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不惧,力求真相
2016-01-19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斥着千千万万的碎片化文字。为数不少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不择手段,歪曲事实,搅得社会氛围乌烟瘴气,人心惶惶。为此,树立媒体传播真实声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民日报要闻四版《求证》栏目为粉碎谣言,澄清真相,推出的系列报道不仅起到激浊扬清的社会效果,更传递了主流媒体真实客观的理性声音。
2011年1月27日,人民日要闻四版创立《求证》栏目,立足“阻击社会谣传、还原事实真相”,倡导“传递理性声音、弥合社会裂痕”,始终贯彻“不回避敏感事件、不轻信一家之言、务必多信源采访”的立场,特色鲜明,并于2013年荣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求证》栏目组从其200余篇报导中优中选优择取61篇作品集合成书——《求证:用事实粉碎谣言》,于2014年6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先生作序,点评精到有力。全书分事件调查、环境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知识四大主题,包含明察暗访、记者手记、对话记录等等一手资料,抽丝剥茧,孜孜矻矻,为人们拨开迷雾,还原真相。线索清晰,逻辑严密,资料翔实,读之大快人心。
真相就像无底洞,能做到的就是无限接近它。以事件调查专题中一篇《河南嵩县智障人入狱案五大疑点调查》为例,吕天喜,河南嵩县人。失踪三年后,其家人被告知去监狱探望。一切出乎意料,档案信息显示吕天喜的名字为“田星”,并且年龄、家庭住址等等都失实有误。后经鉴定,吕天喜是精神发育迟滞,即智障,为此洛阳相关部门协调出资30万元作为吕天喜的救助基金。显然,案件疑惑重重。为何身份信息弄错?是否为替罪羊?为何当时没有发现他有精神障碍?为何出狱时才联系到家属?发放的30万元救助金案件是否可以不了了之?
《求证》专栏记者前往当地进行调查采访,案件疑团渐渐解开。原来,吕天喜被审讯时候口齿不清,误报了地址姓名。后来一名刘姓犯人是吕天喜老乡,知道吕有智力障碍,报告给了警方。天喜被写为“田星”,是否“顶包”嫌疑?据调查,2008年8月22日17时许,吕天喜将91岁的宋清明推倒在地,抢走其55元现金,吕被当场抓获。据《刑法》规定,只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并当场采取暴力或暴力相威胁手段,就构成抢劫罪,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此外调查发现洛阳居民中只有一个80多岁的“田星”,与此案“田星”年龄信息不符,因此排除“顶包”可能。至于为何没有发现吕有智力障碍,则归于公检法办案人员疏于观察,工作责任心不强。那30万元救助金并不意味着案件不了了之,洛阳市委政法委纪工委已成立追责小组,依所取证据追究相关办案人员的责任。
记者前后历时一个多月,抽丝剥茧,逻辑缜密,不断补充调查,走访办案人员、目击证人、当事人家属和邻居、当事人狱友、司法鉴定专家、精神病院医生等等,还对当事人吕天喜进行采访,终于一锤定音,使真相大白于天下。全文还有一部分相当精彩,是记者与吕天喜的对话:记者问:“因为啥蹲监狱?”答:“摁翻一个老头,抢钱。”问:“抢钱干啥?”答:“买锣,唱戏。”简洁明快,还原现场。
这本四十余万字的《求证:用事实粉碎谣言》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宗宗疑案,一条条谣言在此被一一击破,在大众娱乐的当下,《求证》栏目组的工作人员的不畏不惧,迎难而上的精神也令人敬佩。平实有力的文字让读者仿佛亲临现场,读起来紧张刺激,大快人心,不仅是澄清事实真相的采访报道,也是新闻工作者学习借鉴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