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年来国内任璧莲研究述评

2016-01-23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

高 稳

(河南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郑州 450046)



二十年来国内任璧莲研究述评

高稳

(河南教育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郑州 450046)

摘要:国内对任璧莲的介绍和研究已有20余年,适时地回头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进一步开展任璧莲作品的研究将起到一定的总结和反省作用。总览来国内学界所进行的任璧莲研究,大都是在女性主义、后殖民、后现代等理论的框架下,从文化属性、文化认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母女关系等视角解读其作品。作者认为,任璧莲作品的系统化研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强对其作品文化诗学、伦理价值取向、任璧莲与其他华裔作家及其他少数族裔作家(譬如犹太作家、非裔作家等)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等研究。

关键词:任璧莲;研究现状;研究空间

任璧莲①(Gish Jen,1955年)被认为是新生代美国华裔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以其金色幽默而著称,多方面、多角度书写了美国华裔等少数族裔生活状况与思想感情体验。国内学术界对任璧莲的介绍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集中在对其成名作、中译本长篇小说《典型美国人》(TypicalAmerican,1991)及其姊妹篇《莫娜在应许之地》(MonainthePromisedLand,1996)的研究,亦有少量研究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Who’sIrish? 1999)和长篇小说《爱妾》(TheLoveWife,2004)的文章和学位论文。本文拟对20年来国内任璧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开拓国内任璧莲研究的新天地。

一、 二十世纪末任璧莲研究的历史回顾

1993年,冯亦代《第二代美国华裔的写作》一文的发表,拉开了国内任璧莲研究的序幕。他认为:“小说的格局和描写都是美国式的,文章的确有幽默感……华裔作家终于在美国文坛伸进了一条腿,获得了地位,值得我们高兴。”[1]133他对作者的文笔和“幽默”之风格倍加赞赏:“其聪明幽默之处,简直无需加以注释,即可做会心的微笑。”[1]134冯先生对任璧莲的评价为国内学界定下了积极肯定的总基调,这与国外的评论是相符的——《典型美国人》出版后,在美国文学评论界引起好评连连,如马修·吉尔贝特(Matthew Gilbert)称此书是一部“风俗喜剧”(a comedy of manners),A.罗伯特·李(A.Robert Lee)称之为一部“错误喜剧”和“警世小说”(comedy of errors,Cautionary Tale),简妮恩·菲利普斯(Janyne Anne Pillips)称此书“极为机智、有趣而又令人心酸的小说或许是为美国文学增添光彩、描绘当代移民经历的最佳作品”。

1991年,中国台湾学者冯品佳在《再造华美女性文学传统:任璧莲的〈莫娜在应许之地〉》一文中指出:“任璧莲成功之处在于以‘来自对人性的了解与包容的喜剧视域,再创华美女性文学传统。’”[2]这一评述是比较中肯的,任著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比较细腻的,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展示张家的困境,是其写作的一种独特风格。1996年,刘纪雯《车子、房子与炸鸡:〈典型美国人〉中的大众文化与国家认同》一文认为“《典型美国人》的认同策略并非同化或分离式,而是加入式(Participatory)——加入并重新定义美国国家主体”[3]106,“书中促成角色‘加入’美国社会及被同化的媒介,都是大众文化:籍着拥有车子、房子、经营炸鸡店,看电视与阅读女性杂志,主角张意峰(Ralph)及太太海伦(Helen)慢慢构建及改变了他们的国家认同”[3]107。该文结合文本进行的分析论证合情合理,对张家认同策略的“加入式”提法颇有见地。

最具参考价值的还有访谈录,这是“零距离”了解作家的最直接渠道。《典型美国人》出版后,单德兴、李淑言等分别采访了任璧莲。单德兴《创造自我/族裔——任璧莲访谈录(1995年7月7日采访)》为读者提供了关于任璧莲的全景式介绍:家庭和教育背景对写作的影响,个人生活经验在作品中的反映,她与其他作家、父辈、族群的关系,创作《典型美国人》的过程与意义,美国人的定义,关注“此时此地”现实主义的风格,对多元文化的关注,以及对本质主义的颠覆等。访谈录对于任璧连作品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比如任璧莲提到:“喜欢‘创造的自我’这种观念。……而我对于语调的复杂性(Tonal Complexity)很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族裔对我看世界的方式,我的世界观真正具有什么意义”;“有关自我的看法,有关可能性的看法,这些才是大问题”;“对于我来讲,自己每天所面对、挣扎的事则有:这个世界的真相如何?人的力量是大是小?文化的真相,尤其是我所成长的两个文化之间的真相如何?我天天面对这样的问题”;“人们得学着如何相处,因此我想个人主义并不是那么具有适应性”;“我就把自己放在此时此地,而不是过去”[4]156。上述这些作者所“喜欢”或认为是“大问题”的、所“面对、挣扎的”“如何相处”等,无疑都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关注的内容,是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方面。

