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避设施选址的公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6-01-22

南京社会科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刘 冰



邻避设施选址的公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刘冰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风险管理中公众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规律研究”(712031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新时期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模式重构”(91224009)、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别委托项目“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与应急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3JDJGD010)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邻避设施选址冲突在不同经济结构、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中普遍存在,公众的深度忧虑和强烈抵制造成了公共决策的困局。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三类影响公众对危险设施态度的因素: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和经济诉求,并通过在发生过PX事件的S市获得的345份普通市民调查问卷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S市公众对PX项目持反对态度的人数占到73%,风险感知对塑造公众态度起反向作用,而政府信任对公众态度起正向作用。相对于风险感知而言,政府信任与公众态度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公众对假设的不同形式的经济补偿方案均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本文认为预防邻避冲突亟需重建公众对风险监管机构的信任,并通过普通百姓更加易懂的方式开展大范围的风险沟通。

关键词危险设施选址;邻避冲突;公众态度;影响因素

一、引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迅猛增长的工业社会中,邻避设施选址冲突在不同经济结构、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中普遍存在,公众的深度忧虑和强烈抵制造成了公共决策的困局,且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近年来,我国环境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涉及的危险设施项目包括石化项目、垃圾焚烧炉、有色金属冶炼、核燃料项目等。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大部分邻避事件以项目停建或缓建落下帷幕。但危险设施选址问题的政策困境远未破解,对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的权衡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不可回避的重要政策问题。政策制定者首先需要打开危险设施选址问题演化为社会风险的“黑箱”,只有回答了“公众到底担心什么”、“公众的真实诉求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才有可能从源头化解社会风险,切实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推动危险设施选址决策走向成熟理性。本文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以公众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性地考量公众看待选址风险、收益、公平性等问题的态度,试图为改进选址决策模式提供参考建议。

二、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

危险设施选址问题在西方国家存在已久,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中爆发了此起彼伏的“邻避运动”(NIMBY, Not-In-My-Backyard),抗议将危险设施建在“我家后院”,将危险设施选址问题推上政策议程。西方国家在应对危险设施选址问题上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现有文献集中研究了放射性物质存储库、有毒有害工业项目、固废处理设施等危险设施选址难题。早期的研究关注了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最新研究推广到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为理解危险设施选址的决策模式、公众参与、风险感知等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在化解危险设施选址冲突的努力中,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公众为什么对危险设施持反对态度”以及“公众态度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现有研究中所揭示的影响因素基本可以归为五个维度(见图1):人口学特征、风险感知、政府信任、经济动机和其他诉求。其中,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和经济动机的维度受到决策模式的影响较为直接,将成为本研究关注的焦点。

图1 影响公众对待危险设施选址态度的主要因素

本文重点考察了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和经济诉求三个维度对公众态度的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risk perception)是形成公众态度的基础性因素。危险设施带来的潜在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家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潜在风险进行定量的描述,但是公众对于潜在风险的感知常常与专家评估存在差距,公众的主观感知往往因风险性质的不同而改变,如危害的可控性、致命性、自愿性、对危害的熟悉程度以及风险分布的均衡程度等。危险设施的风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其造成的风险具有区域局限性,这就意味着公众感知到的风险与空间距离之间有很强的联系。可以预见,公众感知到的风险越大,越倾向于对危险设施的建设持反对态度。

以心理量表的方式对风险感知进行测量成为早期研究危险设施选址问题的主要路径,对揭示公众态度的形成的确产生了深刻洞见。但是,选址实践渐渐发现,仅从风险感知的角度解释公众态度对改进公共决策是远远不够的,公众对风险的本能评估包括更广泛的维度,如社会上管理风险的政治和制度安排的可信赖性。换句话说,一些邻避冲突更多的源于“不公正”,而不是“不安全”。因此,近20年来,学术界和政策界不约而同地对信任如何影响人们应对环境和技术风险产生浓厚兴趣。早期的几项定量研究表明,对制度的信任程度与对各种环境风险的感知和承受力有高度负相关关系。研究者识别的影响信任的主要因素的如表1所示。本文根据这些信任的维度设计了测量公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量表(见图1),并将其作为塑造公众对危险设施态度的因素之一纳入分析。

