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2016-01-24刘云朋于光许张富宇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

刘云朋,于光许,张富宇

(1.焦作大学 科研处,河南 焦作 454003;2.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刘云朋1,于光许2,张富宇2

(1.焦作大学 科研处,河南 焦作 454003;2.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郑州 450000)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动力,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本文从协同创新视域下对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探讨,分析了目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方案。

创新驱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和人才在社会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人力资源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1]。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要“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了“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高端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衔接。”[2]的要求。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动力。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出“高校应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的深入联系,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培养优秀人才”。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含义

协同创新是在各主体合作的基础上,有效协同各主体中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各主体优势资源的深度融合和共享,从而实现创新层次上的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科技发展、知识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即把多个单一的主体进行有效的联合,形成多主体统一目标协同发展的模式。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是由高校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多方主体,共享各方优势资源,共同合作,相互协助,实现人才的联合培养,达到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也即是多方主体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人才评价体系等方面各施所长,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3]。

(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多元主体的作用

以协同创新为手段,高校借助校外优势资源,通过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企业实际工作结合学校专业课程设置,融入到学生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要求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掌握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包容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校地协同,可以掌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的需求方向;通过与行业协同,可以及时了解行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行业的发展方向;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协同,在协同创新中掌握科技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求及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需求标准。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二、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常态,但由于缺乏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合作单位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协同创新、共进共赢的合作关系[4]。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有效的借助各方平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事业、行业协会等单位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虽然,在国外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下,我国也开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但整体还是处于高校作为主体,自行设计培养方案、自行实施的阶段。虽然企业、行业协会或有关单位参与人才培养,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单位还不能主动、积极的与高校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

高校与企业、行业等单位的评价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同。高校科研工作者以发表论文和完成国家、省、市纵向科研项目为主,而企业主要是面向实际以解决应用性技术问题为主,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后往往会失去一些保障,导致协同过程中出现人员交流障碍,高校与企业之间不能有效互通。

究其原因,国家没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校企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没有规范、完善的可操作实施细则,没有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能有效调动起企业、行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科技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在协同过程中的交流。

(二)合作的紧密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单位之间尽管存在许多合作平台,但往往都是以项目为纽带进行的合作,存在临时、松散、感情等特征,不具有持久、深度合作关系,同时也缺乏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有效集成于一体的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和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造成创新力量各成体系,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创新效率整体不高,不利于社会各类创新力量的协同创新和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6]。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些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文件,但是大多是停留在提倡、号召的政策层面,政府在沟通、协调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引导机制,大多数产学研合作关系处于人脉关系维系,真正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未能真正建立[7]。

高压电源是获取稳定低温等离子体的关键,目前主流是采用高频高压交流电源,采用介质阻挡的方式来获取稳定的低温等离子体[1],大多是使用不可控整流桥和支撑电容得到直流稳压后再进行DC-DC-AC等相关变换得到高压高频交流电或高压脉冲[2]。这种方式忽视了非线性器件二极管整流桥谐波问题,系统功率因数普遍偏低,对电网有污染,严重时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3]。对此,研究设计了一台单位功率因数的低温等离子电源,整个系统功率因数可高达到0.99以上。

(三)人才培养理念存在偏差、缺失

教育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构成要素,是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指引人才培养活动的方向,贯穿人才培养活动的全过程[8]。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高校要紧跟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的调整和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以人为本、终身学习、多元化培养等理念还没有很好的付诸实践[9]。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没有有效的结合企事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没有体现出以社会需求为本。传统理念深入其中,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重单一轻多元,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弱、专业基础薄弱和专业知识面窄等现象[10]。

(四)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内部人才培养机制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其一,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存在滞后,在管理上存在职能重叠、分工不清楚、目标不明确等问题[11]。其二,校内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科学规范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合理、没有形成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社会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都是高校自己设计、自己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校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通过协同创新模式不但可以有效的推动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兄弟院校的深入合作,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够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保障创新驱动的有效发展。要保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政府、学校等主体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能够有效促进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建立健全保障制度

