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2016-01-21刘志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一词多义英汉对比

刘志成

(云南大学 外语教学部,昆明 650091)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刘志成

(云南大学 外语教学部,昆明 650091)

摘要: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是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不仅能体现词义演化的过程,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过程,此外,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义学意义。同时,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范畴建立也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一种划分标准,因此能体现认知主体重要的思维属性。而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从而揭示英汉民族认知思维的差异性和共性。

关键词:英汉对比;人体词;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

作者简介:刘志成(1978-),四川巴中人,博士,云南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2-0096-06

一、引言

一词多义是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情况下对客观世界认知范畴扩大和认知深化的结果,是在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和“省力原则”共同作用下实现的。随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人类认知世界的范围逐渐扩大,一词一义势必会导致词的数量无限增多,人类对词汇的记忆也将不堪重负。一词多义则不仅可以减少词汇总量,而且可以减轻人的记忆负担。美国著名学者Zipf(齐夫)就曾指出:“无论是单个的还是集体的,各种行为都含有省力原则,其中也涉及到言语行为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1]

正如Zipf指出:“用词的经济性需要从说话人和听话人两方面考虑。”[2]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用一个词表达所有的意义是最经济的,他把这种力量称为“单一化力量”(the force of unification),而从听话人角度看,这种“单一词汇”力量是最费力的,因为他无法确定这个单一的词在什么场合下表示何种意义。对听话人来说,每个词只有一个意义才是最省力的,这种力量叫做“多元化力量”(the force of diversification),这两种力量相互冲突,只有达到平衡才能实现真正省力。

法国语言学家Martinet(马丁内)也指出:“语言进化发展受两个相互矛盾的因素影响:一是人类交际的需要;二是人类往往想将其心智和身体活动降到最低程度的特性。人的这种生理、精神上的天然倾向和交际需要构筑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类言语行为与其他的事物一样,都遵循省力原则。”[3]正是基于此,“多义成为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4]。可见,语言由一词一义演化为一词多义是语言发展的必然结果,一词多义这种语言现象不仅非常普遍,而且非常重要。同时,人类认知世界是按照由近及远的基本规律,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因此对人体词的对比研究具有溯本求源的意义。

二、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

Lakoff & Johnson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二者的认知属性,开创了对隐喻和转喻研究的新视角。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就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就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转喻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5]

Ungerer & Schmid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语义构建的基本模型,两者都以经验为理据,成为多义生成的主要方式。在由一词表达的相互关联范畴组成的复杂网络建构中,隐喻和转喻起着关键作用。”[6]这为语义转移提供了认知路径和理论依据。

Ullman指出一词多义(polysemy)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正如Taylor指出,多义词是具有多个离散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范畴,该范畴是一个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含有多个原型(prototype),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实现相互关联[7]。而范畴拓展的过程就是词义由单中心结构(monocentric)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的过程。这种多中心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实现的。

国内的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用隐喻和转喻构建语义转移的必要性,并就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赵艳芳特别关注隐喻和转喻在语义转移中的作用,认为一个词的基本词义是由于隐喻和转喻的作用而发展了其他义项,这些有联系的词义构成这个词的意义范畴,并以英语“head”和汉语“头”为例来说明这种关系[8]。“语义转移是由相似和相近联想、互动造成的词义变化,由指一事物的词转指相关的另一事物,该词的概念外延或词义范围也就发生了变化。”[9]

综上可知,隐喻和转喻作为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具有重要的认知属性。

三、范畴化的认知属性

“范畴”指的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不同的认知主体对事物性质认知的不同就会导致范畴化的不一样,同时,范畴化的不同体现了不同的认知主体认识世界和划分世界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女人、火、危险事物”在一些文化中属于同一个范畴,但是在汉文化中却分别属于三个范畴。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有各自的特性,人们根据事物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类。这种分类过程实际上是经过认知主体认知加工后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打上了人的烙印。这种通过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世界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的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范畴(category)”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在其《工具论·范畴篇》里提及的,他认为“面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必须提炼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普遍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用‘是’或者‘有’二分法进行归类,这就是‘范畴’”。亚氏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把“范畴视为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的基本概念,并论述了著名的十大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时间、空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10]。可见,范畴是亚氏对世间万事万物最广义的分类,体现了认知主体的主体意识,是人类理性认识世界的前提。

