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小麦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2016-01-23周银珍
周银珍
(中共安徽利辛党校,安徽利辛 236700)
长期以来,农作物秸秆一直是农民生活的宝贵资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广泛运用,农村秸秆传统利用方式(秸秆燃料、秸秆饲料等)正在逐渐减少,秸秆成了农民的累赘,部分地区农民把秸秆一烧了之,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禁止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秸秆,安徽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与人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皖北地区秸秆禁烧的成功经验
1.1 广泛宣传与科学引导相结合
皖北地区特别是宿州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召开现场会、编发指导信息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对禁烧的认识,推广控茬禁烧、抢墒播种的经验做法,做到户户知禁烧,人人有责任。同时,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增添秸秆切抛机、打捆机等综合利用机械,支持、引导广大农户或企业购置和使用秸秆还田、粉碎机械。夏收期间,不安装切抛机的机械一律不准下田作业,严把茬口留低关,严格按照要求把小麦收割留茬高度控制在10~12cm以下,坚决做到一机一人,人随机走,真正把机械管起来。
1.2 有效领导与严格督查相结合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在具体操作中,县级政府负总责,统一领导,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实行目标责任制,指标层层分解,签订责任书,落实领导包保督办责任制,做到每个乡镇都有县级领导坐镇指挥。以亳州市利辛为例,利辛县几套班子领导进驻乡镇一线指挥,全县361个村(居)划分为508个管理单元,实行网格化管理。县直单位抽调615名干部与千名镇村干部一道分包到网格,形成县级领导分片调度、派驻干部驻村督查、镇村干部全天候巡查的联动机制,确保每个地块、每个环节、每台机械都有人负责,构筑秸秆禁烧的“防火墙”。
1.3 严惩与褒奖相结合
严格按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做到奖罚分明。凡是做到种下去、不冒烟的一律按每亩20元奖补给农户,凡是烧秸秆的一律依法拘留并罚款。实行干部保证金制度,完成任务的退还保证金,完不成任务的扣除保证金。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权。实行党政同责,对秸秆禁烧不力,出现较大影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系列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和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1.4 真“堵”与实“疏”相结合
目前,禁烧和综合利用是皖北地区解决小麦秸秆禁烧的有效途径。秸秆禁烧是“堵”,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秸秆禁烧政策、措施,严格禁止焚烧秸秆。秸秆综合利用是“疏”,积极引导麦秸秆综合利用,粉碎回田肥地。没有“疏”,大量秸秆无法合理处理,存在安全隐患,也会引起新的环境污染问题,这就从根本失去了“堵”就意义;没有“堵”提供原料,“疏”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宿州市,淮北市等皖北市区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疏堵并举,标本兼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2 皖北地区秸秆禁烧存在的问题
2.1 禁烧行政成本高
皖北地区市,县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工作,抽调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及科室负责人员,成立禁烧小组,白天在田间巡逻,夜里在地头搭建帐篷,24小时严防死守。宣传车、禁烧车不停地巡逻、宣传,禁烧标语、横幅随处可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秸秆禁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花费了很大的行政成本和代价,仅财政投入一项每县平均就高达6000多万。
2.2 秸秆综合利用途径和方法的局限
小麦秸秆利用途径除还田作肥料外,其他综合利用的方法很少。秸秆田间收集、清运及储存,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缺、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秸秆回收的专业清运公司较少,也没有定点打包场所,收储点不多,销路不畅。一部分农民清运出田地的秸秆堆放于田地边、沟岸边、渠边、路边,影响耕作、交通,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有的堆放于房前屋后,影响村容村貌。
2.3 增加农民负担
解决秸秆禁烧难题,实现综合利用,面临增加农民负担问题。一是增加经济负担。联合收割机装置秸秆切抛机,需增加燃油消耗,采用反旋灭茬机灭茬作业,农艺上增加了一道工序,每亩机工要多收30%左右的工钱。二是增加运输负担。小麦蓬松溜滑,从收集、转运到储存,劳动强度大。三是增加抢收抢种负担。农田腾茬时间短,季节约束性强,必须抢收抢种。由于尚未形成规模种植、秸秆分散,秸秆粉碎直接还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腐烂肥田,影响小型农机的使用,农民不愿意因处理秸秆而耽搁播种时间,认为不如“一把火”烧掉划算。四是增加劳动负担。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到城市打工,留在家中基本上是老弱妇孺,劳动效率较低。
2.4 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环保意识及法制观念淡薄,部分农民只图耕作中的省时省事,对于焚烧秸秆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大气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火灾事故等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
2.5 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偏少,技术落后
秸秆还田机大多是与大中型拖拉机相配套的,目前皖北地区市县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少,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发展。部分机手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落后,操作不熟练,政府在技术培训、典型示范及技术成果推广等方面相对滞后。
