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变特征

2016-01-24杨延圣

关键词:舆情事项语境

杨延圣,左 蒙

(1.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演变特征

杨延圣,左 蒙

(1.浙江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2.浙江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微语境是一种全新的话语传播体系。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空间中,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和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在微语境下呈现了新的特征。对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微语境;大学生网络舆情;中介性社会事项;舆情空间

微语境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大背景下,借助于新媒体技术,一系列以“微”字为特质的媒介形态所构成的一种新的话语传播体系,如微博、微信等。微语境的最大特征在于人人都可以利用各种“微”媒介形态创造内容,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实现话题发布者与话题参与者之间的充分互动。从舆情治理的角度来讲,微语境下的话题互动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活跃度更高,更容易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由此引发的舆情研判与引导难度就更大。大学生群体是各类“微”媒介形态的忠实粉丝,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平台以其便捷、即时、交互、人性化的特点赢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并逐渐成为占据主导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空间,从而导致大学生网络舆情特点发生了较大改变,给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概念解析

舆情、网络舆情、高校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划分出来的不同级别的四个概念。网络舆情是从舆情产生的媒介形态角度划分出来的从属于舆情的子概念,高校网络舆情是从舆情空间角度划分出来的属于网络舆情的子概念,而大学生网络舆情则是从网络舆情主体角度划分出来的从属于网络舆情的子概念。因此,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学理阐述,则必须从舆情的概念入手。“舆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从舆情的基础概念来看,舆情囊括了主体、客体、中介性社会事项和舆情空间四个基本要素,这也是舆情及其子概念的核心。“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与舆情概念相比,网络舆情最大的变化在于将舆情空间限定在了互联网空间,在这一空间内舆情的参与主体以及针对的中介性社会事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形成了具有网络空间特色的舆情产生、变化和结束机制。“高校网络舆情指高校内部各类群体在校园网空间中,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和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与网络舆情概念相比,高校网络舆情最大的变化则在于将舆情的参与主体限定在了高校内部的各类群体,且将舆情空间一并限定在了校园网空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微语境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空间已发生很大改变,单纯地将舆情发展空间局限于“校园网”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基于上述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界定为: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空间中,对其所关心的特定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大学生网络舆情可以分为主体、客体、中介性社会事项、空间四个部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概念厘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基础要素的特征研究顺应了舆情研究概念细分的潮流,有利于完善网络舆情的细分概念框架,进一步夯实基础理论体系。从应用研究的角度来看,基于大学生群体特点变化及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助于构建科学系统的研判应对机制,促进该领域的应用研究。

当前学界对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较为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有学者认为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主要是自由与控制并存、显性与隐形并存、即时与交互并存等[4]。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微平台信息及时性、裂变性极易造成舆情的发生、“意见领袖”话语权极易造成舆情放大和“信息沟”的存在极易造成舆情引导的难度[5]。石新宇认为应从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高校工作机制,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等三个方面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引导[6]。但从总体上来看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研究仅仅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影响、引导策略等方面展开,并未针对大学生群体、微语境下的舆情空间以及相关舆情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为对象进行细致研究。这必然导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身份特质、群体特征、微语境下的舆情空间以及相关要素中隐藏的个性化被忽略。基于上述研究缺陷而提出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研判、引导与治理的策略往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笔者认为只有从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变化来进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研究,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才能做好微语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演变特征分析

大学生群体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实际上就是看微语境背景下大学生的群体特质。

(一)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一书显示:2013年,微信用户呈现年青趋势,从微博用户年龄来看,微博用户中10~39岁的占比近八成,其中青少年是绝对主体,与中国网民的整体年龄特征(10~39岁的用户占比79.2%)极为贴近[7]。无论是从人数占比还是在线时长都足以证明大学生群体对新媒体平台的依赖越来越强,特别是在智能通讯设备、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网络舆情相当于大学生舆情,因为新媒体凭借其即时通讯方便、传播速度迅速等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喜欢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表达对某些事件的观点看法、宣泄情绪。

(二)大学生群体对舆情信息的灵敏度与非理性反应并存

大学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从空间来看,生活学习地理位置比较接近;从网络使用时间上来看,时间相对集中;在网络使用上,频率较高等。这些特点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在网络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并迅速形成舆情。但大学生群体因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还未完全定型,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一旦舆情中有消极、夸张的情境出现,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的格外关注,容易造成大学生群体的非理性对待,产生偏激思想或行为。加之很多新媒体平台的掌控权并不在高校,高校及时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贻误了最佳的舆情处理期,很容易引发大范围的群体性事件。