“范畴”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我国古人认知世界和划分世界的能力,比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古籍《尚书·洪范篇》就提到“洪范九畴”。这种范畴观反映了我国古人对世界认知和概括的能力,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过程就是范畴建立也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王寅曾定义范畴化为“人们划分范畴的过程和方式,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将其描写成为‘人们基于互动经验,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的属性进行适度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或理性活动’”[10]。可见,范畴和范畴化都具有重要的认知属性。本研究对人体词转义范畴的对比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其一是词义引申所涉及的范畴的数量,其二是每个范畴里面所包含的义项的数量多少。

历来对范畴的划分没有明确的标准。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语义范畴理论,列举了10种范畴;而《同义词词林》则把词类分为:人、物、时间与空间、抽象事物、特征、动作、心理活动、活动、现象与状态、关联、助语、敬语等12个范畴;1982年版的《罗杰词典》(Roget’s Thesaurus)把词类分为6大范畴;《朗文多功能分类词典》则把词类分为14大类;《现代汉语分类词典》把词类分为17个大类。

正如崔希亮所言:“事实上,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没有人能提供全部的范畴。”[11]基于此,詹卫东指出划分词义范畴的一个原则:“语义范畴的设置应该是目标驱动的,遵循实用主义的原则,即在明确的目标下,所确立的语义范畴如果做到够用就可以了。”[12]

本文按照赵倩的词义划分范畴[13],根据实用主义的原则,把词义划分为11个范畴,且只列出引申义所属的大致语义范畴,不再进行其它分类。这11个范畴为:

A.人体构件(如肾:人和动物的泌尿器官)

B.人(如手:专司某事或擅长某种技艺的人)

C.非人实体(如脚:支撑事物的脚)

D.抽象事物(如首:要领)

E.思想感情(如肺:比喻内心)

F.行为活动(如目:看、注视)

G.空间方位(如脚:物体的下端)

H.时间(如鼻:创世、开端)

I.性质(如背:冷僻)

J.计量单位(如发:古代长度单位,尺的万分之一)

K.虚义范畴(如耳:一般放于动词后表示“而已、罢了”)

综上可知,对一词多义的认知对比研究不仅是因为一词多义刻画了词义演化的路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认知主体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特点。

四、“手”的引申义项及转义范畴分布

为了体现义项的权威性和全面性,本研究的语料均来源于权威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型字典和词典。汉英语料分别为《汉语大词典》(全22册,罗竹风主编),《英汉大词典》(第2版,陆谷孙主编)。

(一)“手”的引申义项规律

根据《汉语大词典》,“手”的义项拓展情况如下:

1.人体上肢腕以下执物的部分;

2.动物前肢或动物前部伸出的感触器官(动物的手与人的手功能肯定不一样,故不是功能取象,而是位置取象);

3.指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机械,如扳手、机械手;

4.表示手的动作,执持;

5.表示手的动作,击杀;

6.表示手的动作,取;

7.亲手;

8.手迹;

9.中医指寸口;

10.手艺;本领;

11.手中,手里,指控制、掌握的范围;

12.指边,面;

13.指次序(指做事的先后,如第一手资料);

14.指在某种技术或工作中居某种地位的人;

15.指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做出某种行动的人;

16.量词(含物理转义“只、个”,手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从形貌上讲,是一个一个的,因此是形貌取象);

17.量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货币计算单位);

18.量词(用于技能、技巧,如两手太极拳,来自手的做事功能,功能取象)。

(二)“手”的转义范畴分布规律

根据“手”的义项特点,其转义范畴分布规律可归纳如表1:

