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治疗风咳经验浅析
2016-01-24周瑶瑶杨珺超褚栩霞夏婷婷
周瑶瑶杨珺超褚栩霞夏婷婷
·名老中医经验·
宋康治疗风咳经验浅析
周瑶瑶1杨珺超2褚栩霞1夏婷婷1
风咳;祛风止咳;调理脏腑;药对;临床经验;宋康
宋康教授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内科疾病的临床及研究30余年,经验丰富,医术精湛,尤其对风咳的治疗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治疗风咳经验总结如下。
1 何为“风咳”
1.1 风咳的历史渊源 关于“风咳”,早在《礼记》中有记载“季夏行春令……国多风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咳嗽病诸候》言:“一曰风咳,欲语因咳,言不得竟是也”,说明风咳的特点是咳声频频,甚至影响到语言。《儒门事亲》曰:“风、寒、暑、湿、燥、火皆令人咳”;《症因脉治》云:“伤风咳嗽,即咳嗽的一种,又称风嗽”,说明“风邪”是引起风咳的主要原因。可见,风咳之认识,古时即有。结合中医基础理论“风性善行数变”、“风盛则挛急”、“无风不作痒”等特点,晁恩祥教授提出“风咳”不同于风寒、风热或风燥咳嗽,而是具有风邪特性的一类疾病,提出“风咳”的学术观点[1-2]。认为凡具备风邪特点,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一般皆可归于“风咳”范畴。
1.2 风咳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但多无痰或少痰,干咳呈现为阵咳、顿咳,甚至呛咳,有时亦可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挛急性咳嗽;时伴有鼻塞、鼻痒、流涕,咽与气管部位有痒感,痒即引发咳嗽不断,不痒则不咳;常因冷风、花粉异味、污浊空气等过敏因素而诱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病程较长。症状表现与现代医学之咳嗽变异性哮喘、感染后咳嗽、过敏性咳嗽、鼻后滴流综合征、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气道高反应性咳嗽相似[3]。
2 风咳病因病机及治则
“风咳”的病因为风邪袭肺,基本病机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而见咳嗽频作、咽痒作咳等症[4]。《素问·风论篇》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为六淫之首”,故外感疾病多因风为先导。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风邪为患多累及上焦肺卫。患者因个人体质的差异或基础疾病而肺气不足,感受风邪后无法驱邪外出,邪气内伏于肺,导致气道挛急,气道敏感性增高而成“宿风”,复感“外风”后,触动“宿风”,内外相博,肺失宣降,终致咳嗽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鼻咽与肺相通,肺失宣肃,则出现鼻塞、鼻痒、咽痒。该病病位在肺,病性多以实证为主,日久不愈可累及脾肾,而见虚实夹杂之证。
宋老师结合风咳的病因病机及其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提出“急则宣肺祛风,缓则调理脏腑”的治疗原则。发作期,患者以剧烈咳嗽为主症,病性属实,治当驱邪利肺为重,予以宣肺止咳、祛风止痒、缓急利咽等治法;缓解期,患者咳嗽缓解,但易复发,病性属虚实夹杂,治当扶正补虚,予以益肺健脾补肾之法。另外,宋老师还认为因四季时令不同,风邪犯病兼夹的时气亦有不同,治疗风咳应遵循“因时治宜”的原则。
3 遣方用药特色
宋老师根据上述病因病机及治则,运用祛风、宣肺及补益之法以恢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其处方特点为善用对药,模块化组方,简洁实用。
3.1 急则宣肺祛风 风咳发作期,患者多咳嗽剧烈,伴咽痒鼻塞,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故缓急止咳为首要任务。(1)“风邪”为风咳的致病因素,包括外风、内风,因此,宋老师以“祛风”之法为愈咳捷径,或为祛风解痉,或为平肝息风,或为凉血祛风。防风味辛甘、性温润,善于疏风解表,为“风药中之润剂”;蝉蜕性寒、质轻上浮,善疏散肺经风热,僵蚕气味俱薄,外疏风热、内平风痰,两者相须为用,外风、宿风皆得以息;地肤子、白鲜皮二药均味苦性寒,原是皮肤科常用之品,善走皮毛驱外感之邪,宋老师遵“肺合皮毛”之意,将治“皮毛”之品用于治“肺”,两药配伍,祛风止咳、脱敏止痒之效佳[5];钩藤味甘性凉,天麻味甘性平,均入主肝经,两者共用,平肝息风止痉之力尤著,宋老师认为“肝风内动,上扰肺脏”,肝肺同治,升降相宜,风息咳止;紫草性寒,善清血分热毒以达到祛风止痒之效,研究表明,紫草具有抗炎、抗菌,降低气道反应的作用[6];(2)宋老师认为,风咳因“肺失宣降”而致,故临证时以恢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为要。宋老师常将前胡、苏子、杏仁、枇杷叶四味药共用,寒温配伍,辛散苦降,肺气升降得调,气道得以通利,从而有效地缓解咳嗽的症状;(3)风咳者常因咽干、咽痒作咳,用药时当止咳不忘利咽。常用药有桔梗、西青果,前者辛散苦泄,后者甘缓酸收,两者均入肺经,一散一敛,共奏宣肺利咽,生津止咳之功。
