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2016-01-20于鸿逸
于鸿逸
【摘要】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下肢会出现刺痛、灼痛、麻木、蚁行等感觉,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临床多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同时,由西药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西医治疗方法存在的上述应用局限性使得中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优势日益凸显,也使得中医治疗方法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信赖。
【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1-37-03
实践研究发现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大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方法丰富多样,安全有效。但目前,我国传统医学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认识,仍需中医学者对该疾病进行更加系统性的研究。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医学古籍和文献以及中医治疗案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总结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发病机制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的范畴,消渴症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阴虚、劳欲过度所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是消渴症久病入络引起的内热伤阴耗气、血瘀、痰热、经络痹组,导致患者气血难以濡养四肢。上述内容为医学古籍中对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概括,现代中医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如下。
郭保根等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为消渴症久治不愈导致的阴虚燥热、血瘀,筋脉因血瘀缺失濡养,气血难以通达四肢。赵维纳等经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消渴症久病不愈侵及肝肾密切相关,消渴症侵及肝肾后,导致肝肾之气亏损,经络阻塞、气血难以通达四肢,继而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症状。王鸿庆等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本病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本虚是指阴虚向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发展的过程,标实是指由阴阳两虚所导致的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变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阴阳两虚、气血阻滞难以推动血行,导致机体内生湿邪,外感风寒,故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发病机制为阴阳两虚、气滞血瘀、气血难行。
以上研究学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虽有不同之处,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均涉及到了阴、阳、气、血。综合分析上述研究学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得出,阴阳两虚、气血阻滞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发病的关键,与医学古籍中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概括基本一致。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内治法
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包括分期施治、分型施治和专方用药治疗。
2.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分期施治
分期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将患者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发病早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局部疼痛,对肢体活动能力影响较小。该发病阶段患者的中医病理表现为气阴两虚合并轻度气滞血瘀,治疗应以补气活血、养阴通络为主。发病中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周围神经病变范围明显扩大,肢体出现明显的感觉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弱,神经元受损,中医病理表现为肝肾气虚、血脉瘀滞,中医治疗应以补肝肾之气、活血通经为主。发病晚期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程度严重,肢体麻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弱,疼痛明显,可见肌肉萎缩,肢体活动能力丧失,中医症型为脾肾阳虚、血瘀阻络、筋脉气血不通,治疗应以温肾补脾、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
2.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分型施治
现代中医共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为四种证型,分别为气血两虚型、肝肾两虚型、脾胃虚弱型和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型患者的治疗原则为补气养血,宜用中医方剂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可随症加减。肝肾两虚型患者的治疗原则为温肾补肝,宜用中医方剂为芍药甘草汤,随症加减。脾胃虚弱型患者,多伴有痰浊、经脉闭塞等症状,应将补气健脾、化痰通经作为治疗原则,宜用补中益气丸合茯苓丸加减。气滞血瘀型患者多伴有经脉瘀阻、气血不通,应将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作为治疗原则,宜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可与金匮肾气丸加减合用。
2.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专方治疗
中医专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目的是缓解、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肢体活动能力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现阶段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常用专方主要为以下几种。
2.3.1活血通络、补气温阳专方 目前临床常用的活血通络、补气温阳的常用专方药物组成为当归、麻黄、熟地、生地、桃仁、红花各5g,黄芪30g,山茱萸肉、鹿角胶、赤芍、仙灵脾各10g,该方由凌方明、陈景亮等学者共同拟定,经临床研究已证实疗效。此外,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益气升阳通络汤也为具有活血通络、补气温阳功效的专方,方中药物成分包括细辛、水蛭各3g、桂枝、桃仁、红花各10g,川芎、当归、党参各15g,黄芪、鸡血藤各30g。
2.3.2温肾化瘀、补气通经专方 温阳通络汤和消渴通络汤均为具有温肾化瘀、补气通经功效的专方,温阳通络汤方中药物组成包括炙甘草5g,川芎、当归、麻黄、桂枝、补骨脂、广地龙、熟地黄、仙茅各10g,仙灵脾、赤芍、鸡血藤各15g,黄芪30g。消渴通络汤方中药物成分包括,全蝎6g,伸筋草、鸡血藤、川牛膝、玄胡索、桑寄生各15g,淫羊藿、白芍、独活、杜仲各10g。
2.3.3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专方郭宝荣等拟定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专方药物组成为水蛭3g、蜈蚣3条,川芎、生地、太子参各15g,黄芪、荔枝核、鸡血藤各30g,五味子、山茱萸各12g。endprint
杨红等拟定的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专方药物组成为桑白皮、鬼箭羽各30g,全蝎3g,黄芪、桑叶各15g,紫草、玉竹、僵蚕、花粉、知母各10g,黄连4g,白附子5g。
2.3.4健脾化痰、通经活血专方
罗继红等拟定的逐瘀化痰汤为健脾化痰、通经活血专方,药物组成包括生甘草6g、白芥子、陈皮、桂枝、制半夏、胆南星、地龙、水蛭各10g,白芍20g,鸡血藤30g。
马玉东等拟定的健脾化痰、通经活血专方药物组成为丹参、黄精、黄芪各30g,陈皮、半夏、蝉蜕、山药、生地黄各20g,牛膝、地龙各15g,郁金10g。
3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最能体现中医治疗特色,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医外治法包括以下几种。
3.1针灸
针灸是对祖国传统医学中针法和灸法的统称,针法是将毫针经穴位刺进患者体内后,使用提插、捻转等针刺手法治疗患者疾病。灸法主要为艾灸,是将艾绒在患者病变部位穴位或相关部位处点燃,熏灼穴位处皮肤,利用热刺激治疗患者疾病。目前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针灸法既包括传统的针刺法、灸法,也包括现代医学的电针治疗和穴位注射治疗。
3.2按摩推拿
按摩推拿又被称为“按跷”和“跷引”,属于非药物物理疗法。治疗过程中按摩推拿者用手在患者病变部位的穴位、经络上进行推、拿、提、捏、揉等手法动作,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血气、调和阴阳的功效。按摩推拿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涉及穴位主要为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承山、委中、太冲和涌泉。
3.3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医外治的范畴。该种治疗方法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是将具有疗效的药物加热,使药物因加热产生的性味作用于患者皮肤、肉理,发挥药效。
3.4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属于中成药的范畴,是指在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经现代工艺加工制作成无菌溶液、混悬液等中药注射制剂,供临床治疗使用。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常用的中药注射液包括水蛭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当归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葛根注射液、鸡血藤注射液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威胁糖尿病患者生命健康,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状况的关键。早期临床采用西医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西药毒副作用较多,对患者机体其他脏器及组织产生的影响较大。与西医治疗方法比较中医内治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使用的中药方剂,药性温和,毒副反应少,与针灸、按摩、熏洗等中医外治法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现阶段临床对于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限制了中医治疗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专方的疗效标准、研究样本量等问题。上述研究现状提示临床应加快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标准,科学选取样本量进行研究,以确保临床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中医治疗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