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
2016-01-23田冬梅
田冬梅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表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此视域下,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多元价值观冲击,进入改革攻坚期思想意识形态呈现出的新态势,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重要而紧迫,也具备了其构建的现实基础,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域;和谐;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31-02
“和谐”自古有之,“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法则和处事原则,越来越成为中华文明展示给世人的良好姿态。作为一种价值观,“和谐”也是体现华夏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其中,和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倡导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和谐既是一种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基本价值。它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和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有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价值,因为社会主义能够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我国得以建立,就在于这种制度赋予了人类社会以和谐,从而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体系在当今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理论意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特征和时代特点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基本标志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在这场革命和建设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标志。
(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和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一系列理论成果,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表现
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多元价值观影响冲击,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道德建设亟需加强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表现,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
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尊重事实,尊重客观实际,这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才能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才能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群众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指导
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改革和全面建设的具体实践,弘扬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的结果。密切联系群众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就是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实际情况,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弘扬以人为本的现实考虑,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的继承和发扬,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群众路线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深刻践行。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需求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党将以人为本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和谐”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有机结合,形成的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方法论相融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和现实意义的生动体现。
(一)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包含着其构建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其他社会学说。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是马克思分别从三个层次诠释的和谐,最基础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人与社会的和谐则是和谐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因为这是和谐的重要标志。
实践基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首先就是社会主义的,这就是社会制度前提。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根本的政治保障,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和谐核心价值观才能构建,才能有实现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基础。
思想文化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当今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思想和文化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在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价值观念和各种思潮碰撞激荡,我国进入改革攻坚期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出的多样多变的新态势下,为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奠定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只有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才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也才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关键在党,只有通过党内民主才能实现党内和谐,从而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固的政治保障,这对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核心价值观构建,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