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层农技推广现状的思考
2016-01-23邵淑华
邵淑华
(黑龙江省密山市裴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密山 158306)
1 具体成效
1.1 市中心及乡镇站基层设施得到改善
办公楼办公室、各化验室、检验室、现代办公设备、下乡交通工具,特别是市中心应有尽有。
1.2 农技人员队伍得到加强
全市中心56人,16个乡镇站77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占2/3以上。职称工资能够及时兑现,农技人员的归属感和认知感普遍增强,工作热情提高。
1.3 农技人员服务手段更加完备快捷
如农技110热线、QQ群、微信群、短信服务、农技推广信息网、病虫监测平台等现代智能化服务手段得到广泛应用。
1.4 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宽泛
常规科技种植技术、智能化催芽、控温大棚、土壤肥料、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植物种子检疫、调运检疫、重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农业环境监测调查保护、绿色有机食品种植、生态环境发展等内容不断增加。
1.5 大批先进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全市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35个,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示范田建设,一些先进农业科技快速推广。如水稻毯状育苗摆插技术、隔寒增温育苗技术、“三化一管”技术、叶龄诊断技术、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玉米小垄密植通透栽培、玉米化控技术、病虫草害综合统防统治防治技术、稻瘟病防治技术等等。
1.6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强劲
通过政策引导和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涉农企业,围绕这些新型农业组织,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以及现代农业机械,开展农技服务,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2 存在问题
2.1 农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主动意识有待提高
在农技推广体制和机制上还存在不畅不活的情况。例如有些乡镇农技人员存在兼职或在编不在农技岗位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技人员管理机制、考核机制、激励奖惩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多缺位和不到位的地方。
2.2 农技人员围绕现代农业服务水平和能力亟待加强
虽然市乡两级农技人员高中级职称这些年发展比例很高,但只是理论知识很高,而实践经验和具体服务农业、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能力和水平往往比较欠缺,真正能够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组织服务,开展技术承包、全程技术指导、相互认可签订技术合同的农技人员少之又少。也有少数农技人员能力和水平与现代新型农民还存在差距。
2.3 地方财力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农技推广服务支持有限
近些年来通过国家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投入、通过农业项目推动,极大地推动了农技推广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要求各地方财政匹配的地方财力基本没有,存在农技推广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地方等靠要思想还普遍存在。
2.4 推广与大中院校及科研院所结合不紧密
一些农业科研成果及比较尖端的课题与农技推广部门结合不够。这些年来我们与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八一农垦大学等部门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及科技示范田进行了一些合作交流,一些成果也取得了一定的推广成效,但这些联合结合都不是通过体制机制来运行,可以说都是通过个人关系,通过同学、老师、朋友主动找到这些部门和单位沟通进行的。
2.5 发展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意识与眼界任重而道远
黑龙江省农业得天独厚,密山市也是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第二区两江一湖地区,这些年也面临着土地地力下降,面临着既要提高农民种田产量效益,又要实施“三减”及逐年提高耕地地力的矛盾。前些年我们通过高投入高产出,通过增加玉米水稻面积,通过先进农业科技使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到了千亿斤,现在又面临减玉米减化肥农药减除草剂的新形势,农技人员思想和意识需要逐步适应,同样也需要技术和能力相适应。
3 意见建议
3.1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只能增强不能削弱
农业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一点国家政策已经明确。2015年黑龙江体系建设项目分三大项,一是实施推广八大项农业先进技术集成,二是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三是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服务补助。八大农技推广技术集成主要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专业合作社。
3.2 履行并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和网络的应有责任
通过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应该真正体现农技推广体系和农技推广网络运行体制和机制的健全和强化,达到国家、省、地、市(县)、乡、村明晰的体系和网络。应充分发挥和调动省级推广部门协调和组织作用,以便体系得到强化,作用得到更大发挥,网络更加顺畅。
3.3 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
扩大用人单位对新招聘人员专业要求的自主权,对新进人员要签订必要的服务年限合同,防止进得来留不住,被借用被抽调走的情况发生。同时完善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制度,加强考核,在实践中多锻炼提高。
3.4 建立健全农技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按照有关政策要求真正实施人员竞聘上岗制度,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推行推广责任制,量化工作指标,落实工作经费,由相关部门细致确定农技人员下乡指导及其他补贴标准,用约束激励调动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农技人员晋升职称上也要切实执行重实践重业绩重公论原则,倾听基层单位的意见,避免唯文凭唯证书唯资历的片面形式主义。
3.5 围绕现代农业及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开展农技服务
创造条件加强农技部门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在科技成果、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农事企业倾向,发挥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带头和引领作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围绕绿色生态农业开展农技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是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最直接的力量,必须在当地市委市政府宏观经济大好政策下做好本身工作,国家省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也为农技人员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1]张洪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力建设的思考[J].天津农林科技,201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