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016-01-19孙绍华
孙绍华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两者天然的一致性,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自觉地进行德育渗透。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都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例如,职业模块《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课,如果只分析课文内容,就会让学生觉得课文枯燥晦涩、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既清楚知道作者的观点,又能树立择业的理想和原则,笔者在教学中提问:“作者认为青年在择业时‘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么,这个‘内心的声音是什么?”同学们回答:“理想和追求。”我马上结合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们在选择职业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要被世俗所吞没。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增强他们对职业理想的塑造,笔者列举了许多坚持理想的例子: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感叹,以及他投江明志的壮举;西汉太史令司马迁遭受酷刑却坚定不移地完成《史记》;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斯蒂芬·霍金患病被禁锢在轮椅上四十多年,依靠顽强意志研究物理学,终获诺贝尔奖;李冰冰获得百花奖时感言:“我已连续四年被提名为百花奖,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再来。笔者在这个奖的背后更懂得坚持的意义。”当笔者讲述这些例子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认真地倾听着,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交头接耳或玩手机。这一次的教学将学生的理想教育融入教材内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训练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在完成这一目标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渗透德育。笔者所教的是幼教专业的学生,对她们普通话的要求相对更高一些。但是有些学生却带着浓厚的方言口音,有些学生则分辨不出平翘舌音。针对这些现象,笔者专门开设了“课前三分钟普通话演讲”活动。刚开始的时候,不规定演讲内容,但要求学生要围绕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后来就规定各种话题,如“理想与择业”“难忘的一件事”“成长回眸”等。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由“怕上台”变成了“爱上台”。这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教育,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对课堂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又一途径。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比赛、阅读经典比赛、辩论会等一些活动,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办手抄报、进行专业技能比赛,如剪纸、绘画、手工、儿童游戏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的思想得到熏陶,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诗歌朗诵比赛,既让学生掌握了朗诵的技巧,又让学生了解到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学生们通过汉字听写比赛,不仅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还感受到了祖国文字的优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爱国情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别林斯基说过:“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德育是我们中职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既要看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又要积极探索和充分挖掘中职语文教材的德育内涵,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