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附式信任到多元化信任:提升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省思
2016-01-23何淑通
何淑通 何 源
(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2.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66)
民 办 高 等 教 育
从依附式信任到多元化信任:提升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省思
何淑通1何 源2
(1.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0;2.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66)
在独立学院“文凭独立”的进程中,经历了国家和母体高校对其文凭声誉“信任让渡”逐渐消失的过程。当前,独立学院亟须由对国家和母体高校文凭“依附式信任”,逐步转向以自身办学能力独立赢取各利益相关者对其文凭含金量的“多元化信任”。下一阶段,可以从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独立学院文凭授予质量评价、行业组织开展独立学院文凭质量认证及独立学院增强文凭质量意识三个方面入手,通过争取社会信任、获得行业信任和树立自我信任等“多元化信任”的途径,推动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稳步提升。
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文凭声誉;信任
文凭声誉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他组织和社会公众对某所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评价,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持续提高文凭声誉,独立学院也不例外。由于独立学院制度的特殊性,其文凭声誉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性。在独立学院发展初期,由于颁发母体高校的文凭,其文凭声誉源于母体高校的文凭“光环”,体现出很强的依附性。2008年4月1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正式颁布实施,该文件的第三十八条明确规定:“独立学院对学习期满且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以独立学院名称具印。独立学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独立学院的学士学位证书。”2012年6月,全国独立学院都开始独立颁发学士学位,实现了形式上的“文凭独立”。文凭独立促使独立学院独自打造“文凭品牌”、重视文凭声誉。但与独立学院领导体制、法人地位、转设政策、治理结构和人才培养等领域的研究相比,有关独立学院文凭尤其是文凭声誉的研究还付之阙如。因此,本文尝试借鉴近年来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领域中兴起的信任理论来分析独立学院的文凭声誉问题,从“何谓文凭声誉”“为何需要提升独立学院文凭声誉”和“如何提升独立学院文凭声誉”三个方面探讨独立学院文凭声誉问题。第一部分通过对声誉和信任的概念和理论梳理,揭示文凭声誉与信任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结合独立学院文凭制度演进中的政策文本和具体案例,分析独立学院文凭声誉从“依附式信任”逐步走向“多元化信任”的必然趋势和存在问题,揭示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特殊性;第三部分则从信任的视角对如何提升独立学院文凭声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声誉、信任与文凭声誉
声誉(reputation)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声望、名誉,声指知名度,誉指美誉度,美誉度是其核心,知名度则是声誉高低的关键。声誉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的浓缩的历史。好的名声是人们对某人昔日光荣的记忆,恶名则是人们让其过去的劣迹一直追踪他。声誉简化了‘过去’,成为过去与信任之间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声誉仍然是‘过去—信任’的心理机制。”*郑也夫:《信任论》,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10页。在不同的领域和组织中,声誉的来源、判断标准不尽相同。譬如,任何产品都包括真正的质量和被用户所感知的质量两个部分,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其他原因,用户在使用前要了解该产品的真正质量往往不太可能。因此在实践中,人们会借助于一些相对简单和浓缩的信号(如产品广告、产品的市场份额和企业形象等)和“指示器”(如企业的历史、规模等)来判断产品质量。其中,企业长期形成的声誉是判断该产品质量和决定用户消费意愿的重要信号。*刘世定:《经济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4-256页。高等教育产品由于具有高深知识的专业属性,使得人们对其产品质量高低的把握比其他普通产品更难,因此声誉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更为重要,但也会使人们对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很多偏见。这种偏见既容易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情形的发生(如所有民办高校都营利、学术学位比专业学位“含金量”更高等),也会造成出现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即一所高校会按照社会对其预期评价来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阎凤桥:《大学的办学质量与声誉机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第16-17页。总之,在现代社会中,声誉对一个组织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标识与简化作用。
