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编辑加工学术类稿件的技巧

2016-01-21杨桂凤

出版参考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术类书稿行文

杨桂凤

学术类稿件的加工技巧是日积月累的,对于新编辑而言,尚未广泛接触书稿,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稿件加工技巧。笔者结合多年实践,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经验,以供新编辑参考。

热词:新编辑 学术类稿件 加工技巧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版社大都设有学科编辑。对于新编辑的培养,以前是师徒制,现在是职业资格制,中级职称考试合格后,基本上就是中级编辑,可以承担加工书稿的任务,具有发稿权。但考试毕竟只是“纸上谈兵”,如果没有真正广泛地接触书稿,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加工书稿,因而在加工书稿时难免挂一漏万。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编辑社会学类书稿的经验,将加工学术类书稿的技巧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以期新编辑能以之为线,串起自己散落的“珍珠”,对各类学术类书稿都能做到驾轻就熟。

一、理层次

理层次,也就是看书稿架构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结合目录翻看书稿来完成。对于目录的作用,清代学者江藩在《师郑堂集》里有非常中肯的表述:“目录者,本以定其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易学而成功且速矣。”结合目录翻看书稿,是把握书稿内容的快捷通道。在这一阶段,主要看各标题之间的层级关系,上一级标题是否能够涵盖下一级标题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思路及其研究是否规范,对书稿有整体、宏观的把握。这一阶段,还可以发现章节内容是否与书稿所要论述的主题一致。如果发现有不一致的情况,则需建议作者做删除或修改章节内容的决定。

二、核内容

核内容是指对书稿中引用的内容及某些实然性知识进行核查,以免作者在这方面出现错误。

对引用学科发展过程中重要人物著作内容的核查。比如,《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一书责任编辑在审读时,发现作者们大多引用了费老关于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的内容,但每个人引用的内容不完全一样。笔者便去拜见费老生前的学术秘书潘乃谷老师。她非常支持笔者的核查工作,搬出厚厚一摞书让笔者核对。经过核查,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对这类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学者们一般都是耳熟能详的,因而就没有去查看原书,而只是靠记忆来写作,从而造成写作与事实之间出现偏差。

对引用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著作的核查。以前遇到这类内容,都要搬出厚厚的著作来核查,费时费力。自从人民出版社开发“人民金典引文比对系统”后,这一工作得到了极大的简化。只要将书稿的引文复制到上面,即可看到引文与原作的比对,使编辑极快地判断引文是否正确以及如果不正确应该如何修改。

对引用《论语》等古典文献内容的核查。这种古典文献的引文如果到网络上查找,会有各种版本,不易判断。编辑可以建议出版社购买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资治通鉴》等电子书作为公共资源,可在存有疑惑时进行核对。

对重要文件名及其内容,各种地名、机构名、奖项名等实然性内容的核查。一般百度上就会有相关信息,因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核查。事实证明,这方面出现错误的概率非常大,不可小觑。

三、六个一致

目录与书稿中各级标题的一致。编辑一般都对此比较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目录与序言(前言)或附录内容的一致。在序言(前言)里,有的作者会简介自己书稿各章的内容;如果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会在附录里介绍各章分别由谁来执笔。对于以上两种情况,编辑要注意将其内容与目录进行核对,做到一致。

对于上述两点,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在编辑过程中修改了内文章节的标题,则一定记得在目录、序言(前言)和附录里做相应的修改。