3.2 主题活动“达尔文计划” 在开展本次活动前,学生需要具有的前概念是: 适应辐射、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和自然选择作用的机理等。教师出示达尔文和华莱士基于自然选择是如何发生的四条假设(种群中的个体互不相同;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有些个体未能存活并繁殖和存活和繁殖不是由运气决定的),并携带镊子、筷子、橡皮糖、坚果和330mL的塑料矿泉水空瓶若干。

(三)大学生群体“意见领袖”的形成难度越来越大

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非常注重“意见领袖”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开设校内论坛的高校,“意见领袖”在处理校内网络舆情事件中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发表意见的场合越来越开放、渠道越来越广阔,在一些校外新媒体平台上参与事件讨论的人员不仅仅包括大学生,有的可能还有专家、学者或社会其他人士。这些群体在参与某种事物讨论时都会基于利益相关的身份参与讨论并发表言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群体参与讨论,但由于受到自身相关阅历或知识背景等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做出科学的判断,容易出现盲目跟风甚至受人利用的局面,特别是在校外网络平台上,因学校不掌握平台的管理权和话语主动权,无法及时有效地聚焦相关认识。

(四)大学生群体分化与极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大学生群体的划分通常根据三种标准:一是按照集体单位划分,包括宿舍、班级、年级、学院等;二是按照兴趣爱好划分,包括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三是按照价值观念或者某种隐性因素划分,一般这种类型的划分难以做到穷尽和完善,但是这种类型的群体在大学生网络舆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价值观、态度和具体网络行为能够吸引众多的关注,也能引起群体模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着类似社会背景或者利益诉求的学生群体更容易形成聚集,并通过群体内的认同巩固和壮大群体力量,形成不同类型的群体。群体极化顾名思义指代群体的“极端化”,群体极化的假设认为通过群体讨论促使群体成员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得到进一步加强,群体成员倾向于极端的观点。大学生群体通过网络空间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表达态度、直接参与或者表示关注。在广泛参与或关于网络讨论过程中,大学生针对某一中介性社会事项所持有的观点可能变得极端——坚定支持与完全反对。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网络舆情在特定的时期的产生、变化和结束出现不同于一般舆情发展变化规律的情况,走向极端的观点也同时增加了舆情的破坏力,加大了引导与处置的难度。

三、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演变特征分析

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客体的演变特征需明确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客体指向。大学生网络舆情中的客体界定为公权力拥有者,公权力拥有者在行使公权力时会引发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而中介性社会事项又恰恰是舆情产生的刺激物。所以从这个递进逻辑考虑,舆情的客体主要是由中介性社会事项决定的,研究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客体特征最核心问题在于清楚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变化特点。一般来讲,校内中介性社会事项引发的大学生网络舆情通常对应的客体是高校管理者,但随着舆情的发展与深入,客体可能转向国家管理者。这种舆情客体的多样性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转向,是大学生网络舆情所特有的。因此,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客体的演变特征也主要是体现在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变化上。

(一)关注背景上基于利益性特征

笔者认为大学生在网络上关注什么问题、关注到什么程度,这主要取决于该事项与大学生利益的相关性。以此为划分标准可以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该类中介性社会事项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间接相关是指该类中介性社会事项与大学生利益无直接利害关系。从舆情运行实际来看,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往往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且激烈程度更高,在该类中介性社会事项中,大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切身利益主动参与到舆情的运行中,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如2014年5月武汉大学学分制收费所引发的舆论风波,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旦当他们认为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通过正规渠道和程序反映诉求而无法解决问题时,往往会通过网络传播消息,公众对此事也有广泛关注,舆情由此产生。

(二)关注内容上具有周期性特点

从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分类来看,可以从不同纬度进行分类,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曾对其分为四大类: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项、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时事事项、涉及国家民族利益的事项以及各类突发事项[5]。从对这些中介性事项长期的关注来看周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学校主要工作议题时间相关,如新生报到、毕业生离校、一年一度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等事项;二是与节假日或重大事件纪念日等相关,如国庆节、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等;三是与各类长期性问题相关,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大学生权益表达与利益诉求问题、校园安全等。这类事项每年都会周期性出现并引发大学生关注。如从2012年度、2013年度的《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来看,周期性显示为:每年1月份所跨时间段为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舆情事件的发生数量稳中有升;每年7月份处于期末考试和毕业阶段,舆情事件出现一个高峰;每年8月份,处于暑期,舆情事件大为减少;每年9月份,伴随着新学期开学,舆情事件的数量又迅速升高等。

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集中在微博、微信微带的社交网络平台,这是应用最便捷、最广泛也是当前影响力最大的传播渠道。除此之外,包括博客、论坛、贴吧、门户网站以及电子邮件等多种传播渠道应用,形成了传播渠道的多层次特征。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表现形式的丰富,一方面是传播渠道的丰富,来自传播渠道的技术支持使得相应的表现形式得以丰富;另一方面是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性,使得新事物在短时间内更容易被接受和扩散,为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提供了主观意愿支持。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以文字为基础,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表现形式。这种新媒体呈现方式也使得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不再是单纯的文字信息,还可能是视频、音频、图片等。中介性社会事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也必然导致大学生表达意见、情绪、态度的方式与途径日益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方式多元,这一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增加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的难度,不利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开展。