声誉的高低与信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人们对于一个组织、事物或者个人持有较高的信任,其声誉往往会发挥积极作用;反之,会出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现象。那么何谓信任呢?《牛津英语辞典》的定义是:“对某人或某物之品质或属性,或对某一陈述之真实性,持有信心或依赖的态度。”*转引自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6页。信任的产生既依赖于空间,也依赖于时间。信任的集中体现就是声誉,“声誉是一种社会资本,对声誉持有者和他人都有帮助。缺乏合作有时不是因为坏声誉,而是因为缺少声誉。缺少声誉比坏声誉更令人无奈。声誉通过填补信息不足,促进合作的愿望。”*郑也夫:《信任论》,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正是由于信任与声誉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因此声誉的生成离不开信任。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人们的交往圈子不大,信任主要发生在熟人之间,往往与一个人的德行密切相连。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系统信任成为主要的信任样式。在系统信任中,最大的两个分支就是货币系统与专家系统,而“科学、学历、同行评议、三位一体,构成了专家系统的信任基础。”*郑也夫:《信任论》,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92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将货币和文凭视为两种最重要的信任机制。*郑也夫:《信任论》,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97页。因此,不同程度的信任也就造成了不同学校的文凭具有不同的声誉和严格的等级性。高校的文凭声誉既体现了各类利益相关者根据高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服务贡献等对这所高校所作出的综合评价,也反映了这所高校受到各类利益相关者的信任程度。文凭的实物形态表现为文凭证书,它是对受教育者学习经历和学术水平的一种评价和标识,人们对于一所高校文凭声誉甚至办学水平的信任往往会简化为对文凭证书的信任。
声誉的形成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多个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较好的文凭声誉往往表现为人们对一所高校文凭的多元化信任。这种多元化信任主要包括信任主体的多元、信任内容的多元和信任形式的多元。信任主体的多元指高校文凭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会公众和学生等)对文凭声誉的信任;信任内容的多元指文凭声誉的高低实际上反映的是人们对这所高校办学方方面面的信任(既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也包括高校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等);信任形式的多元指人们对一所高校文凭的信任形式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民间的口碑,也包括校友对高校文凭声誉的自觉维护,还包括政府通过某种政策文本形式的确认等。当然,现实中这三个方面是彼此交叉的。
笔者以信任主体为主线作简要分析。人们对文凭声誉的多元化信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其他组织对高校文凭的信任。高校良好的文凭声誉需要取得社会其他组织的信任,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人们往往会将文凭声誉与大学声誉联系在一起,譬如,很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要求“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文凭的跨国承认往往也是体现一所高校文凭声誉的重要表征。二是高校间的文凭信任。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只有同行才了解,在很多时候,文凭只有获得了同行的信任才能赢得声誉。“学历只是进入专家系统或科学共同体的必要条件之一。即使具备学历,要进入某专家系统仍要得到该系统同行的批准。进入该系统后的学术地位也取决于同行的评议。对一个专家的最有意义的评价不是来自市场和政府,而是来自同行。同行的赞扬是对一个专家的最高奖赏。”*郑也夫:《信任论》,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218页。可见,同行信任是对一所高校文凭知识含金量和学术含金量的最准确评价。三是高校的自我信任。作为生产文凭的主体,高校自身对于文凭的自我信任也是提升文凭声誉的重要一环。只有高校的管理者和师生自觉维护声誉、兢兢业业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高校的文凭声誉才能不断提高,毕业生自觉维护母校声誉便是典型的例证。
综上所述,文凭声誉对一所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文凭声誉是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对这所高校信任程度的“晴雨表”,也是这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促进高校文凭“利益相关者”对高校文凭的多元化信任,是提升高校文凭声誉的关键。
二、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其文凭声誉的形成有自身的特殊性。从独立学院文凭的政策演进来看,以2003年教育部8号文件和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的出台与执行为标志,可以将独立学院的文凭政策划分为文凭依附时期、文凭双轨制时期和逐步实现“文凭独立”时期三个阶段。*何淑通、何源:《独立学院文凭政策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第5期,第 51-53页。在“文凭独立”的进程中,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经历了国家和母体高校对其文凭声誉“信任让渡”逐渐消失的过程。
