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节约问题的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2016-01-24康晋霞
康晋霞
摘要:针对当代中国节约问题,尝试构建当代中国节约问题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系统地阐述生活、生产和生态层面节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集成框架(an integrated approach)展示节约三个层面各个因素的关系,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当代中国节约问题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期望能对节约文化、生态道德、环境伦理等研究内容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奢侈浪费型消费方式;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破坏;集成框架;概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D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2-0047-02
一、引言
现代语境中的节约,不单包括消费领域还涉及到生产领域,发展到今天,随着环境和能源问题的凸显,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生态层面的节约也纳入了其内涵。主要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节约既包括生活层面人对生活资料的物尽其用、量人为出的节俭;也包括生产层面生产资料的循环使用和劳动力的节约;还包括生态层面人对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合理利用。综上所述,节约的含义需从生活、生产、生态三个维度诠释,节约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当前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不良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的严峻形势,社会经济发展、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方式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给原本紧张的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我国2015年环境日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推进。2015年5月14日,环境保护部召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座谈会,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要求,各地要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为契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平衡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协调发展。
针对上述概念、背景和现状,尝试构建当代中国节约问题的概念模型。该模型系统地阐述生活、生产和生态层面节约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集成框架(an integratecl approach)展示节约三个层面各个因素的关系,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当代中国节约问题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二、概念模型的建立
当代中国节约问题概念模型建立的理论依据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贯穿着“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两大主线。社会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为全体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社会成员对环境资源的占有公平化,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说了上述这番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指引。2014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生态文明不应是应景的口号,而应内化为民众的思想观念,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成为当代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生态文明还远未成为民众头脑中的主导性思想,浪费、奢侈、不环保等行为还普遍存在。
遵循上述理论尝试构建了当代中国节约问题的概念模型,见图l。下面将详细阐述该模型的涵义。
三、概念模型的讨论
从模型中看出,生活、生产和生态层面节约存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将分别从生活与生产、生产与生态、生活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诠释该理论模型。
(一)生活与生产的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更加突出了发展的出发点和全面、协调原则,强调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内在统一性,并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人民群众节约、绿色消费、绿色制造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减轻环境的压力,反过来,又促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与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全球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载有2500多条各式各样的行动建议,其中一条就是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详细建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13年推出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十年行动框架》,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绿色消费是促进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绿色消费选择,全民节约意识的提升,又可以促使行业企业转变观念,做出绿色发展决策,从而倒逼绿色生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通过消费行为的改变,才能有效引导企业从事环境友好型生产。
统筹规划工业生产与消费,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可持续消费的主体包括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政府的主要作用是采取政策和法规制度来引导和约束企业的采购和个人的消费行为,在全社会推广可持续消费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主导作用,引导消费者为保护气候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可以通过绿色采购和改进生产工艺,进行环境友好和耐用性较好的可持续产品生产活动,并且推动废弃物等的合理循环使用及处理,有效管理企业供应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消费者通过选择购买可持续产品和服务,采用可持续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减少日常生活中给环境造成的压力。2015年我国地球日活动主题“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15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可持续消费和生产”,国家环保部确定我国2015年环境日主题为“践行绿色生活”。我们希望生态文明能够成为每一个企业、每一位公民的遵守,减少生产、服务和生活过程中产品和服务的碳足迹,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或实现碳中和。
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促进了生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下,我们必须把各类消费的增长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协调起来,既要适当满足消费日益增长的需要,又必须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历来有着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以节俭为美德,然而,如今人们互相攀比,对此,应大力提倡适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厉行节约,要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形成以节约为荣的道德风尚。正如在环境保护部《践行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热烈庆祝我国第一个环境日到来》中提到的,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要改变我们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生产绿色化与生活绿色化是不可分割的,转变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丝毫不亚于转变生产方式。
(二)生产与生态的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
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通过严格的环境执法规范生产者的环境行为,促使生产者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企业的排污行为,引导企业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并由此促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原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生产发展与生态平衡有几个关键性的问题要把握好,其中之一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离开经济增长,讲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离开环境保护讲经济增长,是竭泽而渔。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那什么鱼都没有了。之二是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把影响科学发展和影响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作为整个环保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好。”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坦教授强调“如果离开了经济发展,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样,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且是粗放式发展,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是有害的、错误的。”
(三)生活与生态的相互促进与制约关系
改善生态环境是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经济发展决定人们的生活水平,环境状况决定人们的生存条件。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良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坚持把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把保障群众食品、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改变导致对自身存环境破坏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改变生态环境或使生态环境破碎和大量的污染物降低生态环境质量,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剧,导致生态系统健康受损,服务功能便会下降,从而影响到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此外,不断提高设施利用环节的能效、延长家电等个人日常用品和公共用品使用寿命、减少更新换代,会带来各种益处,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减缓气候变暖。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
四、小结
实现经济高品质增长;自然资源低消耗、污染物低排放;生态、生活、生产共赢,政府利益、企业利益、公众利益共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共赢是当代中国节约问题概念模型阐述的核心内容。该模型的建立期望能对节约文化、生态道德、环境伦理等研究内容提供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