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解决中国弱势群体问题的意义
2016-01-20刘珊
刘珊
摘 要:目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正确理解社会转型过程中凸现出来的弱势群体与改革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改革中出现的弱势群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转型和体制转换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代价;关注弱势群体就是对改革中利益受损者的补偿和对改革代价的扬弃。
关键词:弱势群体;社会转型期;社会公正;改革发展
一般认为,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社会机会而被排除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之外,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本文分两部分对城市弱势群体和乡村弱势群体的成因及特征做详细的介绍。最后谈到关于转型期解决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政府政策及其深刻意义。
1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因
1.1城市弱势群体的成因
1.1.1社会体制转轨不到位
改革开放前,出于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错误理解,我国实行广就业、低工资的“充分就业”制度,从而在企事业内部沉淀了大批隐性失业人员。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就业观发生了根本转变,“充分就业论”为“有限就业论”和“失业必要论”所取代,在此基础上的就业制度亦进行了巨大变革,从而使处于隐性状态的冗员显性化。
1.1.2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也是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的避风港。但由于保障资金不充足、保障措施不到位、保障政策有空白(如国家尚未出台保障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从未就业者的基本生活及实现就业的政策)、保障体制有断代等原因,使得社会保障实施范围过窄,保障水平过低。
1.1.3收入分配机制不规范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彻底改变了传统分配制度所造成的抑强扶弱、弱者亦分一杯羹的状况。
1.2乡村弱势群体的成因
1.2.1历史发展的惯性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现代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的农民绝大多数生活在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文化教育设施相对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较差的地区,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这种生存现状。教育落后、文化欠缺、信息闭塞,使本来含金量很高的一些决策到了基层就大打折扣。
1.2.2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化的推进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资源和收入的分配上,农业、农村和农民却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农村的土地、资金和人才严重外流。
1.2.3教育落后的阻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国力,通过政府高度介入工业化的模式来加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我国采取了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模式,经济的差距导致了教育的差距。
2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
2.1城市弱势群体的特征
2.1.1出现的必然性和渐强的流动性
多年来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导致了我国社会体制、经济结构的巨变,也使人们经济生活、社会生活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强。一个人经济收人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努力程度。
2.1.2分布的集中性和规模的变动性
弱势群体的分布较为集中:从地域上看,多集中于中西部、三线和老工业基地;从行业看,多集中于煤炭、机械、森工、农垦等传统产业;从部门看,多集中于经济不景气的国有、集体企业。
2.1.3构成的同质性和贫弱的严重性
就目前来看,弱势群体成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生产技能较为单一,“三低”即低收人、低消费、低生活水平为其真实写照。据统计,弱势群体每月人均收入只有200元左右,虽不至于食不裹腹,衣不蔽体,无家可归,但也仅够维持基本生活需求而已。
2.2乡村弱势群体的特征
2.2.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民增收放缓以后,9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速增长态势,与城市居民收入的高增长形成越来越大的反差。
2.2.2自然市场风险并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的比重日益加大,农业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们经营的风险,使他们很难对诸多的市场供求信息做出较准确判断。
2.2.3福利保障无着
一个城镇职工工作几十年,到了退体年龄享受退休金等社会福利保障,但农民辛辛苦苦种田一辈子,却没有任何福利保障,所以对广大农民来说,农民从小就得开始劳动,直到年迈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为止,这种终身劳动制度是中国农民特有的现象。
3解决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国家政策
3.1拉动就业需求增长,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实质是失业问题,其解决有赖于失业问题解决。为拓展就业空间,首先要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因为就业增加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3.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扶持救助力度
如前所述,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经济促进功能和社会安全功能。
4社会转型期解决中国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阶层利益协调的社会。在利益分化日益明显的社会转型时期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对于构建利益协调的和谐社会具有多重意义。
4.1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中国自1949年以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前,在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下,没有出现明显的弱势群体。但是,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始终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之中。这种现象,引发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思考。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之一,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
4.2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必然要增加整个社会的经济总投入。加税过多,也将会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发展动力的下降。但是,把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仅仅看成是一个负担,这显然又是非常片面的。如果我们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一个科学的分析,就将会发现,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是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的。
4.3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有助于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
有不少人认为,由于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弱势群体是一个能力较弱、社会影响力较小的群体,因此,即使社会忽视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也不会引起多大的不良社会后果。事实上,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有一部分人始终处于贫困状态,在物质和人文方面被排斥于社会之外,那么,这一部分人就会对社会和政权产生不满行为,成为社会的消极因素,甚至铤而走险,成为潜在的社会隐患。对于最贫困的人而言,按照支付意愿法估算的人的生命价值相对最低,当他们被逼到了生活的绝境时,其铤而走险的成本是最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