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利益驱动下的本土文化发展探究

2016-01-23陈白颖

关键词:本土文化发展途径

陈白颖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语言利益驱动下的本土文化发展探究

陈白颖

(浙江树人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要:语言利益驱动就是利用语言来促进文化间的互动或主动地创造各种文化互动的方式,从而获取利益。语言利益驱动下的文化互动作为融历史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以语言与文化传播的联系为主线,通过分析中英两种语言在时代背景下的状况,揭示语言利益变化给本土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索语言利益驱动下本土文化的发展途径,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文化传播建言。

关键词:语言利益驱动;本土文化;发展途径

语言是传播价值观念的载体,也是各国谋取国家利益的手段。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语言表达、体现与象征文化实际,并通过传播来创造、修改和转变共享文化的过程。爱尔伍德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出发,认为语言可能是人类文化中最先发生的一部分,有着提高人们协作程度的功效。语言学家海姆斯指出,语言在本质上是一种传播系统,语言理论应包括交际和文化两个方面。而翻译的本质就是传播,是与语言行为和决策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①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探讨》,《上海翻译》2007年第1期,第31-34页。20世纪以来,西方翻译学界先后经历的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使翻译不再被视为语言转换间的孤立片段,而被放到了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信息经济学开拓者雅各布·马尔萨克则认为,语言是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语言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②Marschak J, Economics of Language in Behavioral Science, Behavioral Science,Vol.10,1965,pp.135-140.可以说,语言从文化角度介入了全球经济资源再分配竞争,不仅是国家和民族传承本土文化及提升软实力的载体,也是塑造全球价值结构与文化意识的传播媒介。语言利益作为与语言的地位及其应用直接相关的各种利益,按照某种方式促进文化间的互动并创造着某种互动的方式。具体来说,语言对内有凝聚力,促进民族身份的认同;对外有影响力,传播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各国语言之争的背后即是文化权力和国家利益的争夺。

一、本土文化发展语境分析

“全球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推动社会重构的动力,全球化打破了本土文化固有的发展模式,扩展了本土文化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文化的多样性选择给本土的文化传承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

网络时代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再没有空间的间隔,以英语为载体的人类主流文化在对世界各国的价值与意识结构产生冲击并获取利益的同时,也生成了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伦理问题。许多学者开始呼唤东方“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和谐的伦理关系,对此,季羡林先生曾预言,中华民族的强大将会使汉语在世界通用。施旭则提出,文化话语研究范式,旨在构建一个话语研究中国化的方向与路径。人们逐渐认识到,一种语言是否通行于世界,其决定性因素虽与该语言使用者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性相关,但这是相对比而存在的,是不断变化的。21世纪的中国正以其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汉语所呈现的理念、价值观亦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而英语虽是全球主要交际语言,但存在很多变体,其语言同时表征多种文化实际。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各股语言力量仍在相互推拉、不断调整,中国本土文化在全球语境下面临严峻的挑战,也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英语霸权与中国英语

自19世纪初英国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以来,到1914年,其所占有的殖民地已比本土面积大了约111倍,英语亦随之广泛传播。20世纪后,英国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但其语言与文化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不久,美国取代了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英语的势力即随之迅猛扩张。*David C,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p.130-134.目前,英语已成为大国推行“文化霸权”、实行“文化统治”的一个重要工具,对非英语国家形成了明显的冲击与影响。英语霸权加速了非英语国家传统文化的流失,也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造成了威胁,甚至对语言文化的发展形成阻力。尽管如此,英语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同时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衍生出了诸多变体。也就是说,英语的全球化是与本土化交相呼应的,这种呼应导致了“世界英语”的生成。中国英语的出现就是英语的文化适应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共同的结果。受中国文化和中式思维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词汇、句法和语篇等诸方面都存在着鲜明的特征:在词汇层面,中国英语体现了本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而在句法及语篇层面,中国英语则映射出本土的具象思维、主体思维、综合思维以及螺旋形的思维方式。中国英语作为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一员,还行使了工具、调节、人际与创新等诸多功能,并有潜力发展成为一种制度性变体,有着不可忽视的发展前景。

(二)对外汉语

中国文化的传承性强,其核心特征就在于儒家关于“仁者,人也”以及“天地合一”的哲学思想,为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之相应,当代中国话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言不尽意”和“贵和尚中”的语言观,与西方二元对立、言语中心论及强调言语之意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施旭:《文化话语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2页。目前,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文化的教育与交流机构,已在世界许多地区扎根,并有迅速发展之势。这一方面有利于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中国和世界接触的日益频繁,汉语多方面的实用(商用)价值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汉语的国际推广,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部分,成为彰显和加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途径。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再到“汉语国际传播”,我国在汉语走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概念的演变,这体现了我国越来越明晰的汉语传播意识和文化策略。因中国文化多元性的本质特点与世界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契合度较高,汉语国际传播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意识形态差异以及中国传统对外传播的宣传模式,一些西方民众往往对官方机构心存警惕,汉语的国际推广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语言利益驱动下的本土文化发展途径

