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护理对策
2016-01-24张艳萍顾晓丽张二箭
张艳萍,顾晓丽,张二箭
· 短篇论著 ·
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护理对策
张艳萍1,顾晓丽1,张二箭1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上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1]。在PCI中发生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VVRS)是一种常见且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效观察及积极处理非常重要[2,3]。本研究就我院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发生VVRS的59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VVRS诱发因素、有效预防及处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月于解放军第251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10例)和PCI(49例)中发生VVRS的患者59例,男性33例,女性26例。纳入标准: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或PCI;均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年龄40~70岁。排除标准:合并肿瘤、拒绝参加本研究者。
1.2介入干预 介入均采用股动脉穿刺置管法。拔管时间: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均在术后即刻拔除鞘管,PCI患者术后4 h拔除鞘管。止血均为人工股动脉局部压迫法,拔鞘管后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在股动脉穿刺点近心端沿股动脉用力向下压迫股动脉,避免血液溢出至皮肤穿刺点或皮下组织。
2 结果
术中发生VVRS的8例中1例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时,余7例均发生于PCI中;术后发生的51例,冠状动脉造影9例,PCI后拔鞘管前3例,拔管后30 min内39例。VVRS患者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体检发现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20例血压检测不到。心电图多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例为交界区心律,2例发生快速心房颤动。处理:①立即停止手术操作,按压股动脉者适当减轻压力;②头低足高位;③快速补液;④静脉注射阿托品、多巴胺。51例在15~60 min内恢复,4例在1~12 h内恢复,2例在12~24 h内恢复,2例持续低血压状态3 d,用多巴胺维持。
3 讨论
人体大动脉有丰富的神经分布,参与血压和血容量的生理调节[4],心脏介入时由于导管及介入器械直接刺激心脏大血管及心室,导致心肺感受器兴奋性增加,诱发VVRS的发生。拔鞘管时产生的疼痛刺激作用于皮质中枢和下丘脑,使胆碱能神经的张力增高,导致内脏及肌肉小血管强烈反射性扩张,引发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减慢,剧烈疼痛甚至可导致神经源性休克[4,5]。
本研究分析了59例发生VVRS的患者资料,特点如下:①PCI发生VVRS远多于冠状动脉造影,其中多支血管病变多于单支血管病变,可能与手术时间长、血管反复刺激有关;②多见于拔管后30 min内,可能与拔鞘管后压迫血管兴奋迷走神经及疼痛有关。大部分患者15~60 min内恢复,亦有持续低血压状态达3 d者。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采取如下措施[6,7]:①提高操作技术,尽量缩短操作时间,避免粗暴操作,提高穿刺成功率;②穿刺和拔管进行充分的局部麻醉,耐心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压管力量适度;③PCI后应适当给予补液,必要时停用血管扩张药物;④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中、后均需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拔管前需维持静脉通道通畅,发生VVRS者应严密观察血压和心率、心律的变化,直至病情稳定。
[1] 马长生,盖鲁粤. 介入心脏病学[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
[2] Landau C,Lange RA,Glamann DB,et al. Vasoagal reactions in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J]. Am J Cardiol,1994,73(1):95-7.
[3] 荆媛,王平,任绪功. 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发症的防治[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10):541-3.
[4] 徐丰彦,张镜如. 人体生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38.
[5] 王禹,朱秀琴. 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术致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与处理[J]. 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0,20(9):537-8.
[6] 陈灏珠.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心脏病学分册[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164.
[7] 张锋,葛均波,钱菊英. 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后采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和人工压迫止血的对比[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5,21(2):117-8.
本文编辑:姚雪莉
R816.2
A
1674-4055(2016)09-1123-01
1075000 张家口,解放军第251医院心内科
张二箭,E-mail:zhangerjian1969@163.com
10.3969/j.issn.1674-4055.2016.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