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的创新探索

2016-01-20王文娟

今传媒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媒体

王文娟

摘  要: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把视角聚焦到平民身上,提倡人文情怀,用平民化的语言,讲述民生方面的内容。随着互联网和其它新兴媒体的兴起,报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报纸需要不断完善其内容和形式,民生新闻就是一个突破口,报纸上的民生新闻该怎样顺着潮流发展,扬长避短,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之路,本文呼吁各报纸吹响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创新的集结号,并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平民视角;专家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32-03

在中国,民生新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这一新闻报道形式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掀起的民生新闻的热潮足可说明这点。而且,民生新闻目前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努力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民生新闻必将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经历一个大发展的过程。

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严峻的今天,民生新闻报纸必须尽快将自己融入到竞争的大环境,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报纸之路。本文将对报纸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其所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报纸民生新闻的内涵

民生新闻是由平民视角、人文情怀、民生内容、民众话语、读者本位等要素构成,被视为一种新的新闻价值取向,是站在平民的立场和视角上进行包装、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操作方式,以人为本是其核心。

报纸民生新闻,也就是报纸中的民生新闻,围绕民生这一主题,总结起来,民生新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看它是属于社会新闻,但是其内容主要报道的是关于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的问题,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1]。

第二,民生新闻是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新闻信息,其在形式上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注重提高新闻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在内容方面锁定老百姓的生存空间、生存状况,关注普通群众的喜怒哀乐,旨在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简言之,民生新闻就是民生内容、平民视角、民本取向[2]。

第三,民生新闻是以人文叙事的手法站在平民的视角关注和表现普通群众的生活、生计、生命、生存等一系列内容的一种表现形式。概括为三点:人文叙事、民生内容、平民视角[3]。

笔者认为,严格说来,“民生新闻”不算是一种关于新闻样式、体裁的说法。传统的新闻学对于新闻样式体裁的划分一般都遵循单一的标准,但是民生新闻却是一个由好多种标准一起作用划分出的结果。所以笔者更认同第二种观点。实质上民生新闻自从出现的那天起,追求的人文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从这个角度来看,民生新闻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都体现在民生新闻的采写与传递的过程中。

二、新媒体时代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与不足

(一)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困境

多年来,各大报纸盲目争相上马民生栏目,导致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遭遇了内容、资源、竞争等诸多“瓶颈”,民生新闻陷入了无序竞争的怪圈。当新媒体工具悄然崛起后,“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减弱,民生新闻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容困境、题材困境、话语困境、收视困境、发展困境”[4],市场份额不断下滑。

进入新媒体时代,我们深刻体会到,报纸民生新闻要想获得活力和生命力,需要创作团队的默默坚守和自主创新,融入时代潮流顺势而为,做老百姓贴身又贴心的新闻,不断增益品牌含金量。面对全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良莠不齐的态势,报纸媒体更应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使命,体现自身作为主流媒体的社会担当,自觉履行媒体责任,服务国计民生,让报纸媒体掌握话语权,赢取媒介公信力,提升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自已应有的新闻舆情引导作用。

(二)当下报纸民生新闻的不足之处

由于对民生新闻界定的无序状态,产生了各种各样不同的阐释和解读。其中有一些释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的说法和内容不可置疑的带有一定的偏见和误差,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和差异,话语的不同理解和阐释以及语言的障碍,使对民生新闻的释读与民生新闻的本质产生了距离,于是便产生了现在状态下的说法不一的界定和释读,导致民生新闻产生一些不足。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民生新闻报纸必须尽快将自己融入到竞争的大环境,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会扬长避短,从而健康的发展下去。下面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分别阐述报纸民生新闻的不足之处。

1.内容方面

(1)忽略民生新闻的内涵。“眼下,有的新闻媒体为争夺收视率拼命以融入百姓的方式直逼受众,这种方式到最后不可避免地会走向低俗化、庸俗化,甚至到最终会直接影响新闻媒介的公信力。民生新闻是反映民众喜怒哀乐、关注民众衣食住行的新闻,它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方面也包括精神生活方面的信息。在民生新闻中,两方面相比较,物质生活方面的信息,得到了更具体、更充分的反映,其中有交通治安、食品安全、房屋拆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为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可信的行动坐标和参照标准。例如关于百姓十分关注的食品安全的问题,国内各种类型的新闻媒体都先后报道了很多问题,从中可以看出鲜明的服务性和实用性。同时,精神生活方面的报道并不乐观。有些新闻盲目追求高消费,虽然为一部分人所欢迎,但它只会使新闻的取舍背离理性的道路,传媒新闻的基本立场也将会被消解。这对建设和谐社会危害很大,成为提高社会整体素质的绊脚石,因此,凡是有责任感的新闻媒体都嗤之以鼻,如今也是与“民生”精神追求所相悖,绝对不能再让其有市场。