北京大学英语系整理的采访录《多元文化注意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1997)是以《莫娜在应许之地》为切入点,从作者角度解读了作品的主旨和目标:“希望通过写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这种(同化——并非是充满敌意和种族注意倾向的同化)复杂性。以及通过书写,重新审视将同化看作完全罪恶的东西这一观点。”[5]关于美国的少数民族问题,她认为,“美国社会要想宣称它已成功地解决了其少数民族问题,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5]此外,任璧莲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作家”又不仅仅是一位少数民族作家,认为“少数民族这个名词可用来描述她,但不能用来界定她”[5]。从访谈可以看出,任璧莲的作品是其跨越族裔思想的文学想象,也是其创作主旨之一。

1999年,张龙海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一文梳理了整个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把任璧莲《典型美国人》和《莫娜在应许之地》归于“以现实美国梦为主题的小说”,并对两部作品做了简评。他认为,“《典型美国人》又提出了(美国梦)新的版本。……《梦娜在向往之乡》描述了第二代华裔, 也就是典型的美国人,对自己梦想的追求”。[6]7其对任璧莲作品的主题介绍对于新世纪任璧莲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 20世纪末,国内对任璧连作品尚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对于国外任璧莲的评介热潮来说,国内的任璧莲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这一研究现状与她在美国已经获得的文学地位②是很不相衬的。

二、新世纪以来任璧莲研究的现状分析

国内对任璧莲的研究在新世纪呈现逐渐升温的趋势,迄今已有近200篇相关的研究文章和学位论文。自2004年起,以任璧连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开始出现,10年间推出了60余篇硕士论文、9篇与之相关的博士论文。此外,一些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也把任璧莲作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从文化研究、后殖民、叙事学、女性主义等理论来探究任璧莲作品所揭示的文化身份、文化认同、文化冲突、美国梦、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母女冲突、人物形象、叙事策略等,也有关于任璧莲与其他华裔作家的比较性研究。遗憾的是,上述成果过于集中在对《典型美国人》单部作品的评析,三分之二的学术论文和一半以上的硕士学位论文,都是以《典型美国人》为评述对象。

截止到目前,任璧莲研究专著尚未出现,把任璧莲作为研究对象之一的著作已经有十多部。其中,程爱民等结合《典型美国人》文本,研究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多元文化语境中的创作特点、美国梦主题、语言风格、价值观的转变等,认为“《典型的美国佬》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独特性和种族特征,更在于他表现了‘对价值观念和人类状况的关怀’而具有的普遍意义”[7]。其所指出的任璧莲作品中的普遍意义,既是对任璧莲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赞扬和肯定,也是对把华裔文学作品当作社会学或者历史学研究案例解读现象的一种强烈反驳,对扩展任璧莲研究的视野颇具启发意义。

此外,刘海平等在《新编美国文学史》中探讨了任璧莲的前期主要作品,认为任璧莲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她的小说超越了把人按照种族、文化和国别进行分类的非此即彼的固定思维模式,把界定个人身份的权力从种族、文化和政治等公共领域转移到了个人的身上,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把人放在了中心位置”[8]394。这一评价颇富创见性。他所提出的把“人放在了中心位置”,可谓独树一帜,是任璧莲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个新视角。

收录任璧莲研究成果的论文集主要有:程爱民主编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收录了《试论〈典型美国人〉中的文化认同》和《〈典型美国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探索》两文,探讨的是《典型美国人》的文化认同问题。程爱民、赵文书主编的《跨国语境下的美洲华裔文学与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收录的两篇文章——《“亚美感性”之悖论:兼谈任碧莲的叙事策略》和《任璧莲跨族裔书写策略探析》——对任璧莲的跨族裔的书写进行了评析。吴冰主编的《华裔美国作家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中收录石平萍的《任璧莲:美国亚裔作家就是美国作家》一文,对任璧莲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进行了介绍和评价,将其创作生涯划分为“摸索(1981—1990)、成名(1991—1996)、过渡(1997—1999)、和成熟(2000—)四个阶段”,认为“任璧莲在创作生涯的四个阶段,自始至终保持了幽默的风格,幽默几乎成了她的金字招牌。……幽默是任璧莲有效地表达愤怒的方式”[9]344-355。