表1 公众对政府产生信任的主要因素

大部分的危险设施在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必定是具有某种收益的。研究者认为,公众感知到的设施对个体、社区和全社会的收益会提供公众接受危险设施的动力。在一些选址实践中,为了抵消危险设施带来的风险,建设方或者地方风险管理机构还对受影响的居民提供经济补偿,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公众既有的对危险设施的态度。

最后,我国学者分析近期发生的选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还指出公众反对选址的态度包含一定的“泛政治化”和“非理性化”的成分,并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和情绪化的抵抗,这些因素也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

本研究选取曾经发生过PX抗议事件①的S市②展开调查研究。S市目前已经建成PX项目,年生产能力70万吨,并且在近期内有继续扩大产能的规划。由于对PX项目发生泄漏、造成环境污染的担心,S市市民曾自发走上街头“集体散步”,聚集人数达一万两千多人。当地政府与市民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承诺尽快制定和实施项目搬迁计划,妥善处置了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但是PX项目的后续影响和环境风险依然存在。本研究在PX事件发生两年后赴S市展开调查,获取了当前S市市民对PX项目的基本态度,并试图借助本文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分析影响公众态度的诸多因素。

本研究的调查样本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覆盖了S市所属的5个行政区,在每个行政区中,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区常住人口数来分配调查社区数和问卷数。在选取社区和受访对象的过程中,调查组严格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调查组招募大学生访员14人,分为7组,于2013年9月20-25日走访了按照区划配额随机选取的17个社区,回收有效问卷345份,绝大部分问卷采取入户调查的方法③。调查前对访员就社区内的随机抽样方法和调查要求进行了统一讲解,有效保证了了调查质量。

受访对象中男性比例占65.8%,女性比例占34.2%,平均年龄40.68岁,六成左右的受访对象集中在21-45岁年龄段中(见图2)。未婚比例25.5%,已婚比例70.1%,其他(包括离异、丧偶等)4.4%。受教育程度分布如图3所示,近半数的人接受过大专或大学本科教育。

图2 受访对象年龄分布图

图3 受教育程度分布图

在S市的调查中,对PX项目持反对态度的人数比例达到73%,坚决反对PX项目达到40%(见表2),均值为1.99④,标准差为1.027,这说明公众态度高度偏向于反对项目建设,而且这种反对的态度会转化为一定形式的抗议行动。在所有持反对态度的人群中,会采取“到政府部门静坐请愿”、“到公众场合散发传单”、“组织示威游行”等较为激进的抗议行动的人数比例分别是95.7%、98.4%、93.3%,而诉诸于“到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反映情况(86.6%)”、“到政府信访部门反映情况(83.0%)”、“向新闻媒体曝光(77.9%)”、“在网络上发表反对选址的观点(68.8%)”等较为温和的利益表达方式的比例明显较低。这表明危险的工业设施带来的潜在环境冲突仍然比较突出。当然,这些政治参与的意愿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真正转化为实际抗议行动还会受到参与时间、参与成本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正如“态度—意愿—行为”模型(attitude-intention-behaviour model)所指出的:尽管多数人对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危险设施持反对态度,但是真正转化为实际的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政治参与行动的概率仍然很小,大部分人采取网络表达、与亲朋好友讨论等

分散的、间接的行动,其政策影响力十分微弱。在大部分的实证研究中,积极的政治参与与那些反映心理卷入的变量相比,与其他所有研究变量的相关性总是要小得多。因此,调查中虽然询问了受访者的政治参与行为,但在本文的分析中核心的被解释变量是公众对PX项目所持的态度。

表2 S市市民对本市建设PX项目的态度

四、实证结果及讨论

1.风险感知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风险感知是公众主观感受到的危险设施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从我国典型的环境群体事件案例来看,风险感知在促使公众走上街头表达反对意见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在PX事件过程中,PX对健康、环境的危害性信息广泛流传,成为塑造公众态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心理量表范式对风险感知水平进行测量,考察了公众对历次PX事件中广为流传的负面信息的认同程度,如“PX有剧毒”、“PX极易燃烧爆炸”、“PX致癌的可能性很大”、“PX的生产可能散发出毒气,严重污染空气”等,其中也包括少量反向题,如“PX项目生产一般安全性很高”。针对风险感知的量表共14题,具有较高信度。

