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中职学校的改革创新
2016-01-19王丽李洲现
王丽++李洲现
改革创新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更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笔者以郏县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谈谈农村中职学校如何进行改革创新。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大力推行的教学模式,郏县职业高级中学近两年来在教产结合、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依托郏县产业集聚区,精心打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把校外一个机械加工企业搬进学校,成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参与实习实践,这种 “前校后厂”模式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机械加工实习实训耗材费用,对企业来说,则免去了支付昂贵的人工费用,学校与企业实现了双赢。
二、改革课程体系
我校变单一课程体系为多元化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全面,个性发展特色鲜明,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在学校完成教学课程计划的同时增开普通话口语、礼仪、演讲与口才、音乐、心理健康等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保证课程的教育质量。同时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把专业课分为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数,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课程设置与行业技术岗位相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除开设公共文化课外,在专业课的开设上,注重学生的实际和行业的需求,变单一方向的课程为多方向的课程,比如,对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开设“对口升学”考纲规定的四门专业课,对以“淘宝美工”为就业岗位的学生开设以“动漫”“PRA设计”为主的课程,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体系
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要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特色,把强化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在新旧教育体制的转型时期,中职教育同样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和磨合期,中职学校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势、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确定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坚持“先教做人,后教做事”的培养原则,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把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和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管理的重点,贯穿整个教学管理的始终,变原来的单一、烦琐的教学管理为多元化、规范化教学管理。
郏县职业高级中学不断探索学校、企业共同管理的教学模式,制订了《学校公共课考核评价标准》《学校专业实践课考核评价标准》《学生在企业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校对住厂教师管理暂行规定》等,狠抓落实,加强对学校、企业教师的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体现规范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形成个性化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模式。
四、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实践优质高效课堂,结合本校实际,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结构程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不断探索在学校实践课和企业活动课中推行项目教学,实行“工厂就是学校,车间就是教室”,采用“师傅带徒弟”“手把手”“一对一”“面对面”式的教学模式。学校理论课则推行案例教学,技能课实行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在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方面进行创新。近两年来,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迈出了一大步,本校教师参与编写的《普通话口语》《礼仪》《心理健康》《电脑应用文写作》《电工基础与技能》《感恩教育》等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创新学生个性发展培养机制
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潜能、爱好与特长,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来开发,实施区别指导和分层、分组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到校后除选择专业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其分为三个类:一类为“实验班”,以“对口升学”为载体,以冲刺“本科”为培养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类为企业冠名班,以“活动课”“技能课”为载体,以“就业”为培养目标。三类为“普通班”,兼顾对口升学和学习技能,在培养目标上按照学生意愿进行分别教育。总之,在教学设计时充分预想学生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差异组织教学,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充分尊重学生志愿。以“养成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技能。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