新世纪首先发表文章论述任璧连作品的有张子清、石平萍等人。张子清于2000年参与长篇小说《典型美国人》(王光林所翻译的《典型的美国佬》,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翻译,并撰《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③一文作为《典型美国人》中译本总序,宏观论述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把任璧莲列入推动华裔美国文学持续发展的主力小说家之一,并对任璧莲的主要作品进行了评介,他提出的“金色幽默”一语是对其创作风格的富有创意的定义。他认为“雷祖威强调的是东西文化的冲突,而任璧莲看重的是东西文化的融汇”[10]98-99。文章对任璧莲早期的主要作品创作主题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任碧莲前期主要作品聚焦于生活在美国东部社区里中国移民知识分子家庭在美国通过个人奋斗、不断进行自我调试、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生存空间的故事。著名亚裔学者雷切尔·李评述道,“该小说用开头一句‘这是美国故事’,把张家当作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加以描述,并且用美国人的叙述方法塑造张家的形象”[11]。正是通过这个“美国故事”,任璧莲“主动争取对历史的阐释权”,张家人就是美国人。张子清的总结和评价为新世纪中国学界任璧莲作品解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石平萍《多样的文化,多变的认同——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2003)一文就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专访。任璧莲解读了自己作品的主旨和对族裔性和文化身份的理解:“这本书(《典型美国人》)也是对所谓的‘典型美国人’定义的质疑,……典型美国人的标志就是对身份的困惑”“美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认同的流变”“族裔性是很复杂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东西”“在美国,各个种族之间互相融合,没有哪个种族的文化是纯粹的,也没有谁在文化身份上纯粹是华裔”[12]。石平萍《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谈创作》(2004)一文提出“任璧莲的(关于文化身份的)看法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几乎一致”[13]。这一观点是对任璧莲作品中文化身份研究的理论性指导。上述两篇文章,为学界更好解读任璧莲作品所蕴含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新世纪有关任璧莲的评论性文章,以对其单篇作品的评介性研究居多,尤其集中于《典型美国人》《莫娜在应许之地》和《爱妾》,这些研究《典型美国人》的文章,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任璧连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认同问题、美国梦主题、人物性格和叙事策略等方面,基本属于评介性的;至于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关系,譬如文本中所体现的关于身份的构建/认同、族裔身份在流动过程中对中西方价值观、思维方式的调适、伦理观念的变化等的探讨,则比较欠缺。探讨《莫娜在应许之地》的文章,多集中于对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属性的流变、身份越界等进行探讨;至于对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美国社会中不同族裔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调适、走向伦理化等,尚无深入的探讨。

考察《爱妾》的文章,大部分继承任璧莲作品的前期研究视角,从文化身份和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探讨。其中,石平萍关注的是《爱妾》中的跨文化视角,认为 “任璧莲让笔下不同种族、不同国籍的人物跨越国界,置身于不同世界之间探讨文化差异和族裔身份,这既符合全球化的世界状况,也能帮助作家本人以悠游于东西方的‘世界人’身份,客观公正地审视不同的文化”[14]。这观点对任璧莲创作的双重视野、对人类普遍状况的关注以及其作品所蕴含的普遍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张琼阐明了《爱妾》与任璧莲以往创作的一脉相承关系——“它要揭示的是超越矛盾的理想图景, 冲突之外的和谐人际关系, 差异之上的共同信念”[15]55。这个研究视角综合把握了任璧莲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手段,还是比较新颖的。张琼对任璧莲作品的语言表达和词汇运用进行了批评,这是任璧莲批评中不多见的否定观点,但尚有待对作品进行实证性的研究。