表3 S市市民公众对PX项目风险感知情况(N=345)

注:a)问卷中对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的赋值是1至5,针对正向刻画风险的题项,得分越高,说明公众感知到的风险水平越高。b)本表中标注“反向题”的题项描述的是安全性,在计算均值时已将该题进行反向计分,同样的,该题的均值越高,代表所感知到的风险水平越高。

表3对S市公众的风险感知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出公众认为PX项目造成风险最高的是引发的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其次是对PX毒性带来的健康风险,对致癌性的恐惧尤为突出,再次是对生产过程安全性的担忧,如发生爆炸等事件。而在许多主流媒体中宣传的“PX的毒性和汽油煤油差不多”、“PX的可燃性和煤油差不多”以及“PX的致癌性与咖啡、咸菜等物质相同”⑤等类比式的风险沟通信息在塑造老百姓的感知水平方面作用十分含糊。风险感知水平与公众态度之间的相关性符合经验的预期,即感知到的风险越大,公众对PX项目的支持程度越低(见表4)。

表4 风险感知与公众态度之间的相关性

注:**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政府信任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在本研究中,信任的具体对象聚焦在对本市政府(local government)的信任。信任分为一般信任(general trust)和具体信任(specific trust)。一般信任是指对当地政府的总体信任水平,具体信任是特指公众在危险设施选址这一具体问题上对政府控制风险的意愿和能力的信任程度。调查问卷中既考察了公众对本市政府的一般信任,同时也将信任进一步分解为公众对政府的决策水平、信息真实、监管水平等具体的方面,均采用5点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信任程度越高。问卷中描述公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题项有7题,,表明各题项对信任的测量具有较高信度。从表5可以看出,S市公众对政府信任程度的各项评分均稍低于中间值3分,略偏向于不信任状态。在不涉及具体问题的一般信任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最高,一旦具体到引发冲突的PX项目上,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有所下降,43.2%的市民表达了对政府不信任的态度,34.2%的市民持中立态度,而信任进一步细化为对具体决策能力、监管水平、信息发布等问题上,市民表达出的信任程度进一步下降,不信任的比例分别上升为52.8%,55.4%和55.4%(见表5)。

表5 S市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现有研究表明,当总体信任程度较低时,危险设施选址常常遭遇更为激烈的地方抗议,本文的调查结果支持这一结论。公众对政府信任程度与对PX项目的支持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6),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高,对PX项目的建设越表现为支持。相对于风险感知与公众态度之间的相关性而言,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对公众态度的影响更为明显,大部分相关系数均高于风险感知与公众态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公众对选址决策模式的理解和信任程度在塑造公众态度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前,在发生过PX事件的城市中,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较低,信任的建立和巩固具有“易毁难立”的特征,因此,政府应尽快加强信息公开和风险监管以重建信任,在信任的环境下开展风险管理更容易得到公众支持,从而也降低了引发社会风险的可能性。

表6 政府信任与公众态度之间的相关性

注:**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经济诉求对公众态度的影响

危险设施选址的一个困难在于新建设施对风险进行了不均匀的分布,一部分人从设施建设中获得收益,另一部分人承担风险。经济学家对这种利益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了经济补偿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本研究初步测试了通过经济补偿方式化解选址冲突的可行性。在本研究中,根据不同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数量共设计了5种补偿方案,分为一次性补偿1万、3万或10万以及连续性补偿每月100元或每月500元,补偿对象为设施半径3公里以内的周边居民,均以家庭为补偿单位。