3 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的具体措施
彻底解决秸秆焚烧难题,关键在于政府要站在农民的立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找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让农民认识到秸秆的价值,实现从 “一把火烧了”到“舍不得烧”的转变。
3.1 实现秸秆资源化
调动农民及相关部门把秸秆变成资源的积极性,实现秸秆资源化和产业化利用。
(1)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引进反转灭茬机和秸秆还田设备高效还田。秸秆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较多的五碳糖和六碳糖,释放出氮、磷、钾以及各种微量元素,促进土壤微粒的团聚作用,更新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因而可以减少肥料的施用量。同时,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少了降水对地表的直接溅击,增强水分的渗透性、提高保水能力,阻滞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具有拦蓄作用。也可以保护地表,减少龟裂和板结。概括起来,可以达到“省事省力省钱,保墒保肥保苗,塇地增肥增产”的九大好处。
(2)秸秆堆肥还田。堆腐秸秆变肥基本要求:“水足、药匀、封严”,方法简便易行。水足:即按秸秆和水适度的科学比例,确保发酵期水的适度。药匀:即按秸秆量,放入适量催腐剂,一般情况下,每公顷秸秆,需要催腐剂4.5kg和370kg水相混合,均匀喷拌于秸秆中。封严:已经喷均匀催腐剂的秸秆,垛成1.5m(宽)×1m(高)的堆,用泥密封。如果想缩短堆腐时间,可在泥上加盖薄膜提温保温。堆腐秸秆,堆温快速提高,不仅能杀灭秸秆中的虫卵、病菌和杂草种子,节省药物,而且可以提高堆肥有机质含量(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氨化细菌(磷细菌、钾细菌、放线菌等),变为活性生物有机肥。
(3)引进新型设备,制造秸秆成型炭。秸秆成型炭可以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秸秆生物质的灰粉、硫含量明显低于煤炭,秸秆炭燃烧污染物排放少,比煤清洁,在加热、烧烤、取暖等方面应用广泛。市县政府可以引进新型秸秆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成型炭技术。成型炭易燃,不易自熄,无烟无臭,含硫少,热值高,保护环境。
(4)提高科技含量。生产秸秆有机肥料。政府牵头建造秸秆有机肥料加工厂,将秸秆回收,通过打碎,再加入其他成分,合成有机肥料,包装、销售,从而起到充分利用秸秆的效果。
(5)秸秆燃烧发电。可以利用国家关于秸秆禁烧的政策,积极争取农业、环保部门的补助资金,扶持秸秆发电项目。秸秆发电是大规模、高效洁净利用生物质能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农村拥有大量的农业秸秆,秸秆燃烧发电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发展前景广阔。
(6)秸秆气化。秸秆气化就是将秸秆在缺氧的状态下加热,发生裂解,把含碳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还原为无烟、无尘、无污染的可燃性气体(比如,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再经过技术处理、储存、输送到千家万户。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秸秆气化供气取代直接燃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政府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区域,建立秸秆气化站试点,试验成功加以推广。每kg秸秆可产生2~3m3的气,燃气成本约0.11元 /m3,三口之家,每天消耗大约5 m3的气,非常实惠、环保。
3.2 深入宣传,提高群众自觉禁烧意识
坚持利益导向,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的好处和焚烧秸秆的影响、危害,通过各种媒体直观地呈现给老百姓,宣传好的典型,曝光违法行为和处罚结果。真正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
一是全面宣传秸秆燃烧的弊端。主要宣传焚烧秸秆危害人身安全、生态环境、农田土壤等。具体而言,(1)降低土壤质量。焚烧秸秆急剧提高田地的地面温度,会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田地土壤质量下降,影响农田作物生长、降低农产品的产量。(2)危害人体健康。秸秆焚烧时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将提升地球温度。秸秆焚烧的浓烟含有高出正常浓度一倍二氧化硫和高出正常浓度三倍的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造成大气污染,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等器官产生刺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3)引发火灾,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田地距离村庄不是很远,再者,夏季比较干燥,秸秆焚烧,一旦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4)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粉尘,严重影响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的正常运输,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二是大力宣传综合利用的益处。秸秆直接还田、堆肥还田可以减少肥料的施用量、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政府可以将有关秸秆收购流程、价格、地点、用途等印成纸张发放到农民手中,使秸秆综合利用家喻户晓。提高农民秸秆还田意识,使禁烧秸秆成为自觉行为,增强他们“禁烧”秸秆的意愿。
三是宣传科学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宣传、普及,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法律法规意识,转变“秸秆无用”的思想,从而实现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转变。积极向农民宣传国家有关“禁烧 ”秸秆法规和政策,比如《大气污染防治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组织专题宣传会议,对农民进行法律解释,提高农民秸秆禁烧的法律意识,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焚烧秸秆不仅是一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3.3 实施产业化战略
秸秆是一种可以再生的生物能源,要使秸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拉长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
