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树一帜建品牌 脚踏实地创特色

2016-01-19魏应忠

曲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三弦曲艺艺术

魏应忠

沁县古称沁州,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杰地灵。沁州三弦书(也称老州调)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百姓喜爱。沁州书会(也称老州会)是当地有名的曲艺活动,形成历史悠久。近年来,沁县在文化建设方面大力弘扬民俗民间传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沁州三弦书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发展,持续举办端午民俗文化节,不断把沁州书会民俗曲艺活动发扬光大。在沁县,曲艺活动已经成为文化活动的主体,曲艺事业得到迅猛发展。2012年荣膺山西首家“中国曲艺之乡”称号,2013年山西省文联、曲协授予“曲艺创作基地”称号。

一方水土养孕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服务一方百姓。长期以来,沁县曲艺为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继承和弘扬曲艺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特别是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以后,沁县围绕“曲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民间引导”的工作思路,以发展当地曲艺民俗“沁州书会”为品牌,以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曲艺之乡”为抓手,以实施振兴沁州三弦书战略为突破口,全县上下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开拓创新,曲艺事业得到繁荣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为长治市创建“中国曲艺名城”奠定了一定基础,在繁荣发展曲艺事业方面,做出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一、传承是曲艺发展之出路鼓曲现状不容乐观。鼓曲曲艺,这门传统的说唱艺术形成久远。近年来,笔者对太行山盲艺人的生存状态与盲人曲艺历史发展做了一些走访调查。调查中发现:山西晋中市三弦书鼓曲艺术队伍衰落严重。左权盲人曲艺队已经发展成以唱开花调为主,不再说唱三弦书;榆社盲人曲艺队能说三弦书和琴书的3个人都在50岁以上;平遥、介休盲人曲艺队都是还有三五个人,很难集中在一起说三弦书,平时以按摩挣钱为生,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长治市的鼓曲队伍现状也不容乐观。武乡琴书只有常会斌带两三个徒弟坚守琴书艺术特色常年在八路军文化园演出,有时参加一些赛事活动,武乡三弦书也仅有李红卫、李四平两位盲艺人坚持说唱,年龄也超过50岁;襄垣鼓书说唱艺人,以说书为生的几个人也在50岁以上,有三五个40岁左右的还是剧团演员,不专门从事说书行业;长子鼓书目前从事说唱艺术的有200多人,但35岁以下再没人学艺说书;沁州三弦书说唱主体是盲艺人,目前县盲人曲艺团的18人当中,能说唱三弦书的有8人,其中国家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1人,最年轻的两位年龄分别为42岁和28岁,同时还有3个20岁左右的盲人刚学会三弦书说唱,因挣钱太少,都弃艺做盲人按摩去了。长治市也还有一些略有名气的鼓曲曲艺演员,如王贝贝、宋丽丽、刘新丽等,但其工作不是专业搞曲艺,只是业余的,偶尔参加几次曲艺活动或赛事。晋城市的鼓曲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发展状况也不比长治好多少。就鼓曲曲艺现状看,现有曲艺人老龄化,青少年不喜欢也不愿学鼓曲艺术,鼓曲艺术面临困境,甚至存在濒临失传的危机,令人十分担忧,再过十年、二十年,还有多少人再唱鼓曲?鼓曲曲艺艺术的传承迫在眉睫,值得思考。

曲艺传承创出新招。就曲艺传承的途径而言,从古至今有多方面、多渠道。师傅收徒弟口传心授,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传承的通用办法。1986年创办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把传承曲艺演变为学校教学,这是最科学的传承途径。我们国家现在也有一些艺术院校设置了曲艺的专业,同时,一些地方也兴办地方曲艺学校。1979年恢复成立了苏州评弹学校,1998年创办了绍兴市地方曲艺学校,培养了大批地方曲艺人才。还有一些市县文化馆设立了地方曲艺培训班,各级曲艺协会组织培训和赛事演出活动促进曲艺传承,各级曲艺团体以老中青传帮带的模式传承,曲艺传承呈现出方式。苏州和绍兴办地方曲艺学校传承曲艺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山西长治市襄垣县委托长治文化艺术学校办襄垣秧歌(包括鼓书)地方戏曲班的做法值得推广。

