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2016-01-24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2016/2017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为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抓好田间管理、夯实小麦丰产基础,现提出2016/2017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重点推广6项播种关键技术、8项高产主推技术和3项防灾减灾技术,供参考。
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
冬小麦播种即将由北向南展开。据气象部门预测,全国秋冬季气温总体偏高,华西秋雨南多北少,不利于麦播和出苗;入冬可能出现极端低温,对小麦安全越冬不利。
为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冬前壮苗、抓好田间管理、夯实小麦丰产基础,现提出2016/2017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重点推广6项播种关键技术、8项高产主推技术及3项防灾减灾技术,供各地参考。
1 播种关键技术
1.1 精细整地
近几年小麦受旱、受冻的经验表明,播种前耕翻、深松、旋耕后进行耙地镇压,以及小麦播种后经过镇压的麦田,麦苗生长相对正常,受旱、受冻较轻;反之,旋耕后没有耙压、播种后也没有镇压,易造成耕层土壤松暄、失墒快,影响次生根喷发,冬季透风,根系受冷受旱、死苗较重。因此,耕后耙地镇压和播种后镇压是保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环节。
耕作整地的目的是使麦田达到耕层深厚、地表和耕层无土坷垃、土壤松紧适度、地面平整状况好,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苗全、苗壮及植株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总的原则是以隔年耕翻或深松为基础,旋耕、耙、耱(耢)、压、起垄、开沟、作畦等作业相结合,正确掌握宜耕、宜耙作业时机,减少耕作费用和能源消耗,做到合理耕作,保证作业质量。
1.1.1 深松耕翻
土壤深耕或深松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连续多年种麦前只旋耕的麦田,在旋耕的15 cm以下形成坚实的犁底层,影响根系下扎、降水和灌溉水的下渗,应旋耕2~3年、耕翻或深松1年,破除犁底层。
1.1.2 少耕免耕
以传统铧式犁耕翻,虽具有掩埋秸秆和有机肥料、控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等优点,但每年重复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影响小麦产量。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因此,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等。
1.1.3 耙耢镇压
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深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先耙耢镇压再播种,会导致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造成冬季黄苗死苗。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促进麦苗整齐健壮。因此,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小麦播种后应该及时镇压。
1.2 选用良种
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力、种植制度、产量水平和病虫害情况等,选用最适宜的良种,同时加强种子筛选和处理,提高种子质量。
1.2.1 根据气候条件选种
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特别是气温条件,选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近几年,黄淮冬麦区有的地方半冬性品种种植的区域偏北,黄淮南部和江淮地区选用了春性较强的品种,出现冬前和春季发育过快、在冬季或早春遭受冻害的现象。
1.2.2 根据生产水平选用良种
在旱薄地应选用抗旱耐瘠品种,土层较厚、肥力较高的旱肥地种植抗旱耐肥的品种,在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田选用丰产潜力大的耐肥、抗倒品种。
1.2.3 根据不同耕作制度选用良种
麦、棉套种不但要求小麦品种具有适宜晚播、早熟的特点,以缩短麦、棉共生期,同时要求植株较矮、株型紧凑、边行优势强等特点,以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
1.2.4 根据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选用良种
干热风重的地区应选用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以躲避或减轻干热风的危害。
1.2.5 根据当地病虫害种类选种
锈病感染较重的地区应选用抗(耐)锈病的品种,南方多雨、渍涝严重的地区宜选用耐湿、抗(耐)赤霉病及种子休眠期长的品种。
1.2.6 籽粒品质和商品性好
包括营养品质好、加工品质符合制成品的要求、籽粒饱满、容重高、销售价格高。
1.2.7 选用良种要经过试验示范
要根据生产条件的变化和产量的提高,更换新品种;防止不经过试验就大量引种调种及频繁更换良种;在种植当地主要推广良种的同时,注意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做好种子繁殖工作,以便确定“接班”品种,保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
1.3 药剂拌种
做好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可以推迟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病时间,减轻秋苗发病,压低越冬菌源,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根据各地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程度以及气候条件、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做好药剂拌种。严格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适当增加药剂拌种后用种量。
1.4 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的70%~75%。在适宜墒情的条件下播种,能保证一次全苗,使种子根和次生根及时长出,并下扎到深层土壤中,提高抗旱能力,因此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