所谓语言利益驱动,就是要利用语言来促进文化间的互动或主动地创造各种文化互动的方式,从而获取利益。语言利益驱动下的文化互动作为融历史性、社会性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要传承本土文化元素,坚持文化传播个性,也要海纳百川、与时俱进。

(一)推进中华文明的国家表述

1.强化本位文化的国家表述。本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渊源,也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本位文化强,则民族凝聚力强;本位文化弱,则民族涣散不齐。将中国文化接到西方文化的轨道上是万不可为的事。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文化的国家表述对于凝聚民心、提振人气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新文化建设的重点。

文化需要表述,不能表述就没法传承文化,而最能体现一种文化社会地位的,莫过于其在政治文化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文化表述”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政治,表述的背后即是文化政治。*徐新建:《文化即表述》,《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2期,第19-20页。因此,首先应系统梳理中国本位文化,论证能代表政府的科学阐述。其次,要特别关注那些符合时代趋势的、高水平的、代表国家立场的本位文化“元话语”,挖掘那些被遮蔽与埋没的或者曾经发挥过重大历史意义的“真表述”。本位文化的国家表述应重点关注中华文明的概况与特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社会观,中国人在物质、精神、制度诸方面对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中国社会发展现状与模式等诸方面的内容。

2.重视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表述。中国的本位文化建设应该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左玉河:《中国本位文化论争与“现代化”共识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139-141页。中国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多元性,她极具宽容性,能最大限度地接受外来文化要素,也能较容易地遗弃过时的文化要素。这种特质赋予中国文化以柔性与弹性,也使她在当今世界推崇多元文化与精神价值的时代具有优势。随着地域间界线的模糊,本土文化不是绝对的本土化,她已逐渐融入到国际化的范围内,语言利益驱动下的本土文化发展应重视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表述。

当代中国话语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与发展,而创新话语是对文化建设进行的一种文化引领并赋予国家以新的发展活力的策略。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话语应继承本土文化的历史传统与人文特征,并对此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推动富有本土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特质的文化发展。在传统纸媒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中,需要构建一种新型话语体系来争取话语权。新的对外话语体系要遵循国际传播规律,以本土与全球、东方与西方价值观并用的原则,采用和而不同的话语策略,通过共识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复调叙事来建构文化形象。与之相应,中华文明的“国际化”形象需要进行“自我”与“他者”的关联性建构,通过创新话语的引领,借助本土文化优势来塑造并呼应“新中国”的发展理念。

3.做好国家表述的普及工作。全球化机制下,中国本土文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道路的严峻挑战。因此,应该把国家表述的普及工作当作新时期的重要战略,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对中华文明国家表述的普及,要把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环境影响等有形和无形的手段综合运用起来,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常识。国家表述要进入各级学校(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正面灌输道理也要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

(二)推进汉英双语之文化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个人如果不同别人交往、进行社会互动,他就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即社会互动对于促进人们对自我的认识有重要作用。*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本土文化亦然,只有在坚持文化身份的前提下参与文化对话,才能敦促自身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建设应抓住契机、顺应国际形势,并兼顾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的需求,才能在与世界主流文化互动的基础上推进本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1.利用中国英语强化世界主流文化共性基础上的本土文化表征。“世界英语”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以英国英语为中心的一体化格局。中国英语变体带着汉语语言与文化特征,已被具有中国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普遍使用。它不仅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其他语言与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的接受与认同。在全球化语境下,尽管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出于文化保护的考虑,实行了各种语言干预政策,英语作为主导语言的趋势仍势不可挡。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本土文化发展需要尽快地接轨世界主流文化,唯独依靠汉语尚不可行,但可以为中国英语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在中西文化互动间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一是在承认翻译中权利差距的基础上,利用中国英语来争取外宣话语权。后结构主义方法论影响下的翻译权利转向用后殖民的理论观来审视翻译与权利的问题,认为译者往往受制于自身的意识形态、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强弱势、主流机构和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期望等因素。虽然能指往往具有多义性和多价性,译者在翻译中却必须作出选择,而选择译什么、不译什么,是一定权利意志的体现。事实上,这种权利差距不仅影响译者对源语的翻译及对材料的选择,甚至还影响到外宣文本的创作。在全球化语境下,翻译中的权利差距尚不能完全逆转,但当相对一元的通用语言存在时,文化反而会更趋色彩纷呈,更多元化、现代化。*刘世生:《语言通用与文化多元》,《外语教学》2004年第11期,第1-3页。要提高中国本土文化在国际上的识别性,就应以中国英语为依托,用理性进取的文化姿态来开展本土文化的对外宣传工作。

汉英归属不同语系,要进行完全对等的语言转换是不现实的,而中国英语因带着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以及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都存有启示。在对外宣传实践中,中国英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弥补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可尽量将中国文化负载词译成中国英语,采用音译、译借和语义再生等手段来争取跨文化交际中传播本土文化的主动权,并为之发展赢得利益。期间,译者要充满自信,也必须加强自省,要借助英语通用语的平台去寻求与拓展本土文化发展空间,强化本土文化之个性表征,尽可能减少“文化折扣”,从而为世界多元一体的价值建构提供参考。