四、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舆情空间一般是指舆情主体、舆情客体以及其他空间要素之间互动的情景。笔者在《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一文中曾运用社会心理学中的场域理论来分析舆情空间。“舆情空间与舆情的诸多要素及其要素间的互动构成了场域,舆情空间更多地显现出场域的外部边际特征”[8]。从这个概念来看,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空间可表达为大学生群体、中介性社会事项和舆情运行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场域。伴随着微时代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空间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趋势明显

笔者提出大学生网络舆情空间体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空间融合趋势是有其政策依据和时代背景的。从政策依据来看: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从时代背景来看,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涌现,大学生网络舆情的表达已不再单纯局限于传统媒体,同时也逐步转向微博、微信等平台。从高校来讲,新媒体平台大都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是内容、渠道等展现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网络舆情空间既涉及传统媒体,又离不开新兴媒体,伴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断融合,大学生网络舆情空间的融合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二)舆情表达空间扩展趋势明显

在这种融合趋势下,我们应该认识到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而言是一种扩展而不是取代。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受众接收新媒体信息,大多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制约,可以随时通过新媒体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地方接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大学生网络舆情空间逐步从校内平台转向校外平台。一方面因为校外平台的身份更隐匿,而校内平台,很多高校为了实现舆情的可控,校园BBS内网络平台均需实名认证,学生有些抵触,降低了校内平台的使用;另一方面校外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服务更全面、丰富,能够满足不同背景学生的信息需求,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而校内平台信息发布者身份的官方性导致了信息区分度不高,学生体验感不强,兴趣度不高。舆情空间的转移与扩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一是丰富了大学生所接触的信息类型与数量;二是扩宽了大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与方式;三是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转变的发生促使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变化和结束有了新的内容,既包含着积极的因素,也隐藏着消极的影响,增加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

(三)具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并存

具体空间是指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的各类具体环境和场所,如学校、家庭、社会等;抽象空间是指影响大学生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众多抽象因素,如道德习惯、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虽然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中介性社会事项具有特定性和具体性,但往往在具体的事件形态内部还蕴含着各类抽象因素,这些抽象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舆情的走向。

从整体来看,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已成为网络舆情乃至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领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状况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只有充分认清微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构成要素的演变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一是培养“微”意识、搭建“微”平台。微时代的到来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应以积极的心态,主动了解和掌握微媒介在师生中的使用情况和影响,充分认识高校在微媒介形态新阵地中的能动性,理性看待其影响力,抢夺舆论话语权,担当起新媒体的引领者;同时鼓励校内各级相关部门开微博、微信,重点做好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的打造,同时依托校院系班四级组织,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微体系”。二是要设计“微”内容、加强“微”互动。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主旋律的思想或者道德观念,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摒弃那些恶俗化、虚假化的信息内容,积极将那些弘扬正能量、更具教育价值的信息素材进行有效引导或传播,并在内容保障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为师生之间、师生与校方之间沟通互动的全新交互窗口,借助微媒体等网络媒介,实现线上师生交流、线下积极行动的良性互动。三是要提升“微”素养、树立“微”权威。高校应开展媒介素养培训,通过引入相关课程,加强网络传播法规建设,开展网络文化活动等进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同时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功能,强化大学生对媒介运用的切身体验,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发言,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微”权威。

[1] 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2] 李昌祖,张洪生.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9):139-142.

[3] 李昌祖,周杰,郑苏法.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研判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10(5):106-109.

[4] 刘建荣.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探析[J].学术论坛,2013(6):238-241.

[5] 杨榴,肖博.微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策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12):70-71.

[6] 石新宇.论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4(1):69-70.

[7] 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5(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5-61.

[8] 李昌祖,杨延圣.教育舆情的概念解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1-246.

(责任编辑:薛 蓉)

The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Micro-context

YANG Yansheng1, ZUO Meng2

(1.College of Marxis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2.College of Humanit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310023, China)

Micro-context is a new system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the social attitudes of public opinion subject about the mediated social matters in a certain network space. The elem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Micro-context have new features. The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helpful to the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network.

Micro-context;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mediated social matters;public opinion space

2016-07-06

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2014SCG252);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B14KS02);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中心重大项目(201402);浙江工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JG201522)

杨延圣(1985—),男,山东桓台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左 蒙(1992—),男,湖北松滋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舆情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G206

A

1006-4303(2016)04-0423-05

猜你喜欢

舆情事项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