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与考核的协调性研究
2016-01-20谈云志汪洪星左清军
谈云志 汪洪星 左清军
【摘要】全日制工程硕士是学术型硕士基础上新增的一类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着重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但由于社会和学生对这类培养模式认识上的偏见,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使得其实际培养模式和预想的模式有较大的差异。论文分析和总结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并从培养模式和考核模式着手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思路。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考核模式
【基金项目】论文得到三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工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107)》和湖北省《地方高校“卓越计划”实施方案的关键问题研究(2013243)》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28-02
1.引言
2009年,我国教育部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生源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其培养模式既不同于统招型学术型硕士,又不同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而是在深入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受培养习惯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并没有脱离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框架。如果不能很好落实实践锻炼环节,不能以明确的工程应用为导向,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就不能算是成功。因此,如何能改变和突破该困境,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核心目标实现,成为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论文拟从考核模式与培养模式的协调性角度,提供一些解决方法或思路。
2.培养模式的现状
2.1 学生来源单一
全日制工程硕士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学生的来源和去向都十分清晰,就是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的能手。特别是急需已经具有工程实践经历、急需提升理论基础的学生。但由于宣传工作不够,学生填报时存在很大的误区,工程单位报考人员认为该培养模式和学术型硕士差别不大,而应届生认为该培养模式要求低于学术型硕士,担心学历不被社会认可,导致很多优质生源流失。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其招生条件和学术型硕士差别较小,很多高校将此演变成为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变体。应届本科生自身工程概念十分淡薄,甚至可以说没有建立工程概念。因此,学生自己难以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理解透彻。
2.2 培养方案落实不够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特色重在突出工程实践和应用。从培养过程的三个阶段来看(图1),首先课程的设置应以工程设计系列为主,涵盖工程设计规范的条文解读和理解;其次,实践锻炼环节要真正深入工程现场环境,全程掌握工程设计建设等流程和关键技术方案;最后,毕业论文环节要以工程应用为导向,结合具体工程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阐明支撑该方案的理论基础,用实际工程效果检验方案的可行性。然而,很多高校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只在学术型硕士培养方案上做了一定的修改,甚至有些就套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显然,严重背离了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和学术型硕士培养过程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二阶段(实践锻炼阶段)。由于学生主体并非来源于工程单位,即使去了企业实习也并不能短时间内了解企业的需求。可见,该环节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能否取得实际成效的瓶颈。
图1 培养过程
2.3 指导教师实践能力偏弱
指导教师和企业联系程度决定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目前大多数硕士生导师自身和企业联系较少,课题来源主要以纵向基础研究为主。导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偏弱,加上学校与工程实践单位联系不紧密,承担实际工程应用的课题非常少,导致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成为无源之水。连接学生和导师的纽带是学位论文,以基础研究为主导的科研项目离实际工程应用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导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时候大多选择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没有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型特点选题,最终还是套用学术型硕士模式来培养。要求指导教师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培养模式的协调
3.1学生的考核
加强工程硕士学生来源的多样化,注重和引导工程硕士专业学生以从企业中直接招收为主,着力考察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和职业需求为导向,考查学生解决工程设计、工程计算和工程施工等问题的思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邀请工程应用单位技术总工评价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以考核学位论文为主体,着重评价论文是否围绕工程问题展开,技术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解决思路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经济性。把是否以解决工程问题为主线作为论文是否进入答辩程序的第一关。另外,建议不硬性要求学生发表学术期刊论文。学生毕业的评价专家组建议80%以上的成员由实际工程单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可尝试采取盲审制,始终以考核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标准线。
3.2 指导教师的考核
工程硕士招生應要求指导教师有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需求。指导教师应该和工程实践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具备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能力。能协调好工程硕士进工程单位实习锻炼的相关事宜。另外,要求硕士生指导教师自招生当年应有正在主持的横向项目。工程硕士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论文都需要围绕工程问题开展,三者应具有连贯性,指导教师要全程参与指导整个过程。
建立指导教师的奖惩制度,依据指导效果确定导师的招生指标,对存在严重问题的指导教师可以终止其指导资格。
3.3 培养学院考核
培养单位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主体责任单位,研究生院要加强指导和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招生和培养。主要考核培养单位是否落实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基地,不应以挂牌实习基地为标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院和实习基地是否有横向项目的合作关系,是否成立了联合指导小组等具体的措施和方案。应以已有横向项目委托关系的单位为基础,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打造学生培养、实践和就业一体化的体系。研究生院应以是否落实实践基地作为考核培养学院的硬指标,通过招生指标等作为奖惩,切实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4.小结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出发点抓住了学以致用的本质,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生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很多认识和操作上的误区,需要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共同纠正。但就培养和考核而言,应该要加强两者的协调性,培养和考核统一起来考虑,不能把最后的考核关流于形式,导致培养过程的不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的通知[Z]. 2010-09-18.
[2]乔益华.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 科技信息,2010(13):157.
[3]王钰,康妮,刘惠琴. 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5-7.
[4]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教指委[2011]11号.
[5]郑冬梅.产学研相结合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