表7 S市公众对经济补偿方案的接受程度

表7的结果显示S市公众对经济补偿方案持抵触态度,甚至恶化了公众对待PX项目的态度。在没有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公众对PX项目的态度均值为1.99,偏向于反对项目建设,而令人惊讶的是,无论采取哪种类型的经济补偿,公众对PX项目的支持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且坚决反对的人数比例明显上升,即使一次性补偿数量达到10万元也不能化解选址问题中的激烈矛盾。从现有文献来看,经济补偿方案的有效性取决于特定的选址背景(context),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1)如果受到质疑的设施没有对选址社区产生十分严重的风险,那么补偿一般会有助于选址的成功。这种低风险的设施的例子包括监狱和机场等;(2)对于风险较大的设施而言,即使是十分慷慨的补偿包也根本没有任何效果;(3)在一些案例中,如果设施看起来风险很大,那么补偿的增加会降低对设施的支持度。本文的研究为最后一种情形提供了经验证据。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问卷中提及的经济补偿方案都是基于假设的前提,在受访者看来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十分质疑,而面对有兑现可能的经济补偿方案则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五、政策含义

近年来,与危险设施选址相关的邻避事件此起彼伏,有的借助于新媒体作用还在全国范围内造成广泛影响,使得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重要且相对安全的工业项目、公共项目无法“落地”,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风险,对政策制定和公共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然而,“邻避主义”是一种十分通俗但过于笼统的说法,难以揭示邻避事件主体的态度和行为的形成机制。本文以PX项目为例,初步探索了风险感知、政府信任和经济补偿三大因素对形成公众危险设施选址态度的影响,试图通过对事件主体的分析破解邻避困局。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公众对环境、健康领域的风险高度关注,这是危险设施选址问题具有较低“燃点”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心态基础。以发生过PX事件的S市为例,对PX项目持反对态度的人数比例达到73%,并有较大可能转化为上街游行、静坐请愿、散发传单等非正常的利益表达行为。这意味着,在未来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与环境和健康安全相关的危险设施选址仍然具有较高的社会风险,必须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本文的研究表明,风险感知和政府信任在形塑公众态度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公众感知到的风险水平越高,对政府监管风险的意愿和能力的信任程度越低,公众就越倾向于反对危险设施的选址。针对S市的调查表明,公众对PX项目的风险感知主要体现在对环境污染、健康损害方面的担心,其次是易燃爆炸、安全事故方面的担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媒体广泛宣传的“PX的毒性和汽油、柴油差不多”、“PX的致癌性与咖啡、咸菜等物质相同”等内容并没有受到公众的普遍理解和接受,这提示来自科学界与公众的风险沟通(risk communication)需要借助于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以消除公众对安全的担忧。西方工业化国家在长期的危险设施选址实践中提供了一些相对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如生产厂区的开放参观、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措施的宣传、生产安全性的科学评价等,提供直观、可信的信息资料和科学依据,从而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风险。

从风险感知与政府信任的相对重要性上来看,政府信任与公众态度的相关性更强。这意味着,公众对邻避设施的反对态度不仅仅是由于“不安全”,还来自于“不信任”。在S市中,公众对本地政府的信任程度不容乐观,具体到PX事件上,在五分制量表中,公众的信任程度仅为2.66,偏向于对政府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具体体现在对政府风险监管绩效、信息发布和决策能力上。这说明,重建政府信任是当前缓解选址冲突重要努力方向之一。政府信任的提升依赖于长期良好的安全记录、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对重特大事故的有效应对等,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多元治理的模式,开放公众参与的选址决策的渠道,通过沟通理性解决“信任差距”以促成矛盾的化解。

通过假想的经济补偿方案化解选址冲突的作用很不理想。无论是采取一次性补偿,还是连续性补偿,一次性补偿金额提高的10万元时,公众的接受程度都很低,甚至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公众对PX项目的反对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出现明显上升。这反映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公众将环境和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至于经济需求之上,同时也说明经济补偿方案在选址问题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朗。从理论上看,经济补偿方案在解决选址问题中的作用存在很大争议,一方面经济补偿的方式方法容易引起争议,让公众产生“收买”、“贿赂”等不良感受,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研究者指出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公众出于社会公德心愿意承担一定风险的内在动机。从本研究的初步分析来看,在PX项目被明显“污名化”(stigma)的地区经济补偿手段已难以奏效。因此,试图通过经济补偿解决选址问题的方案应该慎之又慎。