(2)片面追求眼球效应。民生新闻的“民”自然是指老百姓、普通民众,“生”却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是生活、生存、生计等,但是对“民”的认识并不充分、不完整,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片面追求眼球效应,使民生新闻的格调降低。受众是媒体的生命线,对于报纸来说,读者的地位不容轻视,但是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扩大读者的数量,使民生新闻偏离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有的媒体为追求逼真的细节、煽情的效果,在一些报道中刊出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的烧伤者、死亡者的大幅画面,其效果无异于一场视觉暴力。类似的实例并不少见,完全不顾当事人的感受,更是忽略了报纸应有的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精神进步的功能。不得不提出,在有些新闻报道中的弱势群体,片面强调的是他们的负面形象,对新一代人正确认识弱势群体的形象产生误导。

(3)缺失必要的预警信息。在民生新闻中,有好些都会提前向受众发布各种各样的预警信息,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生存状态、生计来源、生活质量等。比如,留守儿童的生活困境、食品安全带来的人身安全威胁等报道很常见,有些报道在标题中带有警醒字眼,社会预警作用得到了发挥,取得了很好的预警效果。预警信息并不少,关键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有点多了。这些预警信息非常注重时效性,并且有一定的周期性,多以时下社会上突发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为契机,报道也有一定的模式,往往是先报道事件,揭露出问题所在,继而报道相关部门的大力检查和进一步的整顿,最后一步往往是“报喜”,告诉受众问题已经解决了,危机解除了,受众完全可以放心了。

(4)局限于“小民生”。联系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街头闹剧、奇闻趣谈、邻里纠纷等内容充斥,“小民生”仍然是民生新闻的主力军,大多数题材局限于街道、家庭以及社区。就浅层次来说,这类报道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有利于受众获知新闻事实;但从深层次来说,这类新闻报道则过于琐碎化、平面化,没有对民生的升华报道,偏离了时代提倡的主旋律。大小事件不分主次地简单罗列、不加筛选、“萝卜白菜一起上”般堆砌事实,这样也会降低新闻的真实度。新闻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要求,并不意味着媒体什么事情都要告知受众,信息过分冗杂,反而会扰乱受众获知信息的效果。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重要性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报道内容不是从本地需求出发,没有致力于做好本地的内容,没有找准时政、经济等社会发展的主流问题与百姓生活的切入点,把时政和经济新闻与民生新闻脱节,以如此境况根本就无力形成一定的主流新闻意识。

2.形式方面

(1)陷入“专家模式”。在一些原来的传统报道中,“据专家分析”、“据专家预测”这类字眼并不少见,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专家模式”,很明显,在这类新闻报道中,老百姓的话语权少之又少,或者说基本没有。对于当前许多媒体上开设的所谓“公共空间”里各种各样的专家权威你方先唱罢我方再登场的景象,学者余世存提醒公众注意,有些专家话语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在重视专家话语的同时,受众也完全没有必要否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事件,感触也因人而异。电视民生新闻在这一方面做的比较好,而报纸民生新闻则更多地还停留在专家视角的老套路上。从中可以看出报纸传播信息的一些弱点。

(2)忽视民生新闻策划。目前,报纸上的民生新闻报道主要是针对具体事件进行具体的报道,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如果我们再不重视新闻的策划,民生新闻的内容会一直局限在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上。想要让报纸的新闻跟上老百姓的生活节奏,我们在取材上必须要下硬工夫。新闻的美和其它各种美都一样,有形式美,也有本质美[5]。形式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美,造成对本质美的忽略,则舍本逐末,不但不能正确地反映事件真相,而且无法揭示事物内在的规律性,最本质的东西被丢掉了,如何让受众获得真谛?反之亦然,一味追求本质美,却忘记对其形式进行改善,内容枯燥无味又干瘪的报道是根本无法吸引人的,就更不用期望受众可以从中把握规律了。在进行新闻报道策划时,追求形式美和本质美的统一,这是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在新媒体时代下改善报纸民生新闻的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报纸民生新闻在传播中也要积极地使用新媒体与民众进行互动。目前一些民生新闻已经引入了微博与QQ,但是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民生新闻要抓住先机,率先将微信与报纸良好地衔接。只有不断地研究新好东西,并积极地运用新媒体,才能不断地扩大受众,提升报纸民生新闻的影响力[6]。针对报纸民生新闻的不足,本文提出如下几点相应的改善措施。

(一)民生内容的完善

1.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拓展

民生新闻报道不仅要把信息告之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它还要对文化、道德理念进行传承,满足受众的休闲消费和审美享受,所以,既要重视它的舆论工具的作用,也要关注其承载的休闲文化的功用。一篇新闻报道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给受众解释情况,解除迷惑,惩恶扬善,还有就是帮受众找些事情做,以打发无聊的时光,也就是常说的“解闷”。就像教师是祖国的园丁一样,新闻工作者可以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其更多地应该关注人们的内心,关注精神世界,并且要多做社会调查,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去。我们除了要选择具有高尚情趣的题材,在为受众提供娱乐、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受众的认识,对整体社会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2.努力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预测性