表1 “手”的转义范畴分布规律

由此表可以看出:

1.“手”的17个转义项共分布在8个范畴内;有3个范畴空缺,分别是表示“思想感情范畴、时间范畴和表示性质的范畴”。

2. 转义义项范畴数量最高为抽象事物范畴,动作行为和非人实体范畴,共有3个转义项;虚义范畴、空间方位和人体构件义项数最少,只有1个转义项。

3. 共有8个转义范畴涉及到17个转义项,那么每个范畴所涉及的平均义项是2.1个。

(三)“手”出现转义范畴空缺的原因

“手”的引申义没有“思想感情范畴、时间范畴和表示性质的范畴”是因为:

其一,人体构件含义是“手”的本义,其余一切引申义都是发轫于此。

其二,思想感情主要是内脏器官和大脑引申而来,比如中国最古老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认为:“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胆者,中正之官。”由于人类在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手几乎没有什么生理反应,因此手对感情也就没有什么体验功能,因此很难根据体验而形成思想感情的义项。

其三,人类表示时间范畴常常根据空间范畴来表示,要么是由身体的最顶端位置来表示,如用“头”或“首”表示时间的开端,要么由“脚”或最下肢的部位“脚趾”表示结束,如“脚趾”表示“终”:《庄子·天地》:“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郭象注:“首趾,犹始终也。”而手的位置在人的身体两侧,与表示时间的认知突显和取象不明显有关,这一点会在后文“hand”不能引申出时间义项处给予详细解释。时间常常是通过空间来表示的,空间一般是通过上下、前后来表达的,而手位于身体两侧,不能形成上下和前后概念,因此也就不能形成时间义项。

其四,手没有表示性质范畴义项是由于手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手既能做好事,又能做坏事,它的做事功能常常处于一种中性的地位,而表示性质的词一般都会带上说话者的主观感情和情态,所以很难引申出表示性质的词;手的功能主要是做事,做事的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是做事的主体才有好坏之别,因此“手”不能引申出表示性质概念“好坏”的义项。

五、“hand”的引申义项及范畴分布

(一)“hand”的引申义项

根据《英汉大词典》,“hand”一共有26个义项,除去一个原型义,共有25个引申义项,如下所示:

1. 手;

2.(猿猴的)脚;(甲壳动物的)螯;(鹰的)爪;(四足兽的)前脚;(猪的)前腿肉(位置取象);

3.(钟表等的)指针;

4. 方面,面;

5. 像手的东西;(香蕉的)一串;(烟草、麻等的)一束;(生姜的)分枝根茎;

6. 交,递,给,提供;

7. 支配,掌管,照顾;

8. 允婚;答应(ask for a girl’s hand 求婚);

9.(纸牌游戏中的)一手牌;牌戏的一盘(一手牌来自于手能拿牌的功能;牌戏的一盘来自于手能打牌的功能,均是功能取象);

10.人手、雇员(来自于手能干活的功能,功能取象);

11. 专业人员、行家;

12. 手艺,技能;

13. 字迹,手迹;

14. 签字;

15. 插手,参与,经手,轮值;

16.(尤指动手的)帮助;

17.(与序数词连用,表示来源)第……手(来自于手的做事功能,属于功能取象);

18.(谈判等中的)实力(来自于手做事的能力,功能取象);

19. 量词:一手之宽(等于4英寸,用来量马的高度等);

20.(口)鼓掌;

21.(织物、皮革等的)手感、手觉;

22.(罗马法中的)夫权;

23. 量词:一拳,一击;

24. 搀扶;

25. 收卷(风帆)(来自手的做事功能,功能取象);