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本文还具有以下方面的不足,亦可作为下一步研究努力的方向:第一,人口学特征分析仍需细化。本文针对所有样本分析了公众态度的形成,但是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可能会对邻避设施选址态度产生影响。下一步的研究中如果能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人群态度展开研究,将能为基于人群分类的风险沟通策略提供极大的参考价值;第二,城市样本的代表性。本项研究仅选取了已经发生过PX事件的一个城市展开调查,由于已经发生过PX事件,PX项目在该市被高度“污名化”,这使得公众总体上持有反对态度。这种情况在其他有类似项目布局的城市中是否一致,有待通过更加广泛的调查样本加以分析。最后,从理论上看,风险感知与政府信任之间存在比较复杂的相关关系,在一些研究中政府信任被视为是风险感知的一个解释变量,而本文并未对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分析,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通过结构方程等方法,对政府信任与风险感知之间的相关性及影响路径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

①PX项目即对二甲苯石油化工项目。对二甲苯以液态存在、无色透明、气味芬芳,属于芳烃的一种,是化工生产中非常重要的原料之一,可用于生产涤纶纤维,也用作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2007年以来,我国厦门、大连、宁波、茂名等多个城市发生了公众反对PX项目选址的抗议事件,导致相关的PX项目停建或缓建。

②由于PX事件的敏感性,本研究仅对PX项目选址中公众态度和风险认知等情况展开学术讨论,不涉及对事件本身的评判,故隐去具体城市名,以S市代替。

③在选取的17个社区中有3个社区补充了一定数量的在社区公共空间的随机拦访,主要是由于这些社区中外来住户较多,住户之间的信任度较低,入户调查的拒访率很高。

④公众对PX项目态度的量表计分方法为:坚决反对=1,反对=2,中立=3,支持=4,坚决支持=5,数值越小表明反对程度越高。

⑤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认定,PX与咖啡和咸菜同属第三类致癌物,即“对人类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对实现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

参考文献:

〔1〕Kasperson, R.E., Si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 Searching for Effective Institutions and Process, in Managing Conflict in Facility Sit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S.H. Lesbirel and D. Shaw, Editors. 2005,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 Cheltenham, UK and Northampton, USA. pp.13-35.

〔2〕Flynn, J., et al., Trust as a determinant of opposition to a high‐level radioactive waste repository: Analysis of a structural model.RiskAnalysis, 1992. 12(3): pp.417-429.

〔3〕Easterling, D., Fair Rules for Siting a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JournalofPolicyAnalysisandManagement, 1992. 11(3): pp.442-475.

〔4〕Slovic, P., M. Layman, and J.H. Flynn, Risk perception, trust, and nuclear waste: Lessons from Yucca Mountain. (Cover story).Environment, 1991. 33(3): p.6.

〔5〕Kunreuther, H., K. Fitzgerald, and T.D. Aarts, Siting noxious facilities: a test of the facility siting credo.RiskAnalysis, 2006. 13(3): pp.301-318.

〔6〕Mitchell, R.C. and R.T. Carson, Property rights, protest, and the siting of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86: pp.285-290.

〔7〕Rabe, B.G., Beyond NIMBY: Hazardous Waste Siting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94, Washington, D. 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8〕Kunreuther, H., P. Slovic, and D. MacGregor, Risk perception and trust: Challenges for facility siting.Risk, 1996. 7: p.109.

〔9〕Lesbirel, S.H., NIMBY Politics in Japan: Energy Siting and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flict. 1998,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0〕Ohkawara, T., ed. Siting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in Japan: Issues and Institutional Schem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ting Experience in Asia, ed. D. Shaw. 1996,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Taibei. pp.51-73.

〔11〕Khammaneechan, P., et al., Community concerns about a healthcare-waste incinerator.JournalofRiskResearch, 2011. 14(7): pp.847-858.

〔12〕Hsu, S.-H., NIMBY opposition and solid waste incinerator siting in democratizing Taiwan.SocialScienceJournal, 2006. 43(3): pp.453-459.

〔13〕Slovic, P., Perception of Risk.Science, 1987. 236(4799): pp.280-285.

〔14〕Sj?berg, L. and B.-M. Drottz-Sj?berg, Fairness, risk and risk tolerance in the siting of a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JournalofRiskResearch, 2001. 4(1): pp.75-101.