1.5 适期播种
实践证明,冬小麦播种适期与气温关系密切。一般冬性品种播种适期为日平均气温16~18℃,半冬性品种为14~16℃,春性品种为12~14℃。培育冬前壮苗,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一般要保证冬前有效积温达550~650℃。一般北部冬麦区9月底至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1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10月中旬至10月25日,西南冬麦区10月下旬至11月初播种。具体确定冬小麦播种适期时,还要考虑麦田的肥力水平、病虫害和安全越冬情况等。
1.6 适量播种
确定合理的播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掌握的原则包括:一是品种特性,主要指分蘖力、分蘖成穗率和适宜亩穗数;二是播种早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品种,播期较早;三是地力水平,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基本苗宜稀,播种量宜少些。一般北部冬麦区适时播种的麦田每667 m2基本苗控制在20万~25万、黄淮冬麦区北片15万~20万、黄淮南片15万~18万。播期晚于本地区适宜播期之后,小麦单株分蘖会减少,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推迟1 d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左右,但最多不宜超过35万。
2 高产主推技术
2.1 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2.1.1 旱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包括耕作整地,深松、耕翻,深松或深翻后旋耕,耕后耙地镇压,要求土壤上松下实、耕层和地表没有坷垃;前茬秸秆还田要粉碎2遍,撒匀后耕翻入土或旋耕2~3遍,重视浇水造墒,如果墒情适宜要镇压塌实土壤;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做到适期、适墒、适量播种,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保证播种质量,强化播后镇压。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及湖北襄樊等地旱茬麦田。
2.1.2 南方稻茬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
包括水稻收获前7~10 d排放田中积水;收获后适墒播种,防止烂耕、烂种;挖好三沟,排水降渍;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适期适量播种,推广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技术,提高播种质量。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等稻茬麦田。
2.2 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
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土壤地力、肥水较好的麦田,选用适当基本苗(一般13万~20万/667 m2),从而构建合理群体,改善群体内的光照条件,提高光合能力,促进个体发育,使穗足、穗大、粒重、秆壮、抗倒,实现高产、稳产、低耗的技术体系。各地可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土壤条件和栽培技术基础,确定适宜于本地半精播的基本苗数量,避免大播量。该技术适用于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大部及山西、陕西、新疆有水浇条件的高产麦田。
2.3 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3.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麦田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的一项肥料运筹技术。主要针对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麦田,根据实现小麦目标产量的总需肥量、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规律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肥料(主要是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适用于全国各麦区。
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适宜施肥量参考值为:产量水平在 200~300 kg/667 m2的低产田,每667 m2施用纯氮(N)6~10 kg、磷(P2O5)3~5 kg、钾(K2O)2~4 kg;产量水平在300~400 kg/667 m2的中产田,每667 m2施用纯氮(N)10~12 kg、磷(P2O5)4~6 kg、钾(K2O)4~6 kg;产量水平在400~500 kg/667 m2的高产田,每667 m2施用纯氮(N)12~14 kg、磷(P2O5)6~7 kg、钾(K2O)5~6 kg;产量水平在500~600 kg/667 m2的超高产田,每667 m2施用纯氮(N)14~16 kg、磷(P2O5)7~8 kg、钾(K2O)6~8 kg。
2.3.2 氮肥后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适宜于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是促进小麦生长中期小花发育、提高每穗粒数、延缓小麦生长后期衰老、增加粒重、改善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品质的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将中产麦田和高产麦田一次性底施氮肥改为底肥与追肥相结合,中产田底氮肥占总施肥量的60%,起身期追施40%;高产田底氮肥占总施肥量的50%,拔节期追施50%。主要适用于北纬35°~38°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新疆等地有水浇条件和肥力较好的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田。