26. 用手的,手操纵的(形容词)。

(二)“hand”的转义范畴分布规律

根据义项所涉及的范畴,其分布规律见表2。

1.“hand”的转义义项分布在6个范畴,有5个范畴缺失,分别是:A.人体构件;E.思想感情(如肺:比喻内心);G.空间方位;H.时间(如鼻:创世、开端);K.虚义范畴。除了虚义范畴之外,与汉语“手”共有2个语义范畴(思想感情和时间)缺失的一样。这说明人类认识世界、对客观世界范畴化的能力是相似的。

2. 转义范畴数量最多的是“行为、动作范畴”,共有9个转义项,其次是“抽象事物范畴”,共有5个转义项,而表示性质的范畴只有2个转义项。

3. 共有6个转义范畴涉及到25个转义项,那么每个范畴所涉及的平均义项为4.1个,远远高于汉语“手”的平均水平。

表2 “hand”的转义范畴分布规律

4.“hand”占据义项最多的前两个范畴分别是“行为动作和抽象事物”,而汉语“手”占据义项最多的两个范畴分别是“抽象事物和行为动作”,可见,义项转义分布最高的两个范畴在英汉语中都是一致的。

(三)英语“hand”出现转义范畴空缺的原因

由“hand”转义的语义范畴有A、E、G、H、K五个空缺,这是因为:

1. 人体构件义是“hand”的原型义或者说叫本义,所以不可能再引申出“人体部件义”。

2.“hand”的功能主要是做事功能,所以由此义引申出的动作含义最多,但是表示“思想感情”含义在西方社会也主要是由内脏器官引申而来的,比如:warm-hearted(热心的),cold-blooded(冷血的),或者是由头部器官引申而来,因为这些器官在表达思想感情和情绪变化的时候是最明显的,如lose one’s head(惊慌失措),这一点与汉语中的“手”是一致的,这也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共通性。

3. 时间的概念常常是通过空间来表达的。正如Lakoff指出:“人类的视觉系统中有感知物体的运动和方位的神经,但是没有感知时间的神经。因此,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通过物体的运动和方位来认识时间是有道理的。”[14]尽管“hand”有表示空间的义项“边、面”,却不能引申出时间的概念。这是因为“时间的概念有两种模式,其一是时间的流逝是沿横向坐标的运动;其二是时间沿纵向坐标的运动”[8]。

当时间的流逝是一个物体沿横向坐标运动的时候,观察者的位置是固定的,面向时间走来的方向。时间是一个一个的物体,相对观察者作横向运动,所以就会有如下词语:“后事、留得身后名、眼前、来日、前程、前路、脚下的路还很长”等。

当时间的流逝是按照纵向坐标运动的时候,有如下词汇:“上一代、上半年、上次、由此上溯到1840年、一代一代的传下来”等。

“hand”处于身体的两侧,而人在自然站立的时候,掌心是朝向身体内侧的,不像胸膛和背有一个前后的概念;并且,即使人在行走的时候,手的甩动也只是做前后等幅摇摆,很难有一种前后的概念。因为“hand”只能引申出手背、手心的概念,没有前后的概念,也没有上下的概念,所以不能引申出时间先后的概念。再者,手处于身体侧面,处于一种认知不突显的地位,人类就更难通过它们来指代时间。这也能解释汉语的“手”为何不能引申出时间概念。同样的道理,“hand”也很难引申出表示空间的义项。

4.“hand”也不能表示“虚义范畴”。由于虚义范畴包含7大词类: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hand”表示虚义用法常常是通过“hand”的复合词的形式来实现的,因此没有虚义义项。

六、“hand”和“手”转义义项范畴分布对比

正如赵艳芳指出:“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感知和经验会被映射到其他抽象概念,成为其他抽象概念与隐喻意义的基础,我们的大脑不会凭空形成抽象的概念,而必须是空间和物理世界的延伸。”[8]可见,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是有深刻的认知理据的。