〔15〕Frey, B.S. and F. Oberholzer‐Gee, Fair siting procedur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ir impor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JournalofPolicyAnalysisandManagement, 1996. 15(3): pp.353-376.

〔16〕Kasperson, R.E., D. Golding, and S. Tuler, Social distrust as a factor in si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 and communicating risks.JournalofSocialIssues, 1992. 48(4): pp.161-187.

〔17〕Groothuis, P.A. and G. Miller, The role of social distrust in risk-benefit analysis: A study of the siting of a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facility.JournalofRiskandUncertainty, 1997. 15(3): pp.241-257.

〔18〕Kunreuther, H. and D. Easterling, Are risk-benefit tradeoffs possible in siting hazardous facilities?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90. 80(2): pp.252-256.

〔19〕Sigmon, E.B., Achieving a negotiated compensation agreement in siting: The MRS case.JournalofPolicyAnalysisandManagement, 2007. 6(2): pp.170-179.

〔20〕张效羽:《环境公害设施选址的困境及其化解——以宁波市镇海PX项目争议为例》,《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2期。

〔21〕Hunold, C. and I.M. Young, Justice, democracy, and hazardous siting.PoliticalStudies,2002. 46(1): pp.82-95.

〔22〕Pijawka, K.D. and A.H. Mushkatel, Public Opposition To The Siting of The High-Level Nuclear Waste Repository: The Importance of Trust.ReviewofPolicyResearch, 1991. 10(4): pp.180-194.

〔23〕Freudenburg, W.R., Nothing Recedes Like Success-Risk Analysi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mplification of Risks.Risk, 1992. 3: pp.1.

〔24〕Bord, R.J. and R.E. O'Connor, Determinants of Risk Perceptions of a Hazardous Waste Site.RiskAnalysis, 1992. 12(3): pp.411-416.

〔25〕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pp.179-211.

〔26〕Ajzen, I.,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attitude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 2001. 52(1): pp.27-58.

〔27〕Cohen, A., E. Vigoda, and A. Samorly, Analysis of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sonal‐Psychological Variabl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 Structural Equations Framework.PoliticalPsychology, 2001. 22(4): pp.727-757.

〔28〕Earle, T.C., Trust in Risk Management: A Model-Based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RiskAnalysis, 2010. 30(4): pp.541-574.

〔29〕Conchie, S.M. and C. Burns, Trust and Risk Communication in High-Risk Organizations: A Test of Principles from Social Risk Research.RiskAnalysis:AnInternationalJournal, 2008. 28(1): pp.141-149.

〔30〕Slovic, P., Perceived Risk, Trust, and Democracy.RiskAnalysis, 1993. 13(6): pp.675-682.

〔31〕Jenkins-Smith, H. and H. Kunreuther, Mitigation and Benefits Measures as Policy Tools for Siting Potentially Hazardous Facilities: Determinants of Effectiveness and Appropriateness.RiskAnalysis, 2001. 21(2): pp.371-382.

〔32〕Frey, B.S. and F. Oberholzer-Gee, The Cost of Price Incentiv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Motivation Crowding- Out.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 1997. 87(4): pp.746-755.

〔33〕陶鹏、童星:《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责任编辑:宁岩〕

注:

Study on the Determinants of Public Attitude to Hazardous Facility Siting

LiuBing

Abstract:NYMBY conflicts caused by hazardous facility siting are pervasive across different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context and political regime. Deep concern and intensive protest lead to policy dilemma for siting.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ree types of factors impacting on public attitude: risk perception, 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claim. An exploratory study is carried out drawing on survey data with 345 samples from populace in City S where protest against on PX project had ever taken place. In this survey, 73% of respondents oppose to PX project siting in their city. Risk perception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public attitude while 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 has positive impact on public attitude. Compared to risk percepti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rust in government and public attitude is more strongly related. Public resist supposed several compensation packages. This article suggests rebuilding trust in institutes responsible for risk regulation and extensive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 with public in order to prevent NYMBY conflict.

Key words:hazardous facility siting; NYMBY conflict; public attitude; the determinants of public attitude

作者简介刘冰,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基地兼职研究人员北京 100875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5.12.009

中图分类号D63;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15)12-0062-08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