20世纪末,在不增加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我国通过种种制度创新,顺利实现了高校扩招。其中,独立学院的前身——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对高校扩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学院的迅速发展与社会公众对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知名高校的声誉信任密切相关。这些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多由社会声誉较高的公办高校主办,学生的入学分数比母体高校同专业学生的入学分数低,入学后享受母体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毕业时发放母体高校的文凭。从长期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可以为个体带来巨大的收益,但短期效应并不明显,且公有民办二级学院的收费比公办高校同专业的学生高很多。不过实际情况是,众多学生选择就读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其中学生家长对公有民办二级学院颁发母体高校文凭的信任是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家卢曼认为,熟悉是信任的前提,也是不信任的前提。面对着复杂的世界,主体往往基于对过去熟悉事物的可靠性的判断之上,然后着眼于对当下与未来的决策。只有基于对过去熟悉事物的理解和把握,才有可能付出信任。*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这些知名高校的声誉是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有着深厚的公众信任基础,因此其声誉的有形产品——文凭可以获得公众信任。可见,独立学院在创建初期的文凭声誉源于人们对母体高校文凭的“依附式信任”,也源于国家和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文凭的“信任让渡”。
与其他产品不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个关联品(associative good),人们在选择高等教育产品时,不但要看产品本身的质量,还要看有哪些人在消费这些产品,这些消费者之间并不能“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学实行的实际上是配给制,虽然也收取学费,但并非你愿意出学费就会录取你,还要看你的智商。*张维迎:《大学的逻辑》(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因此,独立学院这种入口不同、出口却相同的文凭政策,必然会遭到享受相同产品的主体的反抗,其中,来自其他类型民办高校和母体高校学生的批评最为激烈,以2007年6月发生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位门”事件最为典型。*何淑通:《独立学院文凭政策运行研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0-22页。正是在这种社会舆论压力下,教育部先后于2003年4月和2008年2月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前者要求公有民办二级学院转设为独立学院并独立颁发学历证书,后者则明确要求独立学院对于200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独立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与欧美等西方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于普通高校的办学审批权和学位授予权的审核是分开进行的,分别由不同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高校在获得办学许可证后,其实只是获得了招生、学籍管理及颁发学历证书等方面的权力,而要想授予什么学科的学位,还需要在申请获得单位学位授予权的同时,单独申请获得相应学科的学位授予权。同时,学位授予权也是逐步获得的,它是对一所高校一个学科办学水平的承认。*张勇:《我国高校学位授予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3页。基于这样的学位制度规定,我国普通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往往都从专科层次开始办学,待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要求后才被允许设置本科专业。目前,许多民办高校仍停留在专科办学层次。而独立学院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从办学伊始就直接获得了本科层次的办学资格。为了应对其他学生和社会的质疑,教育主管部门在全国独立学院都未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情况下,要求各独立学院在招生简章中明确告知学生毕业时将获得由独立学院独立颁发的学士学位,这实际上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种“主动授权”,也表明政府开始逐步抽回这种“让渡的信任”。
当然,独立学院不想失去这种“依附式信任”。在2008年教育部26号令实施后,国务院学位办就下文要求各省学位办将独立学院的学位授予权审核及往届生的学位发放工作纳入日程。不过,各地方政府和独立学院并未积极响应,而是持观望态度。一直到2011年8月,由于中央政府想抽回这种“让渡的信任”,全国各省级教育管理部门陆续启动了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权审核工作,而各独立学院也无一例外地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6月,全国独立学院完全实现了独立颁发学士学位的既定目标。
由于制度的特殊性,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获得并非是通过时间的积淀而逐步获得的,而是通过“依附式信任”的形式突然获得的,也是政府和母体高校通过暂时让渡文凭声誉的形式获得的。有了这种“依附式信任”,独立学院迅速完成了独立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的工作,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不过,由于缺乏办学硬件和软件的支撑,独立学院的文凭独立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独立,其文凭声誉面临着波动。譬如,在独立学院独立颁发学士学位之后,有学者通过对广东省学士学位授予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各独立学院存在着对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认识不统一、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学位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和学位授予质量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杜燕华:《广东省独立学院学士学位授予质量提升研究》,暨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3-25页。因此,独立学院必须重新考虑维护和提升文凭声誉的问题,必须由对国家和母体高校文凭的“依附式信任”,逐步转向以自身办学能力独立赢取政府、社会和行业等对其文凭含金量的“多元化信任”。