2.4 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2.4.1 北方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北方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底墒水调整土壤水、减少灌溉次数、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栽培技术。在年降水量500~700mm的地区,利用本技术在小麦生育期浇一水或二水可使产量达到400~500 kg/667 m2。
技术要点:一是播种前浇足底墒水,将灌溉水变为土壤水;二是选用株型较为紧凑、穗容量高、早熟、耐旱、多花、中粒型品种;三是适宜于适当晚播的麦田,越冬苗龄主茎3~5叶,既减少冬前耗水,又为上茬夏玉米充分成熟提供了时间;四是小麦玉米两茬的磷肥集中施给小麦,适当增加基肥中的氮素用量;五是适当增加基本苗,缩小行距至15 cm,确保播种质量;六是春灌一水为拔节至孕穗期,春灌两水最佳组合为拔节水、开花水。适用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中北部等水资源相对缺乏的麦田。
2.4.2 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高产栽培技术,是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深松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促进根系下扎利用深层水;旋耕破碎坷垃,并将秸秆打入表土,提高保墒能力;镇压踏实耕层,减少水分蒸发,培育壮苗等的一整套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一是秸秆还田,用秸秆还田机粉碎两遍;二是造墒,小麦适宜出苗的耕层相对含水量为70%~75%,低于这一值应浇水造墒,浇水量40 m3/667 m2;三是每隔2~3年用震动式深松机深松一次,深度30 cm;四是用旋耕机旋耕2遍,深度15 cm;五是旋耕后耙压或镇压,以破碎坷垃、踏实耕层、保墒抗旱;六是用带镇压轮的播种机播种,无镇压轮或镇压质量不好的麦田要播后镇压,保证出苗,提高抗旱能力。适用于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包括河北、山东、河南、苏北、皖北、山西、陕西等地。
2.5 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和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2.5.1 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技术
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技术,是南方稻茬小麦推广的主要种植方式,省工节本、效率高,播种量易于控制,且入土深浅一致、分布均匀,利于高产稳产。这种方式要求水稻收获较早、腾茬及时,墒情适宜(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80%以下),土壤适耕状态好,同时要求条播机、开沟机配套。
技术要点:一是播前准备,水稻收获前7~10 d及时放水晒田,水稻割茬留高不超过10 cm,秸秆全量还田时要求秸秆切割长度小于8 cm,施足基肥,将化肥和有机肥均匀撒施于土表。二是选用高产、优质及抗倒、抗湿、抗病(主要是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性强的品种,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三是适期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江苏、安徽淮南地区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淮北地区在10月5—20日,湖北省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采用少免耕条播机,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浅旋、开槽、播种、覆土、镇压等6道工序。对秸秆全量还田的,应先深旋灭茬一遍再进行机条播,以确保播种质量,播种要达到播深适宜、深浅一致、出苗均匀、苗量合理。四是机开沟,播后及时用开沟机开挖田内沟,均匀抛洒沟泥覆盖麦垄,减少露籽,防冻保苗。五是采用氮肥后移、底氮肥与拔节期追肥相结合,化学除草、化控防倒、排水降湿、“一喷三防”等配套技术。适用于北纬30°~35°区域,主要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重庆、山东的稻茬麦田。
2.5.2 稻茬麦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
稻茬麦露播稻草覆盖栽培技术,以免耕和小窝疏株密植技术为基础,机械露播和稻草覆盖为核心内容,使增产、增效、培肥地力和改善环境4个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西南地区80%的稻茬小麦采取免耕栽培,前作水稻秸秆主要以覆盖方式还田。通常有两种形式:用2BJ-2型简易播种机将种子摆播在免耕土壤的表面,再人工覆盖稻草;收割水稻时将稻草切碎抛洒,采用2BFMDC-6型播种机免耕播种小麦。两种方式都要求在水稻灌浆中后期及时排水晒田,晾干土壤,使水稻收获时土壤较干,以免收割机对田面造成过度破坏。第一种方式,稻草以整秆或切碎均可;第二种方式要求收割机为半喂入式,并加装秸秆分散装置,秸秆被切成5~8 cm小段,均匀分散于田间,便于播种作业。水稻收获时开沟排灌,播前7~10 d化学除草,基本苗15万~20万/667 m2,覆盖稻草200~300 kg。适用于西南冬麦区,包括四川、重庆及鄂西、滇北、黔北、陕南等地。
2.6 南方旱茬麦高产栽培技术
南方旱茬麦前茬多为玉米、大豆、甘薯等作物以及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小麦播种期受雨量影响较大,干旱年份会因墒情不足推迟播期,多雨年份由于土壤黏重需推迟播期;二是整地质量差,撒播面积大;三是所有化肥一次性底施较普遍;四是有的年份季节性干旱,需补充灌溉;五是病虫草害较重。
技术要点:一是适期播种,根据本区域的生态条件和品种特性,合理安排播期;二是选择良种,避免淮北和江淮地区选用春性强的品种,以免遭受冬季和春季冻害;三是适墒整地,推广机械条播,提高播种质量;四是氮肥后移,底肥与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相结合;五是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用于北纬30°~35°麦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及河南南部除稻茬麦以外的旱茬麦田。
2.7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技术
2.7.1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
主要是通过地表覆盖地膜,保墒节水、提高地温,从而使旱地小麦获得高产、稳产,分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两种。
2.7.2 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技术