3.2 缓则调理脏腑 风咳缓解期,患者咳嗽不多,偶感咽痒不适,遇过敏因素诱发或加重,此时患者以“肺气亏虚,脾肾不足,风痰内伏”为病机[7],治疗时以调理肺脾肾、祛除“伏痰”为主,防止复发。宋老师常以二陈汤之姜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茯苓健脾利湿,因“脾为生痰之源”,脾健则痰无以生,“伏痰”得清,肺之清肃之令得行;太子参味甘性平,入脾肺经,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药之清补之品;制玉竹药性甘润微寒,滋肺阴略清肺热,制黄精甘平,善补肺肾,两者相伍,养阴益气而不敛邪;仙灵脾辛甘性温,作用柔润、缓和,可温补肾阳,精足则气充。
3.3 随季节变化加减 风咳四时皆可发生,然临床多兼夹各时之气,所以宋老师根据时令的不同用药亦多变。如春季主风,万物生发,花粉异味等过敏因素易诱发咳嗽,故治疗多加用荆芥、苏叶、紫草、茜草等疏风止痒抗过敏药物;夏季主暑湿,暑湿内蕴,咳嗽缠绵难愈,故藿香、佩兰、厚朴等化湿药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秋季主燥,而肺喜润恶燥,遣方用药时常加入桑叶、北沙参、玄参、麦冬等养阴润燥之剂;冬季主寒,与肾相应,肾阴气当旺,故宜加以仙灵脾、蛤蚧等温补肺肾之药。
4 典型病例
方某,女,33岁,教师,2014年7月27日初诊。患者平素易感,4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至社区医院就诊后予抗生素及止咳化痰药治疗,症状稍缓解,但咳嗽一直迁延不愈。数月来,咳嗽反复发作,以干咳为主,呈阵发性,咽痒作咳,不痒则不咳,夜间咳嗽明显,甚则咳醒。闻及油烟后症状加重,偶伴有鼻塞流清涕,胃纳可,二便调,舌红苔白稍厚,脉滑。期间,患者查血常规、CRP、胸部CT均未见明显异常,过敏原检测:IgE:503IU/mL,尘螨(+)、虾蟹(+),肺功能提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既往无明显肺部疾患病史。四诊合参,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风咳—风邪犯肺,治以宣肺止咳,祛风止痒。拟方:前胡9g,苏子12g,杏仁、枇杷叶各9g,蝉衣6g,僵蚕、藿香、白芷、防风、地肤子各9g,白鲜皮6g,紫草、茜草、桔梗各9g,西青果3g,甘草6g。共7剂。并嘱其忌油炸、辛辣饮食,避免虾蟹等易致过敏的食物,外出尽量多戴口罩,避免尘螨、花粉等过敏因素的影响。8月3日复诊:患者自觉咳嗽、咽痒症状明显减轻,夜间咳嗽减少,未再出现咳醒的情况,无鼻塞流涕,口干,咽干,减藿香、白芷、防风、白鲜皮,加玄参、麦冬以滋阴润肺,续服7剂。8月10日三诊,咳嗽咽痒诸证基本缓解,去桔梗、西青果、紫草、茜草,加茯苓、仙灵脾,再服7剂。此后随证加减,续服2个月,复查IgE:198.5IU/mL,症状控制。
按:此例患者为过敏体质,感受风邪后,盲目使用抗炎止咳药,邪敛于肺,肺气亏虚,复又外感,故见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风邪犯肺,肺气上逆则咳;邪伏于肺,复感外风,气道挛急,故咳嗽反复发作;风性轻扬,为病多犯上焦肺系,故见咽痒鼻塞。宋老师认为治病求本,当以宣肺、祛风为主,用药平和,徐缓图之,方中前胡、苏子、杏仁、枇杷叶等宣肺降气,防风、地肤子、僵蚕、紫草等祛风止痒,桔梗、西青果缓急利咽,藿香、白芷芳香通窍;后期则加入玄参、茯苓、仙灵脾等益肺健脾补肾,疗效甚佳。
[1]晁恩祥.“风咳”证治探要[J].江苏中医药,2008,40(7):8-9.
[2]王辛秋,张洪春,陈燕.晁恩祥辨治“风咳”经验介绍[J].北京中医药,2010,29(9):667-668.
[3]李际强,韩云,张忠德,等.晁恩祥治疗风咳的临床经验探析[允].江西中医药,2010,41(7):13-14.
[4]赵丹,张洪春,王辛秋.风咳源流与临床新释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37-338.
[5]甄利波,高聚伟.宋康教授辨治变应性咳嗽用药特色探析[允].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61.
[6]王璐,张丽婷,刘贤忠,等.宋康教授治疗“风咳”药对探析[允].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4):795-797.
[7]李朝娟.朱佳教授以祛风化痰法治疗风咳经验介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4):3-4.
(收稿:2015-11-05 修回:2015-12-10)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项经费资助(No.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149号)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杭州 310006)
杨珺超,E-mail:yangjunchaoz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