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生态农业发展概况及现代启示
——以江西为例

2016-01-23戴天放麻福芳魏玲玲徐光耀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6年4期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农业江西

戴天放,李 林,麻福芳,魏玲玲,徐光耀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200)

1 缘起

江西是农业大省,鄱阳湖流域地区自古以来誉为“鱼米之乡”。自隋唐以来,江西“稻云烘日”[1],成为国内重要的粮食与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深受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天、地、人、稼”的农学理论的影响,江西传统生态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自宋代以来,出现了许多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原始”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吸取传统农业的精华,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传统农业的实践方法,并利用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进行效果筛选、机理分析和科学改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有益素养。

2 江西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发展概况[2]

2.1 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模式

宋代时,双季稻在江西已广泛栽种。李觏在描述南城(今属抚州市)的农事时说:“自五月至十月,早晚诸稻随时登收,一岁间附郭早稻或再收”[3]。此处所指的县城附近稻再收,显然是双季稻。吴泳在《隆兴劝农文》中说:“吴中厥壤沃,厥田腴,稻一岁再熟”[4],虽然他所说的“吴中”不是江西,但他倡导隆兴府(治今南昌)的农民多栽再熟稻,以期再种再收。

在推广双季稻的同时,北方作物也逐步向南方推广。随着北人南迁的增多,小麦播种的地区也愈加扩大。南宋绍兴初年,麦价上涨,“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于是江南农村出现“竞种春稼(小麦),极目不减淮北”[5]的兴旺景象。黄震在任抚州知州时,发布劝民种麦的文告:“且说江西,其地(他)十州皆种麦,何故抚州独不可种?抚州外县间亦种麦,何故临川界并小麦不可种?”[6]由此可见,宋代江西各地已普遍种植小麦了。

明代时,鄱阳湖流域“原始”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进一步发展,《天工开物》记载了多种水稻与其他作物之间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模式,就是利用了生态学上的种群演替规律,从而对自然资源更加充分而持续地利用。如稻—麦(菽、麻、蔬菜等)模式:“假如有牛者供办十亩,无牛用锄而勤者半之。既已无牛,则秋获之后,田中无复刍牧之患。而菽、麦、麻、蔬诸种,纷纷可种,以再获偿半荒之亩,似亦相当也”[7]。表明当时鄱阳湖流域许多地方存在水稻与“菽、麦、麻、蔬诸种”等作物之间复种,以提高复种指数,从而得到更多的农业收入,以弥补无牛所带来的生产损失。另外,又有稻—绿肥等模式:“南方稻田,有种肥田麦者,不冀麦实,当春小麦、大麦青青之时,耕杀田中,蒸罨土性,秋收稻谷必加倍也”[8]。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地区人民大量利用山地、丘陵、河谷等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苎麻、茶叶、蓝靛、甘蔗、油茶、水果等,土地利用率提高较大,还表现在各地商品农业得到一定发展[9]。

2.2 精耕细作模式

宋元时期,江西已逐渐由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式的集约经营转变,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了较大提高。陆九渊曾描述他的家乡抚州金溪的耕作方式:“每用长大䦆头,两次锄至二尺许,深一尺半许,外方容秧一头。久旱时,田肉深,独得不旱。以他处禾穗数之,每穗谷多不过八九十粒,少者三五十粒而已。以此中禾穗数之,每穗少者尚百二十粒,多者至二百余粒,每一亩所收比他处一亩,不啻数倍。盖深耕易耨之法如此”[10]。但是,江西的农业生产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耕作方式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如:南康军:“耕种耘耨,卤莽灭裂,较之他处,大段不同,所以土脉疏浅,草盛苗稀”[11]。似乎还属于广种薄收式的粗放经营。而且,江西所谓的精耕细作与两浙相比,又有一定的差距。如:“吴中厥壤沃,厥田肥,稻一岁再熟,蚕一年八育;而豫章则襟江带湖,湖田多,山田少,禾大小一收,蚕早晚二熟而已。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墟,刈无遗垄;而豫章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率数日以待获,而自余三时则舍穑不务”[12]。

2.3 资源循环利用培肥地力模式

鄱阳湖流域的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等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对地力的损耗很大,《天工开物》的记载中就指出:“凡稻,土脉焦枯,则穗实萧索”,为了解决收割水稻和其他作物复种出现“土瘦”的问题,除了上述稻—绿肥种植模式以培肥地力外,当时农民会实行农牧结合的方式,即在秋收后,在田中种草刍牧[13]。另外,更多的是施肥技术的改进,大量使用农家肥,以培肥地力,这样既可防止地力衰竭,使鄱阳湖流域的传统农业保持高土地利用率和高土地生产率,还是废弃物质资源化,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循环的关键一环。即使地力获得及时的恢复,也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了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明清时期,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生产中的粪源来源于“农家肥”,所谓“人畜秽遗,榨油枯饼,草皮木叶,以佐生机,普天所同也。”此外还有“磨绿豆粉者,取瘦浆灌田”,或于“豆贱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三寸,得谷之息倍焉”[14]。至清代仍然存在这种肥田技术,如九江“山乡以豆萁未老者肥田”[15]。鄱阳湖流域传统农业生产中已经能够区分各种农家肥的肥效等级,如“胡麻、莱菔子为上,芸苔次之,大眼桐又次之,樟、柏、棉花又次之”,也非常讲究因地施肥,如“土性带冷浆者,宜骨灰蘸秧根,石灰淹苗足”[16]。所谓“土性带冷浆者”就是潜育型水稻土,是一种严重缺磷元素的酸性土壤,用“骨灰蘸秧根”是补充土壤中速效磷的不足,用“石灰淹苗足”则是以石灰中和土壤酸性,以改良土壤。现代鄱阳湖流域许多地区还有用骨灰和石灰做肥料的习惯,就是对古代施肥法的继承。