总分内容的一致。总分内容的一致一般分两种情况:①一般在章节引言(导言)中,作者会先概括说明这一章的要点,然后再在下面展开本章的内容;②在具体行文时先出现“以下分三点进行论述”这样的总括性句子,接着给出三点内容,下面的段落即围绕着三点展开论述。对于这样的总分结构,一定要先看下文的“分”的节的标题内容或段落的小级标题是否与上面总体的论述(“总”)内容一致。比如,笔者在审读《社会建设理论、实践与评价》书稿时,就发现了总分内容不一致的问题。“学术界制定的指标体系,根据所依据的理论框架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基于政府绩效考评理论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基于社会建设理论的指标体系。”紧接着看下面的行文,可以看到5个段落小标题级:“①基于政府绩效考评理论的指标体系;②基于社会建设理论的指标体系;③北京市社会建设指标体系;④广东省社会建设指标体系;⑤深圳市社会建设指标体系。”这是怎么回事?这时,责编有两种推理:要么是总体的论述(“总”)漏掉了三项内容,要么是作者把段落的级题标错了。细读行文发现,在“②基于社会建设理论的指标体系”这一小标题段落的内容结束后,有这样的论述“从政府角度看,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意识到加强社会建设对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制定了自己的社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如北京市、广东省和深圳市”。由此看来,应该将“②基于社会建设理论的指标体系”下面三个小标题级改为“a.北京市社会建设指标体系;b.广东省社会建设指标体系;c.深圳市社会建设指标体系”。也就是说,作者先介绍学术界制定的指标体系,接着介绍政府制定的指标体系,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而不能将所有的小标题级按顺序排下来。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总分一致”原则的另一个功能:可以用来推断小标题级的层次结构是否合理,从中发现书稿是否存在层次不清的问题,帮助理清书稿的层次。

行文与图表内容的一致。图表是行文内容简洁、直观的表达,因而行文与图表的内容要做到一致。这里的一致,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数据的一致,二是关键内容的一致。例如,行文明明说1999-2013年数据见表1,但看表1时却发现,表中的数据是从2001年开始的;又如,作者在行文中说2013年城市绿化覆盖率比2012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但运用表中数据进行核算,却发现并不是这样。遇到这种不一致问题,就要联系作者,请其核查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表示法的统一。一本书只采用一种参考文献表示法,要么采用下脚注,要么采用作者年份制+书后参考文献的格式。作者年份制在行文中的标注格式与参考文献的一致。相比下脚注,作者年份制具有节省版面的特点,因而受到出版社的青睐。但笔者发现,几乎没有几部书稿在这方面能够做到十全十美。综合所出现的问题,一般有三种情况:①作者年份制标注格式的人名写法与参考文献中的不一致;②作者年份制标注格式的出版年与参考文献中的不一致;③参考文献中根本就没有作者年份制标注的文献。这时需要联系作者,请其核查或进行补充。

关键词前后一致。关键词前后一致就不如前文的一致那么直观,需要编辑在审读书稿的过程中,抓住论述的中心,深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对重复出现的相似的专业词进行判断,看是否要保持前后一致。这是一种“人在情境中”审读稿件的方法。关键词不统一一般有两种情况:①添漏词。比如,情绪图片、情绪性图片,结合上下文可知,这两个词,表述的是同一个事物,因而需要加以统一。②转换用词。比如,社工类学术著作中,前半部分行文用“赋权”,后半部分行文用“增能”。熟悉学科发展脉络的编辑就会知道,这个词源自英文的empower,刚开始一般都译为“赋权”,后来有的学者用了“增能”的译法。为什么会出现关键词来回摆动的现象?一般来说,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查阅文献,在此过程中,受别人文献的影响,不能完全吸收消化,形成自己的脉络。此外,这也跟作者在开始写作时没有界定自己使用的关键概念有关。

四、核算数据

1.表格中数据有运算关系的要算。数据运算常见的类型是求和及计算百分比。一般来说,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来做研究的学者,其书稿中的数据都是直接从统计软件输出的。但为什么还会出现所求和或百分比不正确的问题呢?原因出在作者进行四舍五入的处理环节上。这时就要提醒作者重新核算图表中的数据。对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作品,编辑就要对其中的数据更加敏感,因为这些数据很有可能就是手工计算的,出现错误的概率肯定会增加。

2.行文中数据有运算关系的要算。行文中数据运算出现错误的概率比较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错误。

以上四个方面是四条线,新编辑要学会用这四条线来串起自己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点,比如数字的用法、标点符号的用法等。除此之外,在加工书稿时,自始至终都要在脑子里绷紧一根弦,那就是书稿是否存在政治性或政治导向性问题,以及我国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这就需要编辑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件进行衡量,不断积累,养成职业敏感。

猜你喜欢

学术类书稿行文
思维有支架 行文有范式
如何避免行文平淡无奇
《上海质量》学术类文章投稿须知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入选2018学术类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
《湘江青年法学》行文体例与注释规范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学术类期刊的发展路径——《技术与创新管理》与其他学术期刊的对比研究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