英语“hand”最高语义范畴为“动作行为”,共有9个义项,远远高于平均水平4.1个(共有6个范畴25个转义义项),更远远高于汉语“手”的平均水平2.1个(共有8个范畴17个转义义项),说明西方人较之东方人更擅长于自然科学与实际动手能力,以及更关注事物的功能、特性。由英语“hand”转义的动作含义的义项,在汉语“手”中都是空缺,如鼓掌、搀扶、收卷船帆、允婚等,这体现了文化对语义产生的强大作用。例如,由“hand”引申来的“允婚”,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所不允许的,男女成婚必须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授受不亲”,更不要说“牵手”的行为了。由“hand”引申而来的“收卷船帆”,更是体现了西方世界紧邻大海,与海有着紧密的关系,而中国文化一直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与海洋几乎没什么关系,所以汉语中的“手”是怎么也不可能引申出“收卷船帆”的含义的。再如,由中文“手”转义的动作义项中,表示“击杀”义项占据三分之一,而“hand”转义的动词义项却没有表示“攻取、击杀”之义的,这或许与中国古代战争频仍有关,而西方古代社会则相对平和。此外,由“hand”的动作转义中有表示“搀扶、鼓掌、照顾”等意,而中文动作转义中只有“执持、击杀、取”,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人的人文素养和人文修养要比中国古人稍许高一些。

由词义引申的规律来看,语言能反映文化在这些词义义项中再次得到了证明,比如中医是中国特有的国粹,“手”的转义中有表示“中医寸口”的义项,这种转义在西方世界里是不会出现的,就像“hand”的转义义项有“收卷船帆”一样,这在中国文化里也是不可能产生的。

由英汉“hand”和“手”的转义义项还可以看出人类认知世界的相似性。人类都是通过认识自己而去认识世界的,世界都打上了人的烙印。比如英汉语里都有表示“动物的前肢、有某种地位的人、从事某种行业的人、手迹、技能”等,并且都能表示方位“边、面”,都能用作量词,表示“只、个”。这些无疑证明了词汇和语言的体验性,同时也证明了物质作用于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正确性。

“hand”和“手”的转义范畴具有相似性。“hand”的转义义项分布在6个范畴,有5个范畴缺失:人体构件、思想感情、时间、空间和虚义范畴;汉语“手”的17个转义项共分布在8个范畴内,有3个范畴空缺:思想感情范畴、时间范畴和表示性质的范畴。可见,英汉空缺的2个范畴完全一致,这体现了中英认知的一致性。

七、结语

隐喻和转喻、一词多义、范畴化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三者通过认知主体“人”而统一了起来。通过转义范畴这个维度对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进行对比考察不仅可以对一词多义有更深刻的认知,而且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的发展不是自治的、封闭的系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的,语言具有体验性,以期更为深刻地认识词汇教学、英汉翻译、词典编纂以及了解英汉民族的认知思维和认知特点。

参考文献:

[1]何雅文,许亮华.语言经济性原则下的言语交际认知思维模式探微[J].长春大学学报,2010(11):54-56.

[2]Zipf,George Kingsley. 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Ecology[M]. New York:Hafner Publishing Company,1949:62.

[3]陈新仁.试探“经济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行[J].外语学刊,1994(1):8-12.

[4]Ullmann,S. Semantics: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Meaning[M]. Oxford:Blackwell,Publishers Ltd.,1962:159.

[5]Lakoff,G.&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27.

[6]Ungerer,F.& Schmid,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2nd Edition)[M]. 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6:114.

[7]Taylor,J.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121.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0.

[9]金科芳.汉语“心”和英语“heart”语义领域转移比较[J].文教论坛,2007(10):45-46.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30.

[11]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5):10-11.

[12]詹卫东.确立语义范畴的原则及语义范畴的相对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1(2):3-13.

[13]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5-39.

[14]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Andrew Ortony(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03.

[责任编辑亦筱]

猜你喜欢

一词多义英汉对比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从《论读书》原著和王佐良的汉译本浅析英汉在词法、句法方面的不同
英汉“左/右”空间方位词认知对比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词义分析的原型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火”之隐喻英汉对比的语料库研究的目标、方法及途径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