定有效果,有时可能正相反,越有效率,越没有效果。如果追求的目标对人类有害,那么效率越高对人类的危害就越大。我们今天的环境危机,就是人类盲目追求效率的结果。

其次是控制,管理就是控制。法约尔认为,管理由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五个要素组成,按照明茨伯格的说法,这五个词其实都是“控制”的意思。如何控制呢?玛格丽特·惠特利在《领导力与新科学》一书中有精彩描述:“在组织管理上,我们的关注点主要放在以下方面:对结构和组织进行设计;广泛收集数据;用先进的数学方法进行决策。很多年来,我们一直忙于建立精细模型,分析更多的变量,提出更加精确的分析方法。我们习惯地认为,通过对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就可以达到认识整体的目的,不管有多少个组织部分。我们对事物进行简化、描述和分解,分析相互间的因素关系,最后以线条和图框的形式呈现这个世界。”

明茨伯格认为.这种以量化分析、数学模型为工具的理性管理模式使管理越来越偏离实际,从而使组织陷入到数字的游戏中。他对这种管理技术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对于管理技术——不管是规划一设计一预算法、‘全面信息系统、巨型公司模型,还是战略规划,我们知道的失败例子比成功要多得多。换言之,较之日常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我们基本上没有什么管理技术成功实践的系统化证据。”

人创造了组织,而组织却全然不考虑人的感受。在组织中,人只是没有灵魂的工具,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事,没有创造,甚至连交流也没有,一切都是那么的单调、乏味、压抑、没有意义。“组织到底是为人服务的,还是在奴役人?”明茨伯格发出质疑,并明确地指出:“不管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这都是一条必然走向失败的道路。”《美国的挑战》一书曾把美国经济的成功归于美国先进的管理方法,但遗憾的是,此书出版后的十多年间,美国经济却陷入了衰退。对此,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认为:“美国企业不注重产品或是员工,是因为它们过于注重别的事物。也就是说,它们过度依赖分析、财务工具,以为这些工具可以让公司避免风险,可是事实上却会让它们裹足不前。”

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一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984年7月所发表的外国企业排名中透露,世界上最强大的200家企业中日本占61家。另据美国《财富》杂志1984年8月透露,世界上最强大的500家企业中日本占146个。日本的成功使“企业文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威廉·大内在其名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比较了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提出了Z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存在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迪尔与肯尼迪在出版于1982年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中说:“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原因也在于他们能够持久地在全国范围内维系很有凝聚力的强大文化。不仅每个企业都拥有强大的文化,企业、银行和政府之间的联系也具有文化特色,而且这种文化联系是强有力的。整个日本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在国家范围内的进一步扩展。”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在报告它所进行的公司声誉调查结果时指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公司并不仅仅是靠那些财务数字生存的。那些在调查中名列前茅的公司都有一个相同点,即有着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的发展是靠人推动的,而人是有感情、动机、欲望和思想的,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人当人看,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付诸实施,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迪尔和肯尼迪说:“我们的确认为,对单个企业来说,文化是十分有效的。事实上,强大的企业文化几乎总是那些持续成功的美国企业的幕后驱动力。”

马斯洛说:“管理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对生活的人文看法,而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掌握。”文化与技术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文化属于形上层面,而技术属于形下层面。文化是无形的,但你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产生着影响。玛格丽特·惠特利曾经做过一个大型连锁零售公司的客户服务项目,她让一些员工到几家店铺去看看。在访问了多家店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当她们进入一家店铺的时候,她们是能够“感受”到良好的服务的。她们试图从引导牌、商品陈列和面部表情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但是,受到良好接待的真正感觉,从上述哪一个方面都解释不通。惠特利说:“一定是有某种特别的东西存在。我们能感受到它,至于为什么能感受到,我们却说不清楚。”惠特利借助于现代物理学的“场”理论来解释文化等无形的影响力的存在。其实对这些问题中国道家的创始人早在2000多年前就阐述得清清楚楚了。老子是借助“道”的概念来予以解释的。正因为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学理论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才激起了笔者对道家管理思想的研究兴趣。笔者发现,在道家管理思维框架下,现代管理学所面临的许多难题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道家管理的现代价值

道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与儒家、佛教三足而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守藏室之史”。班固据此认为,道家出于史官。史官的任务是记录国家大事,总结兴衰之道,以资后世借鉴。《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

关于道家学派的特征,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又说:“道家无为,又日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司马谈这里概括的是黄老道家的特征。《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汉书·艺文志》)班固认为,道家理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能发挥作用。又说:“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日独任清虚可以为治。”这里说的是庄子。

