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2016-01-23周丽华
周丽华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周丽华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民办高校依托区域社会力量得以兴办,与经济社会关系密切,两者只有相互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实现共赢。从民办高校与经济社会互动的背景来看,民办高校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挑战。政府须转变职能、提供资金支持,企业须转变观念、完善合作机制,民办高校须开放式办学、准确定位和转型发展,才能推动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国外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研究要早于国内,英、美等发达国家很早就有关于大学城和高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综合现有文献,就研究视角与对象而言,国外的研究多集中于中观、微观层面,关注某类大学(如城市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很少从整体上分析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国内的研究则多集中于宏观层面,重点论述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少关注高校与政府、企业、社区多元主体间微观领域的互动,关于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民办高校与经济社会互动的机遇和挑战入手,对两者的互动趋势进行分析,并从地方政府、产业企业和高校三个层面探讨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据《2015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普通高校有2 529所,其中民办高校734所(含独立学院275所),占28.67%;民办高校在校生610.90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2 625.30万人)的23.27%。①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07-0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生力军,其培养的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新机遇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不少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和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这是“民办教育”首次被写入中央文件,为“十三五”期间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社会需求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地方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已是大势所趋,能给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个体需求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整个社会将进入学习型社会,学习机会不为少数或特定人群所独享,而是向全民开放,为全民所共享。*黄富顺:《大学在学习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因应》,《开放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第5-9页。在学习型社会下,教育形式更加多元,民办高校可凭借相对灵活的办学体制,为人们提供不同的开放教育形式,比如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以及电视大学等,这就给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前提下,社会和个人对民办高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民办高校应紧抓机遇,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新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也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挑战。目前,民办高校面临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与国外高校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高等教育变得“无国界”“无边界”,这块市场的竞争比任何时候都要激烈。*雷芳:《对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思考》,《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年第6期,第78-81页。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得国外高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其次是与国内高校的竞争。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虽然拥有较多的办学自主权和相对灵活的办学机制,但是从总体上看,民办高校起步晚、实力弱及社会认可度不高。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类型的日益多元化,除了全日制高等教育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教育,如函授教育、电视大学和远程教育等,与民办高校形成了生源竞争。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势必会受到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影响,并产生一定的矛盾,表现在:一是民办高校与其他高校的矛盾,受民办高校自身条件的限制,能否取得生源优势和质量优势还有待考量;二是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的矛盾,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民办高校充分发挥办学机制优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总之,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
二、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趋势
民办高校面临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更好地把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的趋势,实现转型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的优势
民办高校在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有公办高校无法比拟的优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民办高校的领导决策形式多为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的重大事务都由董(理)事会决定,校长负责执行(理)董事会的决议。这种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发挥董(理)事会的集中决策作用,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又有利于校长专心致力于学校的内部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办学经费有限,民办高校投入产出的概念非常清晰,善于用企业的管理理念来经营学校,机构精简、队伍精干、成本低廉。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民办高校管理体制灵活,办学自主性较大,往往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进行改革。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得以提升和优化,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民办高校充分发挥以市场导向的优势,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办学策略与人才培养方向。
(二)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的劣势
民办高校在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劣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办学经费短缺。当前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费、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学校自身的产业收入,大多数民办高校走的是“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道路,主要依靠收取学费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现在民办高等教育形成了一个特有的“两个90%”现象:90%以上民办高校90%以上经费靠学费收入,其余不足部分则依赖银行和个人贷款。依赖学费的发展模式暴露了民办高校的财务运作风险,一旦生源市场萎缩,学费收入下降,将直接威胁到民办高校的正常运作及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如何突围融资困境》,2014-10-09,http://www.canedu.org.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7&id=979.2014-10-09。近年来,民办高校又受到适龄人口减少、高校扩招和社会偏见等因素影响,生源问题越发突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公共财政资助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差距依旧很大,比如公办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可以享受政府贴息的优惠,民办高校享受不到;公办高校师生可以申请政府研究资助,民办高校则直到2008年才首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2.民办高校办学质量问题。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靠“质量立校”,而高水平的教学质量需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师资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合力构筑。以师资结构为例,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即年轻教师和退休返聘教师多,中年教师少;在学历结构上,高学历层次的教师较少,青年教师中虽然很多都已经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但总体上高学历人才还不够;在学缘结构上,教师多为本地高校或本校毕业,“近亲繁殖”较多、外来人才不足;在专兼职教师比例上,兼职教师占比较大,等等。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上妨碍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民办高校积极应对、扬长补短。
(三)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的障碍
无论是从生存大环境还是从内部优劣势分析,民办高校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大势所趋。但是,目前还存在体制不完善、认识有误区和定位有偏差等问题,制约了两者的良性互动。
1.互动机制不畅通。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有效互动需依托良好的社会环境,由政府、企业和高校等多个参与主体共同构建。在互动过程中,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等能否相互协调,直接影响着互动效果。从目前运行管理的现状看,政府、企业和民办高校之间既无长效的互动机制,又无合理的制度规范,导致参与主体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盟,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
2.地方政府、企业对民办高校的社会功能认识不足。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本质上是通过资源的有机重组,生成新的优势资源,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民办高校能够凭借其知识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撑,推动区域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但目前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对民办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均认识不足。由于缺乏经济政策的支持,经费短缺问题成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的一大“瓶颈”。在校企合作方面,高校的呼声高于企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
3.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影响互动的有效开展。一方面,部分民办高校尚缺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热衷于办学规模和办学收益的提高,办学模式趋同,专业设置雷同,不能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就业难”与“用工荒”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也存在科研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高校科研人员缺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科研成果多但转化率低,难以转化成直接的经济效益。
三、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对策
在经济区域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作为地方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提供人才、科技成果等智力支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区域经济社会能够为民办高校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充足的物质支持,帮助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转型发展。两者能否形成良性循环的互动系统,不仅取决于合理的政策和制度设计所构建的良好环境,也取决于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合作。