综合性研究任璧连创作思想和主题的论文有十余篇,从文化研究、叙事策略、美国梦、世界主义等角度进行探讨,试图对任璧莲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王理行对两部长篇小说《典型美国人》《梦娜在希望之乡》和一部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的创作主题的评价是:“吉什·任的创作主题是多方面的,既有移民问题,又有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更有对种族问题的探索。吉什·任在跨文化和跨种族问题上的探求,开辟了美国华裔文学创作的新天地。”[16]这个总结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评价失之于笼统;至于其强调“更有对种族问题的探索”这一点,似有借鉴其他华裔作家的研究之嫌。事实上,任璧莲在作品中是有意淡化“种族问题”的。刘婷婷以为:“跨越孤立的华裔身份而步入更加广泛的种族身份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已成为任璧莲的突出创作特点。在多元文化的文化景观中,不同民族与文化身份的人应该 ‘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ity)’以便破除偏见,反省自我,丰富自我,从批评性战场走向建设性途径。”[17]这一说法还是切合作者的创作思想的。任碧莲本人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的作品是一个广义的美国社会,任何一个所谓“填充式”(Fill-in-the-blank)的少数民族作家都不希望被永远限制于本少数民族的题材范围之内,我希望成为题材广泛的作家。亚裔是我的起点,正如许多评论家认定的那样,但我不希望这是终点。”[18]

2013年在《中国图书商报》的一篇题为《独家披露和深度分析华裔女性作家世界影响力》的文章中,何明星依据在美国引起广泛收藏的8位女性作家20部作品的检索进行了排序,其中任璧莲名列第三④。任碧莲的“《爱妻》(TheLoveWife)和《大世界与小城镇》(WorldandTown)收藏图书馆数量分别为1432家和1255家”[19]。何明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认为,“任璧莲在这些作品中表现了第二代美国移民的族裔关系和族裔身份的理想诉求,出自于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建构美国族裔家庭关系,是她受到英语世界广泛关注的原因。”[20]何先生的分析颇有见地,反映了目前国内华裔作家研究的基本趋势,同时概括了任璧莲作品所体现的理想诉求。不过,其“出自于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视角建构美国族裔家庭关系”这一观点,则有可商榷之处。从任璧莲《老虎手书——艺术、文化和依存的自我》(TigerWriting:Art,CultureandInterdependentSelf,2013)这部新作中可以看出,她并非是完全站在东方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文学的理想构想,以构建美国族裔家庭关系的,而是更多地是站在“东西方之间的某一个地方”进行创作;她认为“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在依存的自我和独立的自我这两极之间建立一座真正桥梁所采用的材料就是小说”[20]102。

迄今为止,任璧莲201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世界与小镇》(World and Town)还尚未真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是,赵文书的《跨过研究语境下华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2013)对作品中的“达观”思想的评价颇具启发性。他认为《世界与小镇》中主人公孔海蒂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达观’思想的思考和追崇表明“追求和谐与平衡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当今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仍然具有精神价值”,而且《世界与小镇》这样的作品“体现了文化多元性对于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对谋求复兴的中国文化也具有路径的启发作用,值得华美文学研究者的共同期待和关注。”[22]11这一观点的提出,不只是呼吁学界对华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的意义进行探讨,也为研究任璧莲在双重视角下对中国文化传统思想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任璧莲结合个人经历和创作生涯,对全球化语境下艺术、文化、自我以及叙事方式进行探究,2013年推出新作《老虎手记——艺术、文化、依存自我》。作品表达了自己“骨子里有种还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东西——我的文化背景与日常所面对的文学环境之间所产生的强烈冲突的东西”[21]。该作不只是为任璧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和视角,还为少数族裔作家的文本解读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学界尚未开始探讨此作。事实上,运用任璧莲在其中所表达的文学创作思想,去探究其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文学文化的哲思,将是研究少数族裔作品和小说创作理论的一个新视点。

尽管华裔美国文学的繁荣景象和任璧莲的创作成就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热潮,然而遗憾的是,对任璧莲研究的视野仍然限定在文化研究、后殖民、女性主义、叙事学等理论框架之内,研究的内容基本还是局限于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文化身份、美国梦、叙事策略等方面。对任璧莲作品的积极评价普遍存在于学术界,如对其独特“金色幽默”的写作风格、注重对个体生活经验的多维度、反映,对多元文化语境下身份的思考和追问等。此外,研究对象也大部分只涉及到任璧莲的成名作(己经有中译本的《典型美国人》),或对其他某一单部作品进行研究,对其第四部长篇小说《世界与小镇》和集文化和文学研究为一体的最新力作《老虎手书——艺术、文化和依存的自我》尚未涉及。总之,这一时期的国内任璧莲研究在研究范围和研究论文数量上的逐渐升温带动了对任璧莲的系统性研究和宏观上把握,为任璧莲的专门研究著作奠定了基础。