新闻把监测社会环境、传播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对受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基本职能。民生新闻传达民声,给公众提供了一个交流意见的平台。通过这一交流平台,公众可以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一些政策等的看法表达出来,互相交流,报纸民生新闻在此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平台搜集到公众的意见,并把意见上传,或者把意见进行反馈,实现上情下达或下情上达,可以有效地缓和局势、化解矛盾,从而消除误解和偏见,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作用非常大。

不同寻常也是新闻定义的一部分,也就是新闻具有变异性、反常性,正常环境下发生的正常事件,正常环境中的正常人,严格说来不算是新闻。“民生新闻直面大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保健等,非常具体。要搞好这方面的报道,一是要为大家提供切实有用的信息,一是要对那些侵害大家权益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报纸上刊载过多的事后报平安的报道,难免让人产生不良印象。新闻应该以独特的发现为立足点,而且最好能体现前瞻性、引领性。

3.注重“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自我超越

民生新闻的题材,有小民生和大民生之分。小民生,即狭义的民生新闻,内容多侧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真实,致力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其中深度挖掘有趣味性、戏剧性等可以吸引受众的信息;而大民生则不同,是广义的民生,它的立意更加高深,涉及“国计”和“民生”,是以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应该立足于小民生,更加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大民生则是民生新闻的发展出路和突破口,把新闻监测环境、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媒体在报道两会时,就应该从老百姓的角度,报道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写大事,但要选取“民生视角”。实现“大民生”的超越,但绝非是要摆脱“小民生”,而是要强调不能只局限于生活消费类层面,以至于弱化新闻的导向、引领的功能。

(二)加强多媒融合,重视策划,注重平民视角的运用

1.多种媒体融合,增值经营平台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了网络移动媒体及通信技术为支撑,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宽广,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与受众进行高效的互动反馈,论坛、贴吧、博客以及现在流行的微博都成为普通民众发表看法意见、参与民生事务讨论的主要平台,现在人们也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信息看新闻。民生新闻的难点就在于促使民众积极参与,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多媒融合时代注重受众参与的今天,报纸要引入媒体互动元素,与网络媒体形成跨媒体合作,以“互动”带动民众深度参与,打造多媒体互动全新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影响下,大多数报纸走进了建网站挂内容的误区,应紧跟新媒体步伐将微博、社区等新媒体宠儿用于栏目运行过程。跟进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运营平台,并探索经营平台的增值业务模式[7]。

2.强化民生新闻的策划

有一个好的策划,在采访时就会有重点而不是盲目地提问问题,采访获得的信息价值也就越高,对整个报道的成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读者反映的某一件事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报道后会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可以精心策划进行系列报道,通过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彻底清除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历年的两会都是报纸宣传的重点,因为其召开时间比较固定,有规律可循,所以报社在每年两会召开之前就会专门开会商议,对两会期间的报道做详细而周密的部署策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每年的新闻报道都有新意,不至于落入既定的模式里。

3.注重专家视角和平民视角的相融转换

民生新闻的报道形式,因媒体不同而有所区别,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报道,要因传播效果而定,因受众需求而定。

选用平民视角是民生新闻报道的特点之一。视角不同,聚焦点也就不同;专家和平民在固定思维里是对立的,一个是权威,一个是业余,很明显,如果专家出现的频率高,势必会意味着平民丧失话语权。叙事时有平民,因为他们是叙事的必须的对象,但是平民却很少能成为叙事的主体。这样下去的结果,只能是平民变得越来越被动,被动地被谈论、被报道,一步步地沦为被动屈从的对象。“对事关民生问题报道,应该选准角度。打破专家霸占话语权的格局,要在报纸民生新闻提供的这一交流平台上,找寻到群众的身影,捕捉到群众的呼声。

四、结 语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民生新闻栏目会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深入并不可逆转、公民社会高速成长、新闻媒体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真正为群众服务,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发展民生,正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国民生新闻所受到的限制虽然已经大为减少,发展空间正在不断扩展,但依然会面临非常多的压力。关注民生新闻的发展将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坚持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孙学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周洁,王成果.民生新闻应向大民生发展[J].采写编,2015(6).

[3] 杨芳.试析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的症结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2(2).

[4] 张晓明.全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坚守与创新[J].视听界,2014(7)

[5] 赵振宇.新闻报道策划[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6] 李安娜.论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J].艺术科技,2013(6).

[7] 王传珍.试论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转型[J].新闻世界,2012(6).

[责任编辑:思涵]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新媒体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