(一)地方政府层面
1.转变职能,完善政府与民办高校的良性互动体制。目前,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管理出现了“越位”现象,即本应是民办高校自主的事,政府管得过严、过死,比如对民办高校内部事务和教学安排上的不适当干预。同时,也出现了本应是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却没有实施的政策“缺位”现象,比如政府应该为民办高校提供的一些政策优惠并没有落实。随着“管办评分离”和“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合理规划和制定针对民办高校的扶持与管理政策,将民办教育的发展真正纳入地方政府的统一规划中去,依法落实国家对民办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环境。
2.资金支持,保障政府与民办高校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学费收入占比过高,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占比过低。世界各国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政府在给予民办高校财政支持方面责无旁贷。因此,政府应建立投入机制,出台资金扶持和奖励政策,比如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及师资培训、奖学金的财政支持等。当然,这种财政资助并不覆盖每所民办高校,建议政府选择合适的民办高校作为资助对象,这样有利于推动民办高校为获取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而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进而提高民办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企业层面
1.转变观念,重视民办高校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民办高校可在企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企业产品开发及技术改进;二是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三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就目前来说,企业不太愿意开展校企合作的原因在于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且企业自身对员工的培训机制也不完善。企业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办高校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主动利用民办高校的科研力量、知识服务和应用型人才等有利条件,促进自身的发展。
2.完善机制,健全民办高校与企业的深化合作机制。民办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出发点在于“双赢”,即民办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需建立政府、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用户或市场的“官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这些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于校企深度合作的有序进行有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发挥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各自的优势,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人才培养、技术提升等方面的进步。同时通过积极与市场或用户进行互动,反馈用户信息,帮助高校和企业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方式方法,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官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是双向的,既有合作培养人才等机制,也有资源共享机制;既有利益分配机制,也有文化融合机制。
(三)民办高校层面
1.开放式办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学者对“开放式高等教育”作了如下定义:“某一高校把融教育于社会视为内在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的教育活动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甚至在某一点上能一定程度地引领社会或业界发展进程;其主要活动、资源等的边界延伸到社会之中。”*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第1-6页。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民办高校要想获得竞争优势,需要实行开放式办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力。当然,开放式办学也并非单单是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开放式办学的本质。开放式办学的本质是为了实现大学组织的内在理想,也就是为了实现大学“探求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内在理想。*刘文霞:《论大学的“开放式办学”》,《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8期,第21-25页。因此,民办高校应该树立起开放式办学理念,并积极与社会融合,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准确定位,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两个层次分别是社会定位和行业定位;四个方面则是民办高校的社会需求定位、个人需求定位、职能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有学者据此对民办高校的定位进行调查,发现在社会需求定位方面,大部分民办高校定位于“特色+热门”的专业服务,区域定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在职能定位上,大部分民办本科高校定位于“教学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定位上,依托已有办学条件,寻求多学科、特色化的学科专业群。*柯佑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现状的调查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10期,第51-56页。从这一调查发现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社会定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服务面向上过于狭窄,不能辐射周边小城镇。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小城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强烈。
3.转型发展,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结构错位。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矛盾,反映出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结构间的结构性错位,对高等教育体制变革提出了现实要求。各高校也在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寻求变革路径。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生源、资金等方面存在“短板”,如何转型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一大挑战。《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转型发展已成为民办高校适应产业结构需求、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重要途径,决定着民办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是民办高校要以学科专业设置为重点,根据主导产业的状况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建设适合的学科专业,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二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和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双师型”教师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为此,民办高校应该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多类型的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四是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民办高校应努力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使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4.创业教育,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构建。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并将它提升到与学术研究、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张炳申、何亦名、罗磊:《中外创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高教探索》2007年第1期,第71-73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创业教育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民办高校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民办高校的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如组织架构尚未整合、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以及教师队伍无法满足创新教育需要等。因此,创业教育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激励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尤为重要。在指导体系上,应该选拔优秀创业教师或者聘请社会优秀人员进行创业指导;在实践活动体系上,应该搭建创业教育平台,开展创业活动,如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在激励体系上,应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扶持和提供创业指导等方式,鼓励学生创业,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高度相关,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两者的互动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民办高校面对新任务、新问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是值得研究的一项课题,本文做了相关分析,并从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对策。民办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能否建立起民办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模型,更好地实现民办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今后持续研究的重点。
(责任编辑 毛红霞)
Trends and Measures of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ZHOU Lihua
(HuangheInstituteofTechnology,Zhengzhou,Henan, 450063,China)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rely on regional social forces for their set up, and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society and economy. Only the two elements ensure mutual promotion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can they achieve win-win situation. From the background view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hey are embracing a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facing new challenges. Government should change their functions and provide financial support, enterprises must change their ideas and impro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ust open their operation, accurately position themselves, restructure and develop, so as to promote positiv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economy and societ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2016-06-17
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6A88003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2016-gh-088);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ZSLX2016570)
周丽华,女,山东青岛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发展战略规划。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