三、任璧莲作品研究中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

任璧莲作品更多关注个人生活经历和感受,她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中一些“积极的刺激因素”,源于自己作为移民后代和亚裔美国人在成长历程中遭遇的困难。她把自己“夹在两个世界之间”[22]的感受和思考写成文字,探讨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身份等问题。任璧莲作品无论是在创作主题、还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在语言风格或者是在叙事风格上,都具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因此,任璧莲被称为华裔美国文学界的“一朵奇葩”[8]394。任璧莲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诉求以及在冲突与融合之中作为个体的“自我”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调试与调适非常关注,在作品中有意淡化种族身份色彩,通过文学创作对美国社会现实进行能动地反映,作品日益转向对普遍存在的终极关怀和追问。就人物塑造而言,任璧莲笔下的人物主要是华裔新移民,即知识分子移民家庭,但是并非局限于华裔,作品中还有非裔、犹太裔、日裔、柬埔寨裔、白人等。不同族裔背景人物在任璧莲作品中相遇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化解,正是任璧莲对人际、族裔、和不同信仰之间关系进行探索的平台。

任璧莲在场景描写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比如说,在传统中国人家中,“房子”是家庭的载体,儒家的“孝、仁、礼”等是核心价值观在房子里最能得到体现。作家所描写的“房子”以及家庭成员在家中所处的位置,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这个家庭与儒家思想传统之间的亲疏关系。其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举止言谈、思维方式以及命运结局中包含了许多中国元素,都无不暗扣着中华民族的“和而不同”的精神气韵。可以肯定地说,任璧莲不论怎么写或不论是否愿意接受被冠以美国华裔作家这样的头衔,其作品都程度不同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底蕴。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霍勒斯·M·卡伦所说的那样:“人们可以更换衣服,政治观点,妻子,宗教或哲学观点,但在很大程度上,人们无法更换他们的祖先。”[23]同样,美国华裔作家可以变换写作方法,但却无法改变自己的文化秉性。这是我们研究美国华裔文学和任璧莲作品所需要注意结合的问题。

还需要注意的是,任璧莲对作家社会责任尤其关注。她认为:“家应被看作是国家的隐喻(metaphor for the nation)。”[23]她的作品往往以家庭为核心,以小见大,因为“家庭是将有着不可避免的利益矛盾的人们拴在一起的体制”。也是展示其深刻观察力的一个视角。任碧莲把作家社会责任归结为创作出“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和“生活实际是什么样子”两种类型的作品,作者不是去教导,而是以“此时此地”的现实为起点,用想象的翅膀,链接缩短其与梦想的距离。因此,尽管其作品主要使用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的一些表现技巧,但其作品的主旨始终围绕“实际的”和“应该的”生活样子,蕴含着伦理道德这个轴线。松川幽芳《任璧莲访谈录》(1991)中,任璧莲曾言:“它们(作者所喜欢和羡慕的书籍)作为伦理的书而具有生命力。依我看,这就是小说所追求的所在……我所指的伦理是对价值观念和人类状况的关怀……我是谈论关系生活方式意义上的伦理,这个伦理未必符合社会既定的种种规则。”可见,任璧莲在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伦理道德关怀。也就是说,其作品的落脚点始终是在彰显东西方的“独立的/依存的自我”之间张力中进行调试和调适的过程,张扬一种“和而不同”的伦理道德关系。理解这一点对深入研究任碧莲及其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此外,已经有学者提出,“华美文学的美学价值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并建议“迈进一步,接近华美作家和美国的华美文学研究者的文化想象空间”[24]。国内学者在任璧莲研究方面,应尽早走出华裔文学研究的套路,超越目前常用的后殖民、叙事学、女性主义等理论框架,对其作品的文学性进行研究,挖掘其作品特有的文学和艺术内涵。此外,对其作品中的文化诗学、伦理价值取向研究,细查任璧莲双重视角下所观察的文化与文明交流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碰撞、调和和发展脉络,考察任璧莲与其他华裔作家及其他少数族裔作家(譬如犹太作家、非裔作家等)之间的关联与互动研究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研究者的共同关注的研究空间。

注释:

①关于GISH JEN的中文名字,国内有不同的翻译,如:任吉茜、吉什·任、任碧莲、任璧莲。本人认为,既然是说中文名字,采用“任璧莲”比较合适,这与台湾学者单德兴的任璧莲采访录中作者自己的解释一致:“我的中文名字‘璧莲’(Jade Lotus)是纯洁的象徵……我很喜欢‘璧莲’,我认为‘璧莲’是很美丽的名字。”(参见单德兴:《对话与交流 当代中外作家、批评家访谈录》,麦田出版社,2001:139-158,第143页。

②截至1999年,任碧莲的第一、二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和《梦娜在希望之乡》、短篇小说集《谁是爱尔兰人?》已经获得多次奖项,而且任璧莲也已经赢得基金会资助和多想奖励。

③张子清的《与亚裔美国文学 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的繁荣》一文撰稿于1999年,作为总序首先在2000年王光林翻译的任璧莲作品《典型的美国佬》(译林出版社)中出版,然后于2000年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第一期(93-103)上。本文中的引文以后者出版信息为准。

④依据何明星2013年在《中国图书商报》的一篇题为《独家披露和深度分析华裔女性作家世界影响力》的文章所提供的有关数据检索,在美国引起广泛收藏的8位作家20部作品作品中,任璧连排在第三位。排名:谭恩美(Amy Tan)、邝丽莎(See,Lisa)、任璧莲(Gish Jen)、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等。

参考文献:

[1]冯亦代.第二代美国华裔的写作[J].读书,1993(1): 132-135.

[2]单德兴.故事与新生:华美文学与文化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92-93.

[3]刘纪雯.车子、房子与炸鸡:《典型美国人》中的大众文化与国家认同[C]//何文敬,单德兴.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6:105-132.

[4]单德兴.创造自我/族裔:任璧莲访谈录(1995年7月7日)[C]//对话与交流 当代中外作家、批评家访谈录.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158.

[5]李淑言.多元文化注意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7(4):112-113.

[6]张龙海.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和现状[J].外国文学动态,1999(2):4-9.

[7]程爱民,邵怡.20世纪美国华裔小说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3.

[8]刘海平,王宗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石平萍.任璧莲:“美国亚裔作家就是美国作家”[C]//吴冰.华裔美国作家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306-346.

[11]张子清.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0(1):93-103.

[12]Rachel Lee.The American of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

[13]石平萍.多样的文化,多变的认同: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访谈录[N].文艺报,2003-08-26.

[14]石平萍.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谈创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4(2):14-16.

[15]石平萍悠游于从西方文化的“世界人”:从《爱妾》看任璧莲的跨文化视角[J].世界文化,2008(6):7-9.

[16]张琼.现实与想象的距离:读任璧莲新作《爱妾》[J].华文文学,2006(3):53-57.

[17]王理行.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的跨文化探索者:简论美国华裔女作家吉什·任小说的创作主旨[J].外国文学,2002(4):42-46.

[18]刘婷婷.从《典型美国人》看华裔美国文学创作的新动向[J].江苏外语教育研究,2000(2):82-86.

[19]Gish Jen.American As Apple Pie[N].AsianWeeks(Cover Story),1996-09-27.

[20]何明星.独家披露和深度分析华裔女性作家世界影响力[N].中国图书商报,2013-03-05.

[21]Gish Jen.Tiger Writing:Art, Culture, and Interdependent Self[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3.

[22]赵文书.跨过研究语境下华美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3 (5):9-12.

[23]Kallen, Horace M.Culture and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 Boni and Liveright, 1924.

[24]Jerome S.Bruner.Acts of Meaning[M].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126.

(责任编辑赵冰)

A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es of Gish Jen in the Twenty Years in China

GAO W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Zhengzhou 450046, China)

Abstract:The introduction and researches of Gish Jen have been made for more than twenty years in China.Thus, a timely review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ll play a certain role in further carrying out the studies of her works.Overview shows that researches of Gish Jen at home focus on such framework as feminism, post -colonialism, post-modern theory and her works are interpreted from such perspectives as cultural attribute, cultural identity, racial discrimination,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her work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llowing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f cultural poetics, the research of ethics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interactive research of any relationship among Gish Jen, other Chinese-American writers and other minority writers.

Key words:Gish Jen;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space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6)01-0062-06

DOI: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1.014

作者简介:高稳(1970—),女,河南西华人,博士, 河南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收稿日期:2015-11-13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海参人工育苗产业的现状及展望
国内外约翰·斯坦贝克文学伦理学研究综述
董榕及其剧作研究述论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