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
2016-01-22徐一峰李姚矿
徐一峰, 李姚矿
(合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
徐一峰, 李姚矿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安徽省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形式,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普遍面临着优化升级的困境。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以期能对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集群;SWOT分析;升级路径;安徽省
0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我国经济发展相对发达的浙江、广东、江苏等省也都直接地受益于产业集群的发展。所谓产业集群,即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集聚的现象。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任务,安徽省各县市纷纷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地方特色的培育,培育了一大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当前,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涌现出了无为县高沟电线电缆、天长市秦栏电子元件等一批颇具规模和影响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具备了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
然而根据课题组前期的调研,目前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普遍面临着规模小、层次低、核心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薄弱、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的生产服务上,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和集群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基于对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全面认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探索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可行的路径,使其从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就成为当务之急。
1相关文献综述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正式提出,随后在经济界、学术界、政界被广泛使用。产业集群是一个涉及产业、区域和企业的多维度复合体,具有产业关联、地理集中、主体互动三个主要特征[1]。产业集群升级是指集群依托自身所处区域的特殊优势,加强交互学习和协作创新,形成一定的区域品牌,并借此嵌入价值链更高级、更高附加值环节,以获取持续发展能力与机会的过程。王传宝[2]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出发,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机理模型,并提出了产业集群升级为导向的公共政策的框架。田依林[3]认为产业集群的升级以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保留产业集群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群体化。
产业集群的升级依赖于具体路径的选择,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是集群升级战略实施的路线图[4]。张辉[5]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和实例相结合,较早地提出了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即在各经济行为体的共同持续努力下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孙锐、刘闲月[6]从宏微观两个层次、内外部两个视角来分析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包括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外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部路径,以及构建集群内部创新网络、发挥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和网络协同作用的内部路径。曹丽莉[7]基于供应链视角,认为产业集群升级路径可以细分为结构优化、制造升级、技术升级和服务升级四个方面。汤临佳、池仁勇[8]剖析四种典型集群的结构动态升级过程,提出了集群升级的三条路径,分别以市场导向、政府主导、市场和政府共同导向。
综上,产业集群升级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集群的升级路径以集群创造和实现的价值量增加为主线,关键是获取集群升级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产业集群获取持续竞争力,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良好的集群发展内部与外部环境是集群升级的重要保障。
2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
2008年起,安徽省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加快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由省经信委牵头,组织实施了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的评选认定和示范推广工作。以产业集群专业镇为代表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和全民创业,但目前普遍面临着升级的困境。运用SWOT分析法,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而制定趋利避害的发展战略。
2.1优势(Strength)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数据,2013年安徽省149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486.87亿元,工业增加值1347.6亿元,上缴税金177.29亿元,利润440.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21.34%、18.96%、23.79%*数据来源:《2013年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报告》,一批集群立足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正逐步成为全国著名的产业基地。
(2)中小企业高度集聚。当前,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县市都是产业集群发展突出的地区。2013年安徽省首批认定的100个产业集群专业镇,聚集了规模以上企业2841家,已形成了药材、茶叶、服装、电缆、电子等一大批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了劳动、资本、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聚集。
(3)龙头企业带动显著。安徽省采取多方面措施培育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引导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集中,借助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汽车产业,在江汽和奇瑞的直接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一些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相关企业加速向集群聚集,并涌现出了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品牌。
(4)产业链条逐步延伸。集群内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雁群作用”,聚集了一大批生产和服务企业,在带动相关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和细化分工。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逐渐分离独立,产业链条在不断向两端延伸、拉长,形成了新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
2.2劣势(Weakness)
(1)集群发展层次较低。目前,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多数仍处在成长阶段,总体上处于“有特色、少品牌、无规模”的状况,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很大。2013年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仅33个,10~50亿83个,而浙江、广东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专业集群均在300个以上,其中不乏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数据来源:《2013年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报告》。
(2)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安徽省大部分产业集群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产品的同质性、生产工艺的模仿性以及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集群内企业很容易陷入低价竞争的陷阱,相当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专业化程度、产品附加值、企业创新能力等要素都处于较低状态。企业核心技术欠缺,关键技术掌握不够,导致产业集群整体处于产业链的较低端。
(3)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企业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经常遇到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由于缺少抵押物,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便非常困难。企业资金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和技术创新研发的投入,极大困扰了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当前国际和国内市场环境、经济状况依然严峻复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4)分工协作水平偏低。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往往存在着恶性竞争激烈、内在关联度较低、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并不明显。在一些产业集群内,更多的是企业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相互配合少,行业协会没有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集群内部有效的合作联络机制尚未形成,严重阻碍了集群产业的优化升级。
2.3机遇(Opportunity)
(1)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先后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设立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有力带动了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兴起,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产业集群的产业整合、结构升级、人才储备和市场拓展。
(2)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公共物品的供给上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自2008年起,安徽省实施了产业集群专业镇的评选和推广工作,各项优惠激励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为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已有基础、发挥现有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3)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安徽省以其良好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大力推进和创新各县市招商引资工作,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能够有效实现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2.4威胁(Threat)
(1)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全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来看,地区间竞争状况愈加激烈,中部各省崛起态势十分强劲,围绕资源、技术、人才、市场等核心要素的竞争互不相让,对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形成了巨大压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安徽省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资金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区域综合经济实力等方面均无明显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大于合作,安徽省加快发展的比较优势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提升。