2.4 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

清代出现了用烟梗肥田及防治水稻虫害新技术,主要施行于赣南。安远“每秋间稻插田,值秋阳蒸郁,多生虫贼,食根食节。农人以烟骨椿碎,或以烟梗断寸许,撮以根旁,虫杀而槁者立苏,兼能肥禾”[17]。于都“晚稻俗名翻粳,有赤白三种,小暑下种。农人立秋前后登其前禾,而以此下莳,十月点以烟梗,又十日壅以稻灰,信矣”[18]。赣南其他一些县志也有类似的记载。另外还有将烟与薯芋同种以肥田和防治虫害技术。瑞金“(芋)二三月与烟同种,烟六月收,芋必八九月乃收,亦先后不妨。且烟田肥,故芋繁衍而味尤佳,松脆香滑”[19]。宁都“薯,俗呼为山薯,种出交趾,故又名番薯,山土田土皆种。瑞金多于种烟隙地种之”[20]。

3 现代启示

江西古代生态农业虽然属初级阶段,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包含着许多符合生态经济学规律的因素,如对自然的改造、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废物的循环利用以及综合经营模式等等,对于当前我省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3.1 现代生态农业仍须讲究“三宜原则”

江西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生物有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认识,创造了一整套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前文中提到的水旱轮作、复种和间作模式,就是因地制宜的结果,适应当地水土气候的农业生产才能最高效率地利用土地资源。江西地区山、水、平原等土地类型多样,农业资源各有特点,先民因地制宜发展粮食、水产、果树等产业,取得巨大的成就,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鱼米之乡”,大米、银鱼、蜜桔是历史上有名的贡品。

现代生态农业虽然在设施、机械和肥料、农药等投入品方面比传统农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对自然环境条件的依赖很大,需要把握生物同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遵循生物与自然环境因素统一的基本原理,适应并有效控制环境条件,引导生物生长发育符合人们的需求,从而得到高产优质的农产品。因此在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选择上仍然把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根据江西各地不同资源特点,因势利导,创造灵活多样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类型。

3.2 现代生态农业要注重“3R”原则

江西古代农业重视通过农作物秸秆、动物粪尿等废弃物还田,如前述培肥地力模式,就是一种对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模式。这符合现代循环农业的“3R”基本原则:一为Reduce(减量化),即通过技术手段将投入生产、消费领域的物质量最大幅度减少,从而起到资源节约、降低污染之效果;二为Reuse(再利用),即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多次利用,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污染;三为Recycle(再循环),即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按照“3R”原则,能够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的效果,充分利用投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物流、能流,增进经济活动的质量、效益,实现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三赢格局。

因此,在发展我省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传统生态农业精华与现代循环农业技术,融农事活动与自然生态循环为一体,采取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与模式,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以达到资源节约、污染降低之效。

3.3 现代生态农业应强化科技支撑与政府支持

江西历史上生态农业,由于技术进步的缓慢和资金短缺的制约,推广应该相当缓慢。因此,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需要加强科技支撑和政府支持的力度。一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把传统生态农业精华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江西特色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要大力在生态农业中应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的精华进行内存机理研究,并加以提炼、集成,使之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环境与条件,才能产生“古为今用”的技术效果。二是要大力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历史上生态农业运用较好的往往是较富有的地主,因为建立生态农业模式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在推进现代生态农业进程中,如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废弃物利用等技术应用方面,政府应加大物质、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还需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包括生态农业的指标、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等。同时完善经营主体建设生态农业的保障、激励和补偿政策与监督机制,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综合手段,提高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的科学性、积极性与主动性[21]。

[1][宋]张孝祥.于湖居士文集(卷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0.

[3][北宋]李觏.李觏集[M].中华书局,1981年.

[4][南宋]吴泳.鹤林集(卷二十九)[M].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1936年.

[5][宋]庄绰.鸡肋编(上)[M].上海书店,1990版.

[6][南宋]黄震.慈溪黄氏日抄分类古今纪要[M].卷七十八《咸淳七年中秋劝种麦文》,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

[7][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稻工》.

[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麦工》.

[9]陈荣华,余伯流,邹耕生,施由民,等.江西经济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0][南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四《语录》上,宣统庚戌年江左书林校印.

[11][南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九)《南康军劝农文》,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2][南宋]吴泳.鹤林集(卷二十九)《隆兴府劝农文》,民国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1936年.

[13][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稻工》.

[14][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稻工》.

[15][清]同治《九江府志》.

[16][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稻工》.

[17][清]乾隆.《安远县志》.

[18][清]道光.《雩都县志》.

[19][清]光绪.《瑞金县志》.

[20][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

[21]赵荣.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业生态模式研究[M].江苏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8:第43-44页.

猜你喜欢

鄱阳湖生态农业江西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江西银行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我爱江西奶奶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