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际分工视角的加工贸易研究综述及各国特点分析

2016-01-22赵劼

对外经贸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加工贸易跨国公司

赵劼

[摘要]加工贸易是国际分工的产物,对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国际分工多视角对加工贸易或与之相类似概念和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加工贸易;国际分工;跨国公司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18-03

一、概述

(一)国际分工概念及分类

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按照分工是在产业之间还是在产业内部,可分为产业间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分工两种。前者指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后者指相同生产部门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生产专业化。按照参加国际分工经济体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国际分工分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种。垂直型国际分工指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水平型国际分工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近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以及一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工。混合型国际分工则是垂直型国际分工和水平型国际分工结合的产物。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在产业内分工的基础上产生了产品内分工,即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这是一种建立在“价值链”基础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的分工。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主体。

(二)加工贸易的概念

在我国,加工贸易最早被称为新型贸易,后来改称为加工贸易。早期的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简称“三来一补”,现在的加工贸易主要指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协作生产。

国际上与加工贸易相类似的概念很多,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海外组装操作”(Offshore Assembly Operation),东南亚的“零件和部件贸易”(Trade on Parts and Components)。再如,“对外加工装配业务”(External Processing and Assembling),贴牌生产或原始设备制造商(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生产分享”(Production Sharing, UNCTAD,2002),“外包”或“外部采购”(Foreign Outsourcing)等。

二、研究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国际分工多视角对“加工贸易”或与之相类似的概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概念综述

1.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加工贸易

建立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加工贸易,强调的是不同生产环节各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即不同国家参与到同一个产品不同的生产环节中,各自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共同生产出一个产品。

2.以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加工贸易

该观点认为,加工贸易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产生的产业内贸易的一种,是垂直型的产业内贸易,是产品制造链上、下游之间的贸易。

3.基于对外投资和跨国公司视角的加工贸易

跨国公司是加工贸易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是跨国公司通过其分布在世界各国的子公司进行分工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加工装配活动。

4.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的加工贸易

1997年,昂特(Sven W.Ardnt)首次提出了产品内分工的概念,产品内分工是指同一产业或行业内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或生产环节之间的国际分工。加工贸易是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产品内贸易,是把上游企业安排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不同国家,使下游企业能够分享到其比较优势。

5.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的加工贸易

当代国际分工包括不同产业间、相同产业不同产品间以及相同产品不同增值环节间等多层次的分工,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新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生产过程某个环节或某道工序的专业化分工即为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加工贸易。

(二)作用综述

对加工贸易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加工贸易对东道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就业的作用,以及对东道国国际竞争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Robert J.Carbaugh认为加工贸易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Howard Chao则将水平国际分工分为初级和高层次两种模式,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高层次的水平分工模式。

Feenstra 和Hanson 认为加工贸易既可以促进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也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同时扩大了参与国家熟练劳动力、非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和相对就业差距。Jay Barney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和其中不可避免的技术外溢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Jacke Cukrowski认为加工贸易结合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和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形成了国内外优势互补,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捷径。

Yener Kandogan认为加工贸易为东道国带来了一种技术溢出效应,体现为加工贸易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关联促进作用。Ge.W.认为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学习和适应效应对一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Kusago和Tzannatos则认为加工贸易是否有利于吸收剩余劳动力取决于东道国所处的工业化阶段,加工贸易的技术传播效应很微薄,但是加工贸易有利于促进东道国建立包含国际竞争因素的经济环境。Jayanthakakumaran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对几个亚洲国家加工贸易区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加工贸易区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国际分工中主要国家和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特点

在加工贸易发展进程中,各国占据着价值链上自己具优势的特定环节,呈现不同的特色。

(一)美、日等发达国家

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美国凭借其众多的跨国公司参与到世界加工贸易中,而日本作为美国在东亚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最早成为承接美欧代工业务的东亚国家。

美国加工贸易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些公司将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美墨边境线附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墨西哥提供劳动力。50年代开始,美国不断地更新其跨国公司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转移的承接国,先是日本,60—70年代是亚洲“四小龙”,80—90年代随着“四小龙”向中国大陆产业转移而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印度和越南有产业链上取代中国的趋势,美国在中国的一些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相继迁离中国。

日本最早的加工贸易形式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和加工装配业务,而后随着大规模地走向国际市场战略的提出,其在国际分工的地位不断上升,逐步向产业链的中上游延展、向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产业跨越。6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70年代再将小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代工转移到泰国和印尼,小型设备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泰国和马来西亚,9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印尼和越南,小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泰国、印尼和中国,中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马来西亚,大型设备密集产业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90年代后的日本加工贸易模式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特色。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经济发展程度介于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报告书》),其中,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加工贸易颇具特点。

韩国加工贸易起步于20世纪 60年代初的加工装配,主要涉及纺织、成衣、制鞋和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转移到钢铁、造船、电子、石油化工、金属加工和橡胶行业,80年代迫于本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等地进行委托加工,国内则转向高科技产业,外资企业成为韩国加工贸易的主体。

中国台湾的加工贸易是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出口加工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当时的做法是从日本或美国进口电子零部件和化学原材料,从美国引进机器设备加工生产成套家用电器、化学纤维和纺织品,再向美国出口。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虽然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但已开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80年代中期

到9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除成衣外全部被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20世纪末最后5年,台湾依靠为技术含量高的国际知名厂商做OEM而成为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全球信息产品生产基地。进入21世纪,台湾出口加工区再一次转型,积极推进创新和产品高附加值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1967年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了劳动密集型产业,90年代后以加工贸易方式同发达国家在IT产业进行水平分工,在部分具有优势的产品上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合作。

(三)中国

中国加工贸易从开始以来料加工装配为主到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并重,再到以外商投资为主的进料加工,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近年来,有迹象表明中国正在失去世界加工贸易中心的位置,但是中国仍然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最大加工车间,加工贸易仍然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价值链底端。

纵观世界各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历程,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国家加工贸易转型的路径,中国的加工贸易将兼具加工贸易主动者和被动者双重身份,并以新的姿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许军.中国加工贸易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下位与上位——基于中国、印度和越南外包成本比较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116-120.

[3]彭华.日本建成“世界工厂”的两大战略[J].浙江经济,2005(1):44-45.

(责任编辑:张彤彤)

猜你喜欢

加工贸易跨国公司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湖南加工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加工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跨国公司回任人员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
跨国公司缘何败走美页岩气市场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