(2)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从长远看,安徽省的资源条件在逐渐贫化,难以支撑今后资源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发展。伴随着产业园区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集群的能源需求也处在快速增长阶段,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围绕集群发展产生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产业集群升级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巨大挑战。
(3)配套服务体系欠缺。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中仍普遍缺少融资担保、资产评估、人才培训、管理咨询、检验检测、物流配送等中介服务机构,一些产业集群中现有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体而言,现有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尚不能满足产业集群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更不能有效支撑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3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战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应有效利用内外因素,制定以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为指导的产业集群升级战略[9]。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具体见表1)。
表1 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的SWOT矩阵分析
3.1优势—机遇(SO)战略
(1)政府科学合理规划,改善集群发展环境。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政府在产业集群的成长、成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地方政府应加强产业规划和区域布局,打造一批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集群。围绕集群发展和升级需要,积极推进以产业集群专业镇为代表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通过加强产业园区设施配套、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优化创新文化氛围、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的高效有序运作提供保障。
(2)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优化完善产业链条。通过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围绕关键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将一些零部件、配套件的生产环节剥离,发展上下游专业化配套企业,同时引导创业主体向集群的配套产业进入,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专业化配套能力,形成具有支撑力和辐射带动力的产业集群。
3.2劣势—机遇(WO)战略
(1)加强关系网络建设,提升分工协作水平。集群内企业、机构间的关系网络对各成员具有调节、约束和凝聚的功能,良好的关系网络有利于集群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配置。集群内企业间、企业与机构间的互动合作应增强,形成以少数龙头企业为主导,大量中小企业配套服务的分工明确、高效有序的生产协作体系。加强技术、信息方面的互动联络,改善产品、市场方面的竞合关系,发挥集群的产业关联优势,扩大产业规模经济效益。
(2)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行业自主协调。安徽省应积极引导和推动集群内行业协会的建立及功能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为企业服务、为产业服务、为政府服务的功能,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层联动”体系。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行业协会应积极协调集群内企业纠纷、制定行业标准、规范集群秩序、开展业务指导,促进实用技术扩散、合作文化氛围营造和企业家精神培育,进而提高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3.3优势—威胁(ST)战略
(1)加快强势品牌建设,扩大区域产业优势。集群内企业应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对强势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力度,依托高端人才引进、共性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等平台提升品牌建设水平,积极打造中国驰名商标和国家品牌。地方政府可以将创建品牌作为政策扶持的重要内容,鼓励产业集群申请体现集群特色的集体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实现区域品牌和产业集群的有机结合,集群内企业还可以联合举办产品展示会、交易会、博览会等活动来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2)积极拓展国际贸易,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国际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前来投资,进而不断获得技术转移、资金支持和市场准入的资格,有助于本地产业集群的升级。集群也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在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下,通过建立外贸公司、举办国际展交会、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10],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汲取知识、信息和经验,最终突破“高端产品低端制造”的困境,推进整条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3.4劣势—威胁(WT)战略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市场竞争优势。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省内中科大、合工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优势,一方面可以进行产品升级、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研发合作,一方面可以开展技术、金融、管理、计算机等方面人才培训。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对有重大创新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税收优惠。通过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内外智力等方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使集群成为创新的活跃地、创新成果的密集地。
(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构筑多元融资平台。政府要充分整合当地各类资源,采取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和扶持咨询、培训、法律、物流等专业中介机构发展壮大,同时规范中介服务机构的资格认定和市场准入。在企业融资方面,当地政府要创新融资渠道、加强金融服务,推进徽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布点,采取担保公司担保、应收账款质押、中小企业联保贷等方式构筑多元融资平台,加快企业上市融资。
4结语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安徽省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推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理论和实践证明,县域经济的繁荣与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集群的升级路径应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加强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治理,构建良好的集群内部与外部发展环境。通过扶持龙头企业、优化产业链条、打造集群品牌、完善配套服务,进而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持续的升级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聪群.论产业集群的本质、特征及其结构[J].学习与探索,2007(4):142-146.
[2] 王传宝.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6-79.
[3] 田依林.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53-57.
[4] 武云亮.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51-54.
[5]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 46.
[6] 孙锐,刘闲月.福建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问题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9(12):1- 6.
[7] 曹丽莉.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55-59,90.
[8] 汤临佳,池仁勇.产业集群结构、适应能力与升级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12(1):1-9.
[9] 杨东梅,刘霁堂.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78- 81.
[10] 李姚矿,余其礼,阮美梅,等.县域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定位与功能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8(6):4-7.
[责任编辑:朱子]
吴炬文(1971-),男,广东佛山人,管理学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产计划与控制。
梁钦(1985-),男,广东高州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运营管理。
刘冠荣(1978-),男,江苏淮安人,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企业运营管理。
李姚矿(1967-),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Research on Upgrade Path of Count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 in Anhui Province
XUYi-feng,LIYao-kuang
(SchoolofManagement,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form of county economy in Anhui province, count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as well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in most count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s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Based on SWOT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unt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 in Anhui province face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ath to upgrade county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and enhance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 SWOT analysis; upgrade path; Anhui province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71102149)“技术创新网络结构演变下知识扩散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基于CAS理论的视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70571011)“突发事件决策知识快速反应系统研究”。
收稿日期:2015- 02-11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06(2015)02- 0025- 05
作者简介:徐一峰(1989-),男,江苏宝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战略管理。 董鹏(1980-),男,陕西安康人,企业战略研究员,主管,主要研究方向:供应链生产运营计划、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