由于《老子》思想的复杂性,导致道家学派沿着两条路线发展,一条是形上超越路线,另一条是面向政治和社会的人世路线。金春峰先生说:“《老子》的思想包含着两方面发展的可能性:或者象庄子一样,由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而完全否定社会的意义,极端蔑视、鄙弃社会的一切而发展为出世主义,追求精神的逍遥,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仰慕;或者面向政治和社会,由否定文化、道德、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而全力倾注于成败、祝福、得失的研究,发展出一套和儒家对立的社会、政治、军事思想。”庄子是沿着前一条路线发展的代表,黄老道家是沿着后一条路线发展的代表。

道家管理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汉初的国家治理中曾得到了成功运用。道家管理思想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伊藤肇说,日本企业家只要稍有水准的,无不熟读《论语》和《道德经》。马斯洛对道家的“无为”管理思想十分推崇,他说:“‘道家的意味着提问而不是告诉。它意味着不打扰,不控制。它强调非干预的观察而不是控制的操纵。”彼得·圣洁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曾引用老子的话来解释领导者的角色。

在当前背景下,道家管理思想的价值日益凸显,是转变管理思维、构建新的管理理论的重要资源,值得深入挖掘。

(一)西方理性管理模式的实质是对人的控制,这种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已充分显现,而道家的“无为”思想所批判的就是“控制”理论,因此,道家“无为”思想对建设新的管理模式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理性管理思维以二分对立的方式来看世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设计与生产,生产与销售,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等等,都被视为相互对立的存在。理性思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只相信数字或与数字有关的东西,对一切不能量化的东西都加以排斥,不承认人的情感、信仰、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等因素对管理的影响,所有决策都建立在量化基础上。事实上,企业的发展是靠人推动的,企业的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人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七情六欲,这些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只有当情况并不十分明朗的时候才需要决策,当所有数据都收集齐全时,可能情况已发生变化了,已经不需要决策了,因此,决策中必然包含着直觉判断。道家对直觉思维的强调使我们对决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人本模式以人为目的,这是与道家管理相通的。理性思维模式也强调人的重要性,但它是把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来对待的,提高效率、获取更多的利润才是其真正的目的。道家承认人的地位,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除此之外,管理者没有特别的目的。

(四)道家“小国寡民”思想与现代组织理论有相似之处。老子主张“小国寡民”,是出于便于管理的目的。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规模不宜太大,太大缺乏效率,而且组织成员的利益也难以得到保证。在对大组织的管理中,现代组织理论主张授权,或将组织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主体。

(五)道家人性理论是对现代人性管理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道家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与现代西方的X理论与Y理论也不相同。道家认为,人性的特点是“朴”,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只要不对其施加干预,人自会朝着组织的目标发展。现代的人性理论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甚大。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环境中,不需要对人施加特别的影响,人就会自觉的与环境保持一致。而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人也会有恶劣的表现。

(六)道是道家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形上的,超越的,抽象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道一旦限定在某种东西上,它就已经不是最高的“道”了。道家认为,道应该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西方理性管理侧重于技术层面,而技术层面的东西多不可靠,这是道家排斥“技”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掌握了“道”,那么“技”就不是问题了。马斯洛说:“在我看来,管理的首要技巧是人文的,而不是技术的。”人文的因素已经不是技术所能包含的了,它实际上已经上升到“道”的层次了,管理就是对道的探寻过程。一旦我们掌握了“道”,那么在“道”的指引下,方法自然会呈现出来供我们选择。正如威廉·大内在《Z理论》一书中所说,“如果有人能够从本质上领悟上述价值观和观念(或目标和手段)构成的这套哲学观,那么他就能从一般性的陈述中推断出几乎无限的具体标准或目标,以便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道家的道论可以成为企业文化理论、价值观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

(七)道家对领导者的要求与现代研究是一致的。道家要求领导者要像水一样谦逊、柔韧,不居功,少私寡欲。现代研究发现,能够成功引导企业实现跨越的领导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质,这些品质中最为重要的是谦逊,意志坚强,无私。

西方管理思想的背后是西方文化,日本管理思想的背后是日本文化。文化是可以交流的,但不能照搬照抄。当美国企业陷入困境时,有人主张运用日本的管理模式来解决问题,迪尔和肯尼迪说:“我们不认为答案是要照搬照抄日本的模式,也不同意解决问题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工具……相反,我们认为答案是将美国人看成是具有美国特色的人。”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理论,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管理必须考虑人的文化背景。日本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因此,日本的管理模式不一定适合于西方。“把美国人看成是具有美国特色的人”,这是对文化差异的肯定。中国企业也应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在对传统管理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有特色的中国管理管理,而汲取道家智慧应是明智的选择。

猜你喜欢

现代价值道家转变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儒家廉政思想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