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隆基股份领跑单晶时代
2016-01-21
李振国率领他所创办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大幅降低被视为高端产品的单晶硅生产成本,使其价格能够比肩多晶硅,从而打破行业多晶独大并进入单晶、多晶竞争时代,值得大书一笔。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如果说,施正荣和他所创办的无锡尚德作为产业创始人而值得记入史册的话,那么,李振国率领他所创办的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股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大幅降低被视为高端产品的单晶硅生产成本,使其价格能够比肩多晶硅,从而打破行业多晶独大并进入单晶、多晶竞争时代,也值得大书一笔。
占领单晶发展先机
被中国光伏业称为“630”的2016年6月30日,是中国光伏应用史上的重要时刻。中国首个光伏“领跑者”技术基地——大同采煤沉陷区1吉瓦项目全部并网。在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占比超过60%,相比2015年国内单晶不到20%的市场占比提高了3倍多。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叶光伏”)市场部负责人王英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占比大量增长,是目前中国光伏应用中的“市场选择”。
乐叶光伏是隆基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作为目前中国唯一只做单晶业务的光伏巨头,现拥有5吉瓦单晶组件产能(2016年年底产能将达5吉瓦)。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使用量的大幅度提升,让乐叶光伏成为较大的得益者之一。这个巨大的收益在隆基股份发布2016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明显可见。据7月下旬披露的公告显示,2016年前6个月,隆基股份净利润为8.61亿元,同比增加超过6倍。公告称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单晶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单晶高效产品销量的显著提升。王英歌还表示,在大同“领跑者”的市场中,多晶与单晶已经呈现出良性竞争的格局。
李振国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单晶的性价比优势已经完全显现出来了,下游很多电池片厂开始往单晶生产上进行大规模的转移,其中也包括一些一线厂商。李振国此番对光伏市场局势的总结,或许包含一丝对行业竞争的忧患,但更多的是,证明了他十年前选择并深耕单晶硅领域的决定做对了。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振国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宝申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文学
公开媒体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李振国的创业史。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的李振国,被分配到位于陕西省华县的华山半导体材料厂拉起了单晶,这是他首次与单晶结缘。李振国并不安于现状,干了两年之后就递交了辞呈。1995年,他回到西安理工大学帮着建单晶生产线。两年之后,他承办了这家校办工厂,当时工厂里仅有两台单晶炉。此时,李振国开始关注太阳能行业。
2000年2月,李振国创建西安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即隆基股份的前身。此后三年,公司发展规模极小,主要业务就是做半导体器件以及硅料处理。直至2004年,德国政府颁布了《上网电价法》,该法不仅推动了欧洲光伏产业的急速发展,中国市场在它的刺激下亦得到快速发展。但行业急速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光伏产业各个链条开始出现短缺。随着产能快速增加,新进入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更成熟、成本更低的多晶技术路线,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太阳能产业的技术格局。李振国称,在2004年之前,太阳能行业是单晶的天下,根本没有多晶。但由于单晶技术的成本远远高于多晶技术,这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事实上,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也处于摇摆之中。直到2006年李振国的同系校友钟宝申(现任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加入,才让隆基股份坚定走单晶路径。当时公司对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由于物理结构的原因,单晶可以将电池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N型单晶硅片才是未来度电成本能够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在此基础上,李振国和钟宝申为隆基股份制定了第一阶段的发展战略,即在行业里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环节,在点上形成突破,进而形成竞争力,成为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制造商。2013年,随着隆基股份单晶硅片全球出货量位列第一,也意味着该公司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最终实现。
十年之后,单晶硅实现了逆袭,眼看又有很多企业开始将多晶电池线改为单晶电池线,业内人士表现出担忧,“对多年前令中国光伏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心有余悸,产业寒冬或许很快在单晶市场上重现”。对此,负责隆基股份生产运营的公司执行总裁、乐叶光伏总裁李文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行业经历这样的发展过程是正常的,隆基的竞争优势在于走得早。在别人大力发展多晶的时候,隆基始终专注于单晶的技术升级,从这个角度而言,至少在两三年内,隆基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未来,隆基会继续不断进行科技研发、提升管理能力,保持领先优势。”
持续科研投入降低单晶生产成本
在确认“未来真正实现最低电价的路线只有单晶技术路线”这个判断之后,隆基股份接下来的做法就显得直接许多,即专注于降低单晶硅生产成本,使其能够满足量产需求,而实现这个目标唯一的途径就是科研创新。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李振国的另一位同系校友李文学。李文学同样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大学毕业之后在陕西一家军工企业从实习员工开始干起,用了7年时间做到分厂技术副厂长,后来又用了不到3年时间,从分厂技术副厂长升至公司总经理,升迁速度犹如坐上火箭。2010年,李文学加入隆基股份高管团队,负责隆基的生产运营。从这年开始,隆基开始大规模扩张,紧接着的便是筹划上市。
