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一例
2016-01-24闫乃军陈仕祥
闫乃军 陈仕祥★
布鲁菌病一例
闫乃军 陈仕祥★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及肝脾肿大等为主要表现。本院收治1例发热原因待查患者,后经血细菌培养确诊为布鲁菌病,经多西环素和利福平治疗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38岁,因"反复畏寒、发热18d"入院。2013年2月8日无明显诱因感畏寒、发热、头痛,于当地医院就诊,测体温37.8℃,化验血常规示 WBC4.2×109/L、N%47.6%、EO 0%、L41.5%、PLT85×109/L;CRP24mg/L,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考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抗感染、退热等治疗,效果差。其后仍有畏寒、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9.5℃,以午后升高为主,无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腰痛、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自行口服退热药,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肝功能异常,肝炎标志物全套均阴性,胸部CT及腹部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抗病毒、护肝等治疗,仍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7.8~39℃。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痢疾等传染病及特殊疾病史。2月26日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1℃,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mmHg,患者精神软,急性热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无皮疹、皮下出血点及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心肺腹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查血常规示WBC6.40×109/L、EO 0%、N%38.7%、PLT124×109/L、CRP65.28mg/L; 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71U/L、天冬氨酸转氨酶71U/L、谷氨酰转肽酶100U/L、余正常,肾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功能正常;降钙素原0.31ng/ml;血沉25mm/h;结核抗体、自身抗体系列、肥达反应阴性,粪便细菌培养阴性;肿瘤标志物提示糖类抗原125为45.5U/ml、余正常。腹部彩超及上腹部CT示脾肿大;胸部CT示左下肺炎。入院后初步诊断:发热原因待查:败血症。予经验性抗感染(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钠)、护肝治疗7d,仍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7.6~38.8℃。追问病史患者自述村里有1邻居近期杀羊后发病,其后当地医院诊治证实为布鲁菌感染,进一步血细菌培养结果提示羊种布鲁菌生长,结合其反复畏寒、发热,肝功能异常,肺部CT示左下肺炎,确诊为布鲁菌病,停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呋辛,改用多西环素胶囊100mg口服,2次/d、利福平胶囊450mg口服,1次/d抗感染治疗2d后体温恢复正常;2周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正常,2次血细菌培养阴性。患者出院后继续服用利福平、多西环素治疗4周,多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恢复良好。
2 讨论
布鲁菌病由布鲁菌所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该病为全球性疾病,来自100多个国家每年上报WHO的布鲁菌病>50万例,全球分布不均,国内多见于西北、东北、青藏高原及内蒙古等牧区[1]。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及人口流动等原因,布鲁菌病疫区从牧区向非牧区蔓延,非牧区该病的发生率有明显增高趋势[2]。目前布鲁菌已被发现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中,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为羊,其次为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原菌存在于病畜的组织、尿、乳、产道分泌物、羊水及胎盘内。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染。人主要通过破损皮肤接触病畜感染,或进食污染该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引起感染。布鲁菌致病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菌自身释放的多种毒力因子侵入宿主细胞并躲避宿主的免疫清除而引起宿主的感染,并能成功躲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3]。由于感染布鲁菌后反复出现菌血症及产生的内毒素可累及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故可出现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等临床表现以及化验检查异常[4]。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临床特征。患者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实验室确诊方法主要为血细菌培养和布鲁杆菌凝集试验。WHO推荐首选多西环素(100mg,2次/d,口服6周)联合利福平(600~900mg,1次/d,口服6周)治疗或多西环素(100mg,2次/d,口服6周)联合链霉素(1000mg,1 次/d,肌肉注射2~3周)治疗[1]。患有脑膜炎、骨髓炎、心内膜炎以及中毒症状较重患者可使用激素治疗[5]。临床治愈标准:(1)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其他临床症状消失。(2)体力和劳动力恢复。(3)血细菌培养2次布鲁菌均阴性,临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布鲁菌病并发症较多,治疗不彻底极易复发,故治疗时一定要达到疗程。本例患者接触过带菌的羊,有长期发热,脾肿大,结合血细菌培养提示羊种布鲁菌生长,可确诊为布鲁菌病,经积极正规治疗,痊愈出院,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目前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养殖业的发展,牲畜的交易和流通日益频繁,病随畜走的现象更加明显,布鲁菌病有上升趋势,应引起人们重视。
1 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84.
2 周琰丁,秋蕾.非牧区布氏杆菌病32例分析.河北医药,2009,31(11):1377.
3 Fugier E, G Pappas, J P Gorvel, Virulence factors in brucellosis:implications for aetio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Expert Rev Mol Med,2007,9(35):1.
4 韩艳萍.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首发症状的布氏杆菌病2例.临床荟萃,2009,24(24):2172.
5 Samdani PG,Patil S.Neurobrucellosis.Indian Pediatr,2003,40(6):565~568.
·检测诊断·
315040 浙江宁波 解放军第113医院感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