沁县在曲艺传承方面也创出了新招。首先是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国家级非遗沁州三弦书的保护与抢救。通过邀请老艺人口述、笔录、录影、录音等形式,录制散落在民间的曲艺小书目音视频资料时长共达到3500多分钟,形成12张专辑,建立了曲艺非遗电子文库;收集整理编印了非遗丛书《沁县文艺作品选辑》、长篇沁州三弦书传统书目《清列传》、《五色云》以及《沁州三弦书教材》等多部书籍,共收集整理重点曲目25篇10余万字,进一步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其次是政府出台《沁县开展普及学唱沁州三弦书活动实施方案》,在全县全面铺开学唱沁州三弦书活动。科学有序地推进曲艺传承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曲艺三进”工作,努力做到曲艺传承从娃娃抓起、曲艺普及从社区着手、曲艺推广从农村启动。县文化馆不仅常年开设沁州三弦书培训班,而且还定期组织曲艺骨干、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深入农村提供无偿的培训与指导。第三是采取“短频快”的办法,从音乐基础较好的戏曲演、歌唱演员中优先重点培养曲艺骨干人才。动员县剧团戏曲演员学习曲艺说唱艺术,培养了赵丽芳、申彩红等多名曲艺演员参加国家、省市曲艺赛事荣获了大奖;动员本土歌唱演员学习曲艺,培养了王丽佳等多名曲艺演员,长期活跃在民间说唱;动员艺术院校音乐戏曲专业毕业生学习曲艺说唱,省艺术戏曲学院毕业生魏钰坤、张轩也开始学习三弦书、鼓书说唱艺术;进校园传承三弦书艺术,红旗小学长期培训少儿曲艺人才,已经有20名优秀三弦书小演员在山西沁州书会上登台亮相并获得嘉奖。

目前全县13个乡镇文化站都办起曲艺培训班,农村文艺爱好者进站学唱三弦书、鼓书;中小学校音乐课上也安排曲艺三弦书课程,既讲授乡土曲艺沁州三弦书普通常识,又教唱三弦书短小书目,使得学生从小就受到乡土曲艺艺术的熏陶。另外在全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三区人才培训等大型文化培训活动中也安排三弦书曲艺培训内容。截至目前,沁县共开展沁州三弦书培训850场次,普及人数达26000人次。沁县这种“曲艺三进”全方位的曲艺传承普及培训,将曲艺传承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围的做法,也值得大家思考。

曲艺传承形势喜人。《曲艺》杂志2015/03期《特别策划》栏目,用七篇份量很重的文章讲述了中国高等教育曲艺专业设立、曲艺专业教材编写的必要性、重要性,高等教育曲艺专业教材编写工程,从2014年12月18、19日在辽宁科技大学举行的“高等教育曲艺专业教材编写工程联席会议”拉开帷幕,2015年9月底将全部完成初稿,这是我们曲艺界的大事、喜事。曲艺高等教育的实现,使得曲艺传承将逐步步入正轨途径。虽然中国曲艺高等教育的建设任重道远,但是,有姜昆主席、董耀鹏书记以及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团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

二、创新是曲艺发展之生命曲艺,是一门包括相声、小品、二人转、数来宝、鼓曲、评弹等在内的中华民族的说唱艺术的总称。山西晋东南地区(包括长治和晋城)的曲艺形式主要是鼓曲。从沁州三弦书的发展变化看鼓曲的发展,可以悟出一个道理:鼓曲曲艺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

沁州三弦书演出队伍——盲人曲艺团(队),清朝时期最为盛行,从民国年间到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是说书唱戏和杂耍。这段时期三弦书盲人演出队走乡串村进户说书,深受百姓喜欢。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电视与网络、电影与歌舞艺术的空前发展,农村喜欢听书看戏的人群在大幅度萎缩,农村戏场观众寥寥无几,村里说书仅有三三两两观看,甚至会出现盲艺人说书“自己说自己听——没观众了”的局面。这说明说书艺术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很多曲目还是老一套,不适合当今观众的口味,且演员又是以盲艺人为主,自然不受欢迎。那么,曲艺要想发展就必须在继承老一辈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以适应人民群众的口味,这是曲艺发展的必然之路,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曲艺创新要从几方面入手。创新首先要在作品上赋予新的思想和内容,经常说老掉牙的老段子,段子再好,观众也会感到腻歪;其次要面向观众,在表演形式上创新,也就是要敢于用新的手段通过导演和舞美“包装”的现代形式征服观众,要敢于打破界限,融会各种曲艺形式,借鉴舞蹈和微戏剧的表演形式,只要保留住传统曲艺特征,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其他的辅助手段可以根据需要大胆吸收借鉴,不断增强曲艺的活力、魅力、实力和可观性,适合观众需求,这样才能使曲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沁州三弦书,一直以来是以盲艺人为主的盲人曲艺,只能在民间游走说唱,很难登上大雅之堂——舞台。只有1958年在全国曲艺“唱中心说中心”的特殊形势下,由三弦书著名盲艺人韩荣先、陶金旺说唱《沁县六大变》进京参加中国第一届曲艺节演出,首次登上大雅之堂。之后数年,又在1999年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形势下,新创作了三弦书《话普九》,在全县“普九”文艺晚会上登台亮相,歌唱普九新内容和靓丽服装对盲艺人的装饰以及三弦书艺人的尽情表演,博得了剧场领导和观众的叫好。从此,沁州三弦书盲艺人,紧跟形势,经常排练歌颂党的中心工作和宣传国家法律法规的新书段,再穿上不同分格的民族演出服装,既能经常登台表演,又为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演出,如歌唱计划生育好、法制宣传、森林防火宣传、道路交通法规宣传等,曲艺团的生意越来越好,观众也渐渐增多。

