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笔记在阅读教学中的定位和思考

2016-01-22李新华

语文教学之友 2016年1期
关键词:思维训练

摘 要:目前国内将预习纳入课堂教学环节的研究和应用相对较少,本文从预习方式、预习笔记设计等方面,分析和探讨科学预习习惯的培养。预习笔记的使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预习;思维训练;课内预习

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与低效的预习过程有关。一直以来,预习停留在“关注”层面,大致是完成解决疑难字词,熟读课文等预习作业。这样的预习练习,没有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无从训练。

因此,要使课堂的讨论和交流的层面更加丰富、有效,应从预习笔记入手,建构科学预习模式,进而培养学生科学预习习惯,这是寻求有效、务实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预习笔记的定位

(一)科学预习的理解

科学应尊重事实和遵循规律,科学的预习应考虑学生的预习现状和学生的阅读思维习惯。

1.科学的预习需构建个性化阅读模式

众多预习练习设计中,几乎是针对文本的字词、句子、内容等方面的阅读训练,不能否认,在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文本会有一定的认知,对课堂教学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问题是,学生只是完成这一篇阅读,无法构建稳定的阅读模式或阅读规范,思维也得不到有效地训练。况且学生个性化的差异,也决定了这样的“统一”预习,违背了规律。

2.科学的预习应该顺应主动学习状态

传统意义上的预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学习,学生的预习动机不够,常常是应付了事。时下流行的微课,其时间短,问题集中,有针对性,且能暂停反复观看的功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这依然是接受性学习,只是空间和时间的转换,这种片断式的知识点讲解,不一定符合语文阅读的规律。

3.科学的预习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预习目的是让学生尝试与文中人物、作者的对话,有多元化、个性化见解,并思考质疑。语文课堂的魅力,不应只以教师为主角,而应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的碰撞,应是建立在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之一。科学的预习,要注重学生的个性探究过程,学生应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情感体验,从而最终达成平等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和碰撞会因为预习的充分而更加深入。

(二)预习笔记的定位

预习笔记不等同于课堂笔记,也不同于基于文章字词内容方面的粗浅认知,科学的预习笔记应利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应定位在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方式,是个体通过阅读思维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表现,在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充分得到尊重。

二、预习笔记的内容设计

预习笔记定位于整体阅读,目标指向思维训练、方法指导,符合语文阅读的规律。预习笔记分为标题联想、初读体验、文体辨析、理清结构、感悟反刍、质疑体验六个部分。

1.标题联想。标题是一篇文章的关键,学生通过阅读标题,分析标题,用已有的知识、人生体验去推测或猜想,通过联系、比照和综合分析。如同样是以“母爱”为主题,由于标题的不同,阅读方法上也要有所改变。《永远的怀念》以核心情感“怀念”为题,阅读时,要侧重感知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我的母亲》以核心人物为标题,阅读时则要注重人物的描写;《荷叶母亲》则借物抒情,阅读时要抓住作者借荷叶抒发感情。学生通过对标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可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初读体验。初读提倡没有任何工具书、参考资料的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阅历形成阅读初感,允许学生在初读过程中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因为不同,才有提高,因为不同,才有交流碰撞的可能。

3.文体辨析。注重文章的形式,明确文章的类及特征,有益于学生阅读,有益于学生进一步对文本的认识。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提供相关的资料或知识包,便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4.理清结构。“结构”是文章表达的重要的组成要素。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内容的表达清晰与否,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思路。学生需要关注这个环节,体会不同体裁,结构也不尽相同的特点,注重划分层次,分析划分依据,这样学生便能进一步深入文本,逐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这一环节是针对部分教师一味以内容讲授为主,而忽略文本结构的问题。既尊重了文章和阅读规律,又为学生思维的深入提供了抓手。

5.感悟反刍。“反刍”是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再消化的过程,预习中适当的停下来思考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比较几次阅读感觉差异,可以逐渐形成与构建适合自己阅读的个性化模式。

6.质疑体验。学生的阅读疑惑不仅能让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在预设与生成中幻化新的高度,这种尊重学生的真实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能最好地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本真意义。

三、预习笔记在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一)将预习纳入课堂教学

预习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在家自觉预习只占到17%。因此,将预习环节纳入课堂教学,便于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生成问题。

预习环节采用的形式有两种:其一采用课内前半阶段预习,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发现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指导;其二采用课内后半阶段预习,然后通过收集预习笔记,分析和发现问题,灵活地掌握,通过分析,设定下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增加学生交流和讨论的空间。

(二)预习时间和教学时间的矛盾与统一

不可否认,将预习归并到课堂,意味着教学时间会相对缩短。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预习时间长短肯定不相同,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时间。同时应试的存在,也会左右教师对预习的看法,在某种程度会让这样的预习流于形式。

因此,教师务必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预习时间和教学时间并非矛盾,预习时间的长短,与文本的难易、学生的预习效率等有关,但明确了预习的长远意义,教师就可以自如地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增加课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加强讨论与交流质量的提升,更能凸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习笔记的正确定位和运用,加强了学生阅读思维与方法的训练,教师依据学生的阅读元知点和疑惑点,确定教学目标,为增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的深度提供可能,从而真正地创建有效课堂,实现双赢。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培养学生科学预习习惯 促进语文高效课堂形成的实践研究”(FJJKXB13-01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新华(1978—  ),男,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语文教研员,主要从事语文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思维训练
让“中间地带”不再被遗忘
巧施练笔,让写作之花绽放
铸造思维品质 提升阅读能力
静等花开:小学数学思维训练例谈
深入挖掘,妙笔生花
逻辑学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生活化的数学有效融入思维训练的尝试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工作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重视思维训练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