李文学看上去文质彬彬,说话时条理清晰,是一个典型的理工男形象。他告诉记者,隆基股份在科研开发上很有自己的一套。
隆基股份于2011年开始筹建专门的研发团队,前期主要着力于硅片端的研发,该硅片端包括单晶拉直和硅片切片两个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配有两个研究室,一个研究怎么使成本降至最低,一个研究怎么实现品质最好。这两个研究室就像产品的两极,一个只追求廉价,一个只重视质量,但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寻找最终的平衡点,在保证单晶产品品质的同时降低价格。
此外,隆基股份对生产设备也有特殊要求和自主研发。根据李文学的介绍,这几年隆基和同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隆基使用的生产设备不是市场上能够买到的专用设备,而是按照自身工艺要求定制,然后自己再做集成。李文学强调说:“隆基有一个观点,如果你能买到的设备,别人也能买到,这便不是你的竞争力。”
生产设备的集成系统也帮助隆基降低了对单晶工人的依赖。单晶工是个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的工种,一个工人通常需要半年到1年的培训时间,才能进行单独操作,而且一个工人只守得住一台单晶炉,升温、降温等都需要人工操作。而隆基自主研发的集成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样的一个单晶工人可以同时管理数十台单晶炉。“这是我们独有的、核心的能力,也是实现单晶硅成本下降的最直接因素。”李文学解释道。
在硅片端已经做了七八年,两三年前,隆基股份开始进入电池和组件等下游环节,李文学说,隆基也会把硅片端的研发思路和方法,移植到后端。而且,据李文学了解,国内有这种思路并能够系统性去做这方面科研开发的企业还不多,所以他们对在下游发展依然很有信心,他认为隆基同样也具有后发优势。
据了解,隆基股份每年的科研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其中2015年的研发投入高达2.99亿元。隆基股份已经建成国内一流的光伏企业技术中心,下设五个专业研究室,一个检测室,一个办公室和一个配套的研发实验工厂,搭建了硅片、电池、组件三大研究室为主体的研发组织架构,研发团队共有300余名技术骨干。截至2015年,研发成果中有133项获得国家专利。李文学介绍,隆基以自主研发为主,也会和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先进企业合作,如在去年10月,乐叶光伏就与拥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杜邦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联合营销、技术合作等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其中的技术合作即“在提高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效率和可靠性等相关领域”开展。
不忘初心 在单晶道路上走下去
对于李振国而言,进入单晶行业可能是一种机缘巧合,但在这个行业坚守下去,却需要一份信念。在他的搭档钟宝申看来,隆基不愿意在非主业上浪费精力,“这样虽然能够轻松挣钱,却很容易让团队变得浮躁。我们还是更倾向聚焦于主业,非主业不太去关心。”李文学则说,“我们做新能源,而且专注于单晶,是在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引领行业发展,我们的事业不仅仅能够养家糊口,更是利国利民。”
经历创业、主业选择、上市等十几年的发展,李振国曾经的梦想可能只是将隆基打造为“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制造商”。但到2013年,由于单晶的度电成本开始逐渐占据优势,而单晶硅片的价值被下游组件、电池厂商阻隔未能得到体现,隆基的发展战略发生重大变化,隆基也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快速发展阶段。
当时,李振国判断,单晶还会继续降低度电成本,而多晶的下降空间很低。为此,他曾频繁地去跟产业链下游的电池厂、组件厂进行交流,试图说服他们改用单晶硅片产品,但这样的游说遭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回绝。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公司在多晶硅领域有了投资,让他们去革自己的命,实在很难做到。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行业内依然把单晶产品看成是高端产品,很少有人相信这样的高端产品成本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
从2013年开始,隆基经过内部测算,单晶产品的度电成本优势开始赶上多晶。“到2014年,在完全相同条件下的两个项目,如果从全产业链的价值角度去考量,单晶的度电成本其实比多晶低了5%~10%,而发电效率则高了5%。”于是,隆基决定向下游布局,并且步伐一次比一次大。
2014年11月,在考察了多家企业之后,隆基股份收购了股东结构更加简单的乐叶光伏,并将其位于浙江衢州的生产能力扩充到2吉瓦。2015年7月,隆基股份投资27亿元在江苏泰州建立了2吉瓦产能的电池生产基地。今年3月,隆基股份采取“并购+新建”模式,在原有收购马来西亚古晋SunEdison切片资产的基础上投资建设年产300兆瓦单晶硅棒、1吉瓦单晶硅片、500兆瓦单晶电池和500兆瓦单晶组件项目,目前已经开始运行。隆基股份还计划投资15亿元在印度建设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
目前,隆基股份旗下有隆基和乐叶光伏两大品牌,业务覆盖单晶硅片、单晶电池组件、分布式光伏电站、地面光伏电站全产业链。无论是销售还是生产,隆基股份坚持全球化布局,今年在上海成立了近100人规模的专门团队,主要任务就是开拓海外市场。
说到单晶硅未来市场发展,李文学的言语中透着自信。据隆基的保守判断,光伏市场的整体规模在不断扩大,每年的扩大速度可达20%~30%。在像印度、南非等光照资源较好、电网不发达、电费还比较昂贵、光伏技术尚不成熟但又对光伏发展有规划的国家,如果规划得到实施,光伏市场空间将更加巨大,这其中也给单晶硅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李文学说,2014年国内单晶占比不足5%,今年将突破30%,未来几年单晶将成为主流,突破60%。“单晶替代多晶是必然趋势。”
李文学透露,到今年年底,隆基股份的单晶硅片产能将达7.5吉瓦,比第二名厂商产能高出50%,组件产能可达5吉瓦,约占国内单晶市场份额的40%,单晶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将提升至21%,这比国家“领跑者”计划对单晶组件转换效率的标准要求高出4个百分点。隆基股份规划到2019年,单晶硅棒、硅片产能达到20吉瓦,其下游组件产能达到10吉瓦。
自此,隆基股份的战略悄然发生变化,由过去的成为“全球领先的单晶硅片制造商”,转变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电力设备公司”。但无论战略如何改变,隆基初心始终不变——在做实业的道路上,以技术提升、产业发展为己任,踏实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