二是从英语教学模式入手,明确中国的英语教学方向。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终极文化目标在于利用外语加强与世界的沟通,传播中华文明传统价值观,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利益。*曹迪:《全球化时代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国家文化利益的视角》,《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71-73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英语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并有可能发展成与新加坡英语一样的外圈英语,成为一个国别变体。据此,应端正对“中国英语”的认识,并确定中国本土化的英语教育方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理性看待汉语的正迁移现象,关注英语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本土文化教授英语可以防治“文化失语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哑巴英语”的窘况,在为英语教学提供鲜活语言实践的同时,也为本土文化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要拥有维护文化多样性的意识,更要强化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地推进文化对比和对话。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表达法的同时,应明确文化多样性决定文化互补性的事实,知晓中西只有彼此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共同发展,而对中国英语的熟练运用是未来实现平等与自信交流的必需条件。

2.利用汉语国际传播彰显本土文化个性。较之于中国英语,汉语国际推广更能彰显中国文化的个性,更直接地宣传本土文化的价值与意识结构。在提升软实力已成为共识的大格局下,必须维护母语地位,并制定一个稳健的汉语国际传播战略,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要致力于消除或弱化外国舆论的质疑与误解。一方面,要打消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威胁论”的主张;另一方面,要通过积极进取的文化姿态来改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为此,应在系统梳理中国本位文化并作出代表政府的科学阐述的同时,给予非官方媒体以更多的关注:要尽可能多地利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民间渠道的力量,合力报道事实、发布信息,以提高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亲和力,并彰显其业务运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非官方媒体、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开展汉语对外传播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来协助推进官媒信息的可信度与辐射面,力争赢得海外受众的广泛认同并从中获取利益。我国的本土文化传播尚需进一步提升中国媒体形象,为此,需建立更完善的发展战略政策,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汉语国际传播,树立“汉语国际传播”观。

二是要特别关注汉语的文化精神。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目前汉语热日渐风靡,但若汉语背后没有文化,文化背后没有思想与精神,未来的汉语学习者一定会锐减。汉语是个大语种,但它不是强势的语言,中国文化也不是扩张性文化,而是博爱文化、精神文化。中国文化智慧的世界化,说明东方的生态主义精神对西方竭泽而渔的恶性竞争具有遏制作用,也存有启迪意义,就这一层面而言,汉语的输出是对全人类的贡献。与之相应,不仅要教授汉语,还要传播中国本土的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以中国文化的吸引力来增进汉语语言的竞争力。孔子学院应派出更多的语言与文化大师到西方去宣讲,使之了解中国是一个不尚武且讲和谐的国家,来消除国外对中国崛起之误解,利用汉语直接推广中国文化个性。

三是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对外汉语。从本质而言,语言的国际推广与国家文化安全、国家利益的实现具有一致性。新时代背景下的汉语传播应正确认识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实现理念与方法上的革新,以加速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在传播汉语、灌输东方文化的同时,需要融入西方文化的先进因素,使东西方文化更好地融合,并为当地的主流社会更多地吸收和采纳。在语言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也要落实海外汉语教材的本土化、师资的本地化。面对海外汉语变体的客观现实,要建立“大汉语”(华语)的概念,制定汉语的国际标准,并实现标准的国别化。*李琳:《语言的国际推广与国家的文化安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173-176页。与此同时,应努力探索汉语国际推广的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语言文化产业竞争,缔造中国话语权与国家文化安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国际交往日益频繁的必然产物,也是随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等进程而来的又一全球现象。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流、拓展语言传播途径并促进汉语走向世界,是丰富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全民对英语的热情虽大于汉语,但汉语所呈现的理念、价值观却得到了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面对客观存在的“英语霸权”,与其指摘“英语热”,不如呼吁各阶层重视“中国英语”,循序渐进地推广“对外汉语”。在新时代背景下,应重新梳理与强化普及本位文化的国家表述,利用优势、规避劣势,通过中国英语与汉语的国际传播来促进中外文化之互动,为本土文化的发展争得更多的利益。

(责任编辑金菊爱)

The Exploration of Native Culture Development Drivenby Language Interest

CHEN Baiying

(ForeignLanguagesSchoolof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Abstract:Language-driven interest is the interest resulted from cultural interaction by exploiting various languages. Cultural interaction driven by language interest, as a form of practice embodying historical and social authenticity,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Taking the links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nsmission as the main line and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tuation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n this er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brought by the change of language interest. It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native culture driven by language interest, and hopefully gives some enlightenment to native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language-driven interest; native culture; development approach

收稿日期:2015-09-14

基金项目: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M15JC065)

作者简介:陈白颖,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6.01.014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发展途径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我国内陆地区口岸发展现状、成效与途径
少林武术发展途径及建议
探析校园体育文化发展途径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农民发展致富途径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贵州布依傩戏传承发展研究
青田本土文化和中学篆刻教学模式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