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技术是一种田间半封闭保水栽培技术。
技术要点:一是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浅耕灭茬,伏前深耕纳雨,立秋前细犁带耙;二是施足底肥,集中底施;三是在播种前半个月左右起垄盖膜,可采用机引或畜力起垄、铺膜、播种一次完成的作业机械,也可人工畜力先起垄盖膜,然后以双行畜力播种机播种,垄距50~60 cm、垄底25~30 cm、垄高10 cm,垄顶呈弧型,垄上盖膜,两垄之间种植沟30 cm播种小麦,小麦行距20 cm,种两行,地膜两侧压紧实不留口,并在垄膜上隔3~4 m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四是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丰产性好的中秆品种,一般抗旱性较强的水浇地中水肥品种可选作旱地地膜栽培的品种;五是播种期比当地露地栽培推迟5~7 d,播量适当降低;六是播后加强越冬期的地膜保护,防风揭膜,防人畜踩膜,雨后松土防板结。
2.7.3 地膜全覆盖穴播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品种选用、播期、播量与垄盖沟播膜际栽培技术相同。不同的是不起垄,平铺地膜,采用打孔穴播,每667 m23万~4万穴,每穴4~6粒。目前生产上选用的穴播机可覆膜、打孔、播种一次完成。地膜用幅宽140 cm的聚乙烯微膜,每幅播7行小麦,行距20 cm,穴距10 cm,幅间宽20~30 cm,播种深度3~5 cm。播后每隔2~3 m要用土打一腰带,随播随打。播后要及时查苗补种,幼苗期生长遇到穴孔错位时要及时掏苗,掏苗后孔旁压土保持苗位。
2.7.4 秸秆覆盖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是将秸秆还田覆于地表,起到保墒节水、培肥地力作用的栽培技术。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技术适用于北部冬麦区西北部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麦田。河北北部、河南西北部地区也可参考使用。2.8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抽穗后至籽粒灌浆期,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获得提高粒重的效果。“一喷三防”应根据病虫和干热风的发生情况进行1~2次。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不同麦区的主要病害不同;虫害主要有蚜虫、吸浆虫等。导致小麦早衰的气象灾害是干热风,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该技术适用于全国各类麦区,但要根据不同麦区的病虫害和干热风发生情况,制定适合本区“一喷三防”的重点防治对象,确定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的种类和配方。
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干热风出现多、蚜虫发生重,“一喷三防”应以防干热风、蚜虫、吸浆虫、白粉病为重点,兼顾防锈病,黄淮冬麦区还要重视防治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发生概率高,应以防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西南麦区条锈病发病率高“,一喷三防”应以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等。
3 防灾减灾技术
3.1 防干旱
越冬前,对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适时浇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上大冻前完成。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土壤墒情适宜、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冬前可不浇越冬水。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
返青后,对受旱麦田,有水源条件的地方按照“有水即浇、保墒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广喷灌、小白龙等抗旱节水技术,抓紧浇水抗旱保苗,加强肥水管理,重施拔节肥、巧施穗粒肥,确保小麦生理需水和养分供应,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3.2 防冻害
我国小麦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预防冻害的技术包括选用冬春性适宜的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有受冻后及时追施氮素化肥和浇水。适用于各冬麦区。
3.3 防病虫害
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多种苗期病虫害,选用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根腐病、纹枯病及蚜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全蚀病常发区,选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或硅噻菌胺悬浮拌种剂进行拌种。包衣和拌种时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药剂。
对小麦条锈病,应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合理布局和品种定期轮换;强化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 g拌麦种150 kg或12.5%烯唑醇(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 80 g拌麦种50 kg,要求干拌且边拌边播;当田间病叶率达到0.5%~1%时,选用三唑酮(10~12 g/667 m2)或烯唑醇(6~8 g/667 m2)或戊唑醇(8~10 g/667 m2)兑水25 kg喷雾防治。
对小麦赤霉病,应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混剂(28 g/667 m2)、多菌灵(50 g/667 m2)或甲基硫菌灵(70 g/667 m2)兑水25 kg喷雾预防。如遇持续2 d以上阴雨、露水或大雾天气,或在赤霉病常发区,应在第一次施药5 d后进行第二次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1005-2690(2016)10-0072-05
:S512.1
:B
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