三、提升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途径
有学者认为,声誉的建立主要依靠口碑、广告和档案三种方式,但是无不需要时间的积淀。*郑也夫:《信任论》,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112页。文凭声誉与文凭授予质量密切相关,体现在其他社会组织对高校文凭的认可程度、用人单位对文凭获得者的接受程度和文凭获得者对文凭含金量的评价等方面。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独立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共同推动。
(一)教育主管部门开展文凭授予质量评价,提升独立学院文凭的社会声誉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文凭表现为“学历证书与学位证书”并存的双证书制度。其中,“学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习经历”,一般专指个人“求学的经历,包括曾在某种类型与等级的学校肄业或毕业,并获得某种学位或证书。”*康翠萍:《学位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页。而学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学术水平的位置”,是指“学者个体通过教育活动追求学术的成果形式与社会通过管理活动对其评价认可形式的统一体。”*康翠萍:《学位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无论学历或学位都有一个凭证,就是文凭,这个凭证与一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相捆绑,即高校以培养质量作为文凭声誉的后盾。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凭授予质量尤其是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价。学位授予质量评价不仅有助于保障学士学位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及时监测学位授予机构的资质,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价类型包括自我评价、过程评价和条件评价等;评价结果包括优秀、合格和不合格等;从学位授予质量的评价主体来看,可以分为政府或国家评价、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价和社会中介评价。*康翠萍:《学位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174页。由于我国高校毕业生获得的是一种“国家文凭”,其文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由国家予以授权,因此学位授予质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或国家评价,辅之以学位授予机构的自我评价,社会中介的评价还相对较少。
下一阶段,应该积极推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政府和社会对独立学院文凭的多元化信任。同时,改学位授予权终身制为有限时间评估制。按照博弈论的观点,多次博弈比单次博弈更能促进参与人的行为合理性,若学位授予权采用有限时间评估制,则是改单次博弈为多次博弈。*王庆东:《中国学位授权体系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东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5页。同时,将评价结果及时向独立学院、母体高校和社会公布,对于评价结果差、存在严重学位授予质量问题的独立学院及专业,必须暂停其学位授予权,并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存在重大问题的,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二)行业组织开展文凭质量认证,提升独立学院文凭的行业声誉
认证(accreditation)是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密切相关的概念,实质上是根据某种质量标准进行评估。认证起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得到了广泛运用,是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质量保障领域常用的一种方式,属于高校自愿参与质量保障和接受监督的社团(非官方)性质,包括高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类。认证活动主要由行业协会和该专业的教育者、专家构成,为未来进入该行业的从业者把关。认证的主体包括区域性高等教育协会的认证委员会和全国性的认证机构、专业协会下属的专业认证委员会等。*陈静:《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问题研究》,西南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6-147页。本文所讨论的独立学院文凭质量认证主要指行业组织对独立学院学位文凭质量的认证,是强化公众对独立学院文凭认知、化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举措。
对独立学院开展文凭质量认证的行业组织,既可以是高水平大学,也可以是由独立学院所组成的联盟。高水平大学尤其是举办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的认证,可以增进社会公众对独立学院文凭的信任。对于办学质量高的独立学院,高水平大学尤其是母体高校可以采用接受免试研究生、交换生等方式,对其文凭表达信任。此外,独立学院也可以组建联盟,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利益共享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中去,通过行业自律、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提升行业声誉。
(三)独立学院加强文凭质量意识,主动维护文凭声誉
