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6-01-20易超群
易超群
摘 要: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时,应首先具备的条件是德,以德为先,遵循应有的职业道德;另外还有端正的态度,良好的心态从事这项工作;最后,还要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道。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德;运用
一、高校辅导员做好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
做好心理咨询的前提,将理论知识内化与心,首先以德为先。何为德?辅导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其中最核心意义为“师德”,其内在涵义为仁。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对于学生所犯的问题,说错话,做错事等一些小的过错,都应具有仁义之心,即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这也是为做好心理咨询打下良好基础——即建立合作咨询关系,此为其一。其二,在处理具体事务时,应保持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公平公正,这方面主要指辅导员本人在处理问题时要认真听取每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要涉入先入为主或是徇私等的个人主观因素,以免影响最后的判断结果。
二、心理咨询技能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以下是本人09级亲身经历为例:学生,朱某,女,在其大一下学期时,该生同宿舍同学陈某向我反映,朱某在宿舍里表现异常:经常在宿舍里拿着手机假装打电话,而事实上手机根本没有接通。而且她通话长达一两个小时,前言不搭后语。有时候,在宿舍里无缘无故拍桌子,跟我们说学校里有人在她背后说她坏话,诸如此类的话。
根据陈某的描述,我立即产生了警觉感,随即找到朱某了解情况。等朱某课后,我们在校园中闲聊。谈话中,朱某说:“学校里有很多人在背后说她坏话,妒忌她长得漂亮,议论她穿衣服,说她和男生关系好,乱搞男女关系等。”
我问:“是哪些人在说你呢?”
朱某说:“就是那些人啊,好多啊,每天都好吵。”
我问:“是班上同学,还是同宿舍的?”
朱某说:“都不是,就是我在路上看见有人看着我,我就知道是在说我的坏话。”
鉴于学生朱某的情况,我始终认为还应该多找些相关人员了解情况,收集更多的信息。于是,我还找来同班同学和朱某的好朋友,都单独进行了解,朱某的班长说:“有一次上课是自习时,朱某突然跑到讲台上说:“不要到处说我因为钱和别人订婚。”尔后我找朱某询问此事,问她别的同学是怎么知道你和别人订婚的事,又问她同学们是怎么知道订婚的对象家庭经济情况好,朱某只是说:我也不知道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的,但是他们就是知道,并细问“订婚”的对象是谁,朱某很含糊地说是以前的同学,在别的学校,而这个同学叫什么名字,却说不出来。
这些学生的反映中,有一些共同点如:朱某平时说话唠叨、语无伦次、自言自语,有人在说她和坏话等。
在与其母亲沟通后得知:朱某上高三时,一度没有来例假,她以为是怀孕了,所以非常恐慌。朱某去医院检查,结果是月经不调。现在,朱某说学校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她,说她男女关系乱的话。其母说如果学校解决不了,就找电视台的来澄清此事,并且可以把以前高中时在医院的检查报告拿来做证明。
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我使用了咨询技能中开放式提问,让学生具体说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并将学生所说“很多人在背后说她坏话”将“很多人”具体化,到底是哪些人,以此判断该生听到的声音是否为客观真实存在的。
从与朱某和其母亲的沟通得到的信息,我做出以下总结:一,朱某疑似患有这些症状从其读高三开始,到目前为止大约2年,病程比较长;二,症状来看,朱某说不出具体是谁在说话,学校很多人在议论她。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存在敏感多疑、被害妄想及冲动行为等。
根据郭先锋提出区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之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
从朱某的情况分析,她“听到”的议论并非真实存在,比如朱某说:“就是我在路上看见有人看着我,我就知道是在说我的坏话。”这比较符合关系妄想的症状。另外,从“订婚”这个事上看,可能还患有内心被揭露感,也称为被洞悉感,或是钟情妄想。
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在学生工作中,能将特殊事件更有效率的完成。例如,在进行非正式的心理咨询时,从学生进入办公室,用规范动作指引学生入座,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接着使用一定的提问技术等,让学生尽量的说,重点在于倾听,包括积极的听,认真的听,关注的听,当然在听的过程中,还是要有一些言语性的和非言语性的参与。正确的倾听就要求我们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学生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其言语,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的反应。
三、多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多阅读
心理咨询理论和技能还有很多,仅仅想要把当前这些所学的东西,灵活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还远远不够。在平时工作之余,还参加了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培训,这种咨询技术起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大的特色:咨询师通过使用的“建设性预设问句”所选择的方向、所使用的语言带来的正向暗示与教育作用,从而影响个案知觉的改变,导引出正向解决的思考与行动。这样的对话流程,是一个着重“改变”的对话,而不是“谈论问题的对话”,也不像是其它咨询派别一般,将咨询过程分为收集数据、设计提供解决方案的阶段。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不把咨询师列于较高的位置上,而视咨询师为个案建构解决方案过程的一个共同参与者。所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是一个一连串的对话历程,于咨询师和个案共同建构的对话过程中,强调正向的、建设性、小改变的取向,而解决方案自会被有所引发形成。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外,从事学生工作人员还注重其它文化的学习。在工作沼,所要面对的是各类求助对象和复杂事件。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所涉及的事件也包罗万象。所以,还需要从更多的人生经历中,多思考多感悟,并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增长见识,才能随机应变。
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是其它文化知识的学习,我认为都应将这些知识“内化于心”。内化于心,首先对理论知识有基本理解,其次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深层次的领悟,最后,让这些理论知识转换成自己理解的符号,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