高校协同创新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学术组织与营利组织连接在了一起,为保障该模式的有效运行,各级政府在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应出台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管理制度,推动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真正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例如,建立保障双方利益分配、合作奖惩、人事交流保障等相关制度[5]。引导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推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为国家、地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成立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构

学校在推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开展过程中要成立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根据任务分工下设工作小组,不但能够明确职责而且便于校内外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事务的沟通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可以及时的修正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正确实施。同时,指导委员会还可以吸纳行业、企业、政府等单位的专家,形成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小组,对多主体协同过程中出现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事管理等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其次,指导委员会相关工作组与政府、企业、行业等单位的定期沟通、学习交流,可以保障各方信息的顺畅沟通,还可以掌握人才培养的实时动态。如高校吸纳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校内外专家、学者,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校内外专家队伍,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的智库,通过校外专家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协同创新计划的顺利实施[12]。

(三)搭建协同技术研发平台

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等单位的深入合作,需要有合作的纽带,为保障高校与校外单位的深入合作,促进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双方实现互惠共赢的局面。高校可联合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建协同创新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攻关制约行业、企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搭建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基地,形成引领行业产业的技术源和创新源[13]。达到资源的创新整合,形成多元模式协同创新、多方互动共赢,建立创新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动力机制,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14]。

(四)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等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更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社会需求,形成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转变办学思想观念,不论是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还是教师个人技能水平的提高,都要从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转变办学理念、扭转传统思想观念,重视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过程树立协同创新、开放合作的育人理念,实现“厚基础、宽专业、多口径、重应用”的多元人才培养环境。

(五)构建校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发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差异。目前我国高校都属于社会主义大学,由政府统一领导,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高校自身发展历史和所处地域办学资源和学科发展方向的不同,也存在不同的特色和优势。高校的发展在把握正确的办学定位的同时,应加强校校之间的协同创新,相互取长补短,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借鉴优秀办学经验,发展自身。如在学科专业建设、办学资源共享、科技团队合作等诸多方面加强合作,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进校校协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校校互利共赢[17]。

(六)探索校地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与自身办学所在地存在着天然的紧密联系,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应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办学思路,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关系,推动校地协同人才培养工作。通过面向区域发展加强与地方社会经济实体的协同创新,不但可以着力解决地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服务地方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提升对外影响力[17]。

(七)建立人才培养的奖惩机制

学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各院系是人才培养的实际主体,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和问责制度。通过激励调动各院系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通过问责调控各单位的行为和关系,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督和绩效考核的评价,使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18]。

四、结束语

为构建适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协同创新视域下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协同创新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通过协同创新能够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地域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郑 洋,韩锦标.协同创新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5(8):122-125.

[2]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9/c_1118898033.htm.

[3]董正超,成鸣飞.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平培养协同创新模式[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王树国.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大学:学术版,2013(6):43-47.

[5]李忠云,邓秀新.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11(17) : 11-13.

[6]梁莹,戴经国.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韶关学院学报,2014(10):103-107.

[7]洪林,郭雷振.我国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6(1):72-75.

[8]古广灵.协同创新视阈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07):36-38.

[9]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

[10]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87.

[11]张宁,陈伟,张园.协同创新视阈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5(2):31-33.

[12]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13(2):54-57.

[13]肖坤,左晓琴.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职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4(6):166-167.

[14]李蓓春.教育:创新主体协同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导刊,2000(11):1-4.

[15]刘占柱,尚微微,姚丹,等.跨大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66-69.

[16]甘益慧,陈大力.协同创新视阈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5(8):76-79.

[17]贺岚.协同创新视域下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145-147.

[18]方丽.协同创新视域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选择[J].江苏高教,2014(2):107-109.

(责任编辑 赵冰)

Explora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U Yun-peng1, YU Guang-xu2, ZHANG Fu-yu2

(1.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 Jiaozuo University, Jiaozuo Henan 454003, China;2.Hen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Zhengzhou 450000, China)

The innovative talents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lso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in task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alysi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mod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presents a collaborative training construction scheme of innovative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rive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

2016-10-13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协同创新视阈下的河南省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6〕-JKGHB-0365)

刘云朋(1983—),男,河南上蔡人,硕士,焦作大学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学。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6.019

G712

A

1008-3715(2016)06-0101-04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