目前,我国高校实行“国家文凭证书”,即国家教育部的承认是文凭声誉的重要来源之一。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独立颁发文凭尤其是学位文凭,是大学自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西方大学的发展史来看,大学获得学位授予权经历了特权、权力让渡和法律权利三个阶段。*张勇:《我国高校学位授予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9-34页。因此,西方大学基本都是“高校文凭”,高校对文凭的质量负责。有学者认为,高校学位授予权是学术评价权和颁发学位证书权的合力,学术评价权是高校内生享有的专属学术权利,是高校决定颁发学位证书的前提;而颁发学位证书则是对评价结果的确认和认可。*张勇:《我国高校学位授予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页。当前,我国关于学位授予权的审核,除对审核过程有严格的限定外,对评审条件也有严格规定,包括教学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学科覆盖面、教学质量、基础设施及管理工作等。*苏兆斌:《我国学位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4-75页。这说明文凭授予权尤其是学位授予权,与高校办学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从前文对于独立学院文凭“独立史”的考察中不难看出,独立学院文凭独立尤其是学位独立的历史具有很强的政治考量,独立学院的文凭声誉源于母体高校的“声誉光环”和教育管理部门的特殊认可。正因如此,独立学院文凭质量背后缺乏独立的学术水平支撑,其学位授予权不是对其学术水平的准确评价,而只是对母体高校所让渡的信任的一种行政确认。下一阶段,独立学院应加强文凭质量意识,主动维护文凭声誉,变“国家文凭”“依附文凭”为“独立文凭。”事实上,能够维护高校文凭质量的只能是高校自身。在就业市场上,作为国家文凭代理者的文凭授予单位具有信息优势,而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则处于信息劣势,只能通过“国家文凭”和毕业生的用工情况进行推断。因此,最能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负责的只能是独立学院自身,最希望维护独立学院文凭声誉的是独立学院师生。
最后须强调的是,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独立学院文凭授予质量评价、行业组织开展独立学院文凭质量认证及独立学院加强文凭质量意识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独立学院加强文凭质量意识是根本。在我国现行的信任体系中,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对于独立学院的文凭还会存在一些偏见(譬如很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不招收“三本”院校毕业生甚至本科阶段为“三本”院校的研究生),因此独立学院仍需付出持续的努力。在过渡期内,政府、行业组织和母体高校则需继续发挥对独立学院“信任让渡”的作用,独立学院则需通过声誉引导增强公众对其文凭的善意信任和能力信任。当然,独立学院提升文凭声誉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办学水平,以增强外界对独立学院的能力信任。只有以良好的能力为基础,才会有政府、社会、行业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善意信任,从而不断提升独立学院的文凭声誉。
(责任编辑 毛红霞)
From Dependent Trust to Diversified Trust: Contemplation on Promoting the Degree Reputation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HE Shutong1& HE Yuan2
(1.KangdaCollegeofNanjingMedicalUniversity,Lianyungang,Jiangsu, 222000,China;2.NanjingMedic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66,China)
In the process of degree independence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its degree reputation that the country and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trust transfer” to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vanished gradually. It is urgent for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to convert “dependent trust” derived from the country and the parent universities to “diversified trust” gained by their own abilities to run the colleges and to win the trust from relevant stakeholders on degrees’ gold content independently. In the next stage, it can start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authorities carrying out quality evaluation, professional groups conducting quality certification and independent colleges strengthening their quality awareness, to strive “multivariate trust” which includes social trust, industry trust and self trust to promote the steady improvement of the degree reputation.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independent college; degree reputation; trust
2016-04-1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B88005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ZH061)
何淑通,男,江苏新沂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管理。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0.009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