2001年,在长治市“大兴文艺,歌颂人民”的形势下,沁县文化局加大创作力度,创作了三弦书《农家·田园·度假村》,并聘请长治市群艺馆老师进行艺术指导,表演形式由传统呆板的说唱变成12人的表演唱,大幅度的舞台调度,全新的服装道具,演员精彩的表演,在全市“开元之声”文艺调演中遥遥领先,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沁州三弦书,也从此轰动了长治,长治市曲艺专家、艺术家也从此感受到沁州三弦书的艺术魅力。

2002年,沁县文化局又新创作了沁州三弦书《导游大妈》,聘请省曲艺专家帮助改曲和辅导,由一男六女七个演员共同表演,节目排成后录制成光盘报送到中国曲协组联部,参加了中国曲艺获奖节目赴太行山革命老区慰问演出活动,博得了曲艺界领导和艺术家的赞赏。

尤其是在2012年获得山西首家“中国曲艺之乡”之后,沁县在曲艺发展上再次大胆创新,请长治市歌舞剧团一级作曲侯发明为三弦书编曲,请长治市歌舞剧团二级编导王雁青为导演,新创作打造的《柳树湾的婚事》获第五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2012年),《笑声飞出刘家坪》获第二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大赛金奖(2013年)和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提名奖(2014年),并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山西曲艺专场演出(2013年),赴天津参加“和平杯”曲艺票友邀请赛(2013年)。2015年县文化馆精心创编的《花馍情》参加第七届中部六省曲艺展演(郑州)又获得一等奖殊荣。创编新曲目,打造精品力作,让沁州三弦书走出三晋参加全国曲艺赛事和交流展演频频获一等奖、金奖、牡丹提名奖,并博得曲艺专家、艺术家的赞扬。

在曲艺之乡建设中,机制和思路的创新也很关键。沁县在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中也形成了一些好做法。首先是加大政府对曲艺事业的倾斜支持力度,实行“三纳入”,将中国曲艺之乡建设的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阶段性工作纳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曲艺工作和活动经费纳入县政府财政预算;第二是从实际出发,切实关心曲艺人的生产生活,为盲人曲艺团三弦书艺人办理了城镇居民生活低保、廉租房和60岁以上盲艺人生活补贴,以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盲艺人全身心投入曲艺事业;第三是曲艺事业同城建规划结合,精心打造了一条“曲艺街”,建成了“曲艺苑”、“曲艺广场”,为常年开展群众性曲艺演出活动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同时也营造了浓厚的曲艺文化氛围。

总之,正是由于曲艺的创新,才使沁州三弦书走出三晋,迈向全国,沁县曲艺之乡建设的一些做法、成果才博得中国曲协领导和专家、艺术家的首肯与赞赏,曲艺才再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三、继承是曲艺发展之根本曲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说唱艺术,全国有400多种,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虽然形成了不同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但是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用乡音唱乡情”。“曲艺之乡”应该突出一个“乡”字。乡土,乡景,乡亲,乡里,乡俗,乡音,乡情,乡思,乡愁等,应是地方曲艺着力表现的对象。一个曲艺发达的地区,如果演唱的都是外来曲种,听不到乡音乡情,作为“曲艺之乡”是逊色的。在曲艺的繁荣发展中,尤其是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曲艺在不断的“包装”和“修饰”,唱腔音乐在向大众化、随意化发展,曲艺表演借鉴了其它艺术表演形式,再加上绚丽多彩的舞美设计,一些曲艺表演渐渐地失去了自身特色,曲调不像以前好听了,方言不说了,用普通话说唱。地方曲艺丢掉了“乡音”,也就不成其为地方曲艺了。因此,继承曲艺的本土特色,是曲艺发展的根本。

在沁州三弦书的创新发展上,注重挖掘和继承了本土曲艺的特色。一是音乐唱腔的改革不丢其特色,只是在老艺人基本唱腔的基础上略加修饰,使其曲调更加优美、流畅、动听,尽量提升音乐对剧本内容的表现力;二是乐器使用上保持原来的“自然配器”模式,三弦、甩板、小铙特色乐器不能丢,二把、反二把,二胡、反二胡和笛子不能丢,为了强化音乐表现力加入了扬琴和大提琴等;三是演员说唱不丢方言,即沁县话。正因为沁州三弦书坚持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加以了创新和改革,才使其