(1)构建秸秆加工新兴产业。引进有发展前景的利用秸秆技术,比如,新型快餐盒技术。加工新型快餐盒主要以秸秆为原料,加入配料,经过技术处理,形成快餐盒,这种快餐盒硬度适中,无毒无害,耐水、热、油,易分解可回收。这样,既可解决焚烧秸秆污染问题,也找到了代替聚苯发泡塑料饭盒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另外,可以采用制造建材技术,经过化学处理,可以生产墙体板、轻体板、装饰板材等“绿色建材”,这些纤维板材美观大方及价格低廉,且耐腐蚀、防火阻燃,对节约森林资源、发展人造板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发展循环农业,延长产业链条。循环农业主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发展理念,利用秸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来设计生产环节,生产环节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实现价值增值和废物资源化目的,从而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可以将种植、养殖、加工有机结合,构建农业产业园循环经济链条。发展模式有以下几种:粮食生产—秸秆青贮—畜牧养殖—沼气池—水产养殖;粮食生产—秸秆青贮—养牛场—蚯蚓—养鸭、养鸡;粮食生产—秸秆青贮—养牛场—食用菌;粮食生产—秸秆青贮—畜牧养殖—有机肥料—露地蔬菜、粮食生产等。在这几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综合利用了含有丰富肥源的畜禽废弃物,不仅可减轻了环境污染,也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
3.4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强化市场调节。发挥市场在秸秆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各种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融资机制,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2)加强政府引导。政府出台相关激励性政策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给予扶持,鼓励秸秆市场的发展,拉长秸秆产业链,促进秸秆产业化和商品化。一般而言,一个乡镇发展1家以上秸秆收购加工网点,每个村大概设置1个田头堆放场地,由秸秆收购加工网点统一清运,并由政府补贴与农民一定的费用。可采取联合投入的办法:政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投资场地基础设施+收购加工网点进行具体的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农户的秸秆等收购加工链条,推进秸秆加工、销售、利用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依法监管市场,维护市场秩序,做好各部门、各行业、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工作,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
(3)推广科学技术。政府投入必要的经费,重视技术交流、信息传播和知识普及工作,选择好学、好用、高效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进行示范引导。一是办好各类技术示范。组织科技人员,通过典型示范,大力推广机械秸秆还田、秸秆堆肥还田技术,让群众看到经济效益。用示范带动群众,用效益吸引群众,充分调动农民进行秸秆还田的积极性,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入户率,形成农民广泛参与的发展模式。二是加强技术培训。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比如,邀请专家到市、县进行授课培训,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家特定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农委讲师团下乡进行技术指导、现场演示操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技术水平。三是做好服务工作。目前,一些联合收割机机工对机械的使用、调整、维修与保养技术不熟悉,出了故障无从下手。因此,要督促生产企业加强技术服务工作,做好联合收割机作业中所需零配件的供应、检修保养和维修服务。做好作业指导,比如,定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路线,合理调度机具、规范机具操作、保证联合收割机的正常作业。组织农机技术人员结对种粮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作业大户,进行面对面指导,确保技术措施到位、服务指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4)促进制度创新。第一,建立补贴和奖励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加大农机具补贴力度,大幅提高灭茬机、打捆机补贴比例,积极引导购买大马力拖拉机。建议制订不同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标准,调动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具的积极性,填补市县机械缺口。从国家、省级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补贴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对秸秆还田先进市县、乡镇的奖励。对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的农户,由村委会负责,每亩按一定的价格给予资金补贴和奖励,调动农户综合利用秸秆的积极性。第二,实施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秸秆综合利用的企业以及地方或企业建设的秸秆收贮中心和临时收储站,政府可提供补助。凡符合安徽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政策的,可以给予低息、贴息或无息贷款等,提高企业秸秆收集利用的积极性。第三,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环境安全评估制度和管理制度,必须严格遵循秸秆综合利用安全评估标准,没有达到的标准项目必须责令补建;建立和完善区域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制度,主管部门必须严格履行职责,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两种方法,严格考核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是否达到环保标准进行考核。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进行处理,如补建、罚款、关闭等。同时,要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