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6-01-23陈建军刘永兰
陈建军,常 诚,刘永兰
(1. 山西省军区第五干休所,山西 太原 030006;2. 解放军264医院保健科,山西 太原 030001)
·医学广角·
老年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陈建军1,常 诚2,刘永兰2
(1. 山西省军区第五干休所,山西 太原 030006;2. 解放军264医院保健科,山西 太原 030001)
通常人们把人在老年进入衰老状态后所患的各类疾病称为老年病或者老年疾病,其病因是由于人体进入衰老期后免疫功能降低、器官逐渐衰弱,身体各种机能出现障碍、协同机制下降,更容易受各类疾病的侵袭。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病的种类日益多样化,老年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内科系统收治的454例老年病患者为研究案例,通过对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以及其他相关表格的填写对患者进行研究调查,从而对可能造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收到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从研究分析的结果来看,不管是文化程度的差异还是婚姻状况、月收入水平以及患者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对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产生影响。
老年病;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通常人们把人在老年进入衰老状态后所患的各类疾病称为老年病或者老年疾病,其病因是由于人体进入衰老期后免疫功能降低、器官逐渐衰弱,身体各种机能出现障碍、协同机制下降,更容易受各类疾病的侵袭。老年病的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医学界把老年病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以脑动脉硬化为典型的因正常衰老引起的原发性疾病;第二类是以脑卒中风为典型的因器官衰老进而引起的继发性疾病;第三类是以糖尿病、骨关节炎等为典型的老年人易感染的疾病;第四类是相对于其他疾病而言相对较轻的如感冒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的疾病;第五类是以传染病为典型的少见老年病。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老年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整个国际上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导致死亡的主导因素[1]。以目前的医疗水平,老年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息息相关,患者较高的自我管理水平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科学的角度看,老年是青年的延续,因此有部分老年病并不是到了老年阶段才得的,而是青年时候发生病变但到了来年才更明显的显现。总的来说,老年病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老年病患者的病程长、恢复期长并且有突然恶化的风险;二是患者往往查不出明确的原因;三是老年病患者往往多种疾病并发而不仅仅只是某一种疾病;四是患病初期老年病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病症或者在体表显现明显的特征;五是即使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的病症也是不同的;六是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还没有能够治疗老年病的特效药物或者方法;七是老年病的治疗不仅仅依靠医护人员,患者本人及家属对于治疗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控制病情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通过对454例内科老年病患者的研究分析,旨在对影响老年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因素进行探究,一方面为治疗老年病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老年病患者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提供依据,在治疗的过程中提早进行干预。
1.2 研究案例
按照一定标准选择院内收治的454例内科患者作为研究案例,首先患者年龄须为60岁及以上;其次,患者对本次研究有一定认知,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再次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需为三天及以上;最后患者确诊为老年病且为老年病中的慢性病。对于身体功能严重受损不能自理、患有精神类疾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差以及神志不清的患者则不能作为本次研究的案例。
1.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首先须告知每位患者本次研究的有何目的、有何意义、会采用何种方式、在取得知情权的前提下匿名填写资料等情况。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调查和自我管理行为量化评估两个方面。一般资料调查包括了文化程度、年龄、家庭收入以及婚姻状况、患者生活习惯、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及医生诊断后确诊的慢性病数量等信息。自我管理行为量化评估则依据美国著名的《慢性病自我管理研究测量表》中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对患者的认知性状、运动情况以及与医生互动情况的进行评估。从众多研究来看,该表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是比较高的。另外研究人员还需要通过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来从客观、主观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方向对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进行评定[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专业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采秩和检验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一共发出问卷470份,全部回收,经检查,其中有454份为有效问卷,16份经检查为不合格,由此可知,回收率为100%,有效回收率为96.6%。总的来看,问卷回收率较高。
自我管理行为分析:
(1)自我管理方式。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多种多样,通常对于老年病患者来说,日常运动锻炼的情况以及与医生的沟通情况等因素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中影响较大的方面,另外,患者的认知性症状管理实践也是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概括性的来说,患者的日常锻炼情况对于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具有积极影响,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越正确,则自我管理行为的效果越好。从临床经验来看,老年病患者中那些对疾病有着正确认识,能够掌握正确的疾病控制方法,在饮食、睡眠、情绪等方面能够做到严格自律,同时有着科学、规律、适当的锻炼方案的患者,其所患2.2 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对比
F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分别为(6.2±1.8)h、(7.3±2.6)h;L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分别为(21.3±4.7)h、(26.4±7.5)h。可见:F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肠道恢复时间明显早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疾病最彻底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当前内镜设备的改进,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这是因为: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手术切口大,术后刀口疼痛不适等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增加住院时间和费用[2];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通过内窥镜成像技术,在充分窥视体内结构的前提下,于腹部制作小型切口,并利用微型器械完成手术[3]。
本研究我们通过对需要手术治疗的胆囊疾病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效果的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指标情况。其结果显示:F组患者平均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K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明显早于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主要有以下优势:①创伤小:腹腔镜下手术手术切口小,利用内窥镜设备,按比例放大图像,使其清晰呈现人体的深部组织解剖结构[4];②机体恢复快:手术是一种创伤性刺激,长时间刺激势必增加机体的应激反应和感染的机率;腹腔镜下手术本身耗时少,节省了皮肤切口切开缝合止血的过程,损伤又小,故人体应激反应轻,降低了切口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还体会到:对于胆囊疾病患者选择手术方式时我们必须严格掌握各自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要盲目实施手术,以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当遇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出血难以控制、视野难以保持清晰等不利于手术继续顺利进行情况时,必须及时果断的决定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5]。
综上所述,在严格掌握各自适应症和禁忌症的前提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平均住院时间短、早期即能下床活动以及肠道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1]周荣军.腹腔镜在肝胆外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疗,2012, 31(10):132-133.
[2]朱培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4,34(3):265-27.
[3]张中兴.胆囊结石行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2014,34(6):11-12.
[4]陈志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疗美容,2014,(6):33.
[5]柳己海.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机的选择及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60-263.
本文编辑:吴宏艳
R195
B
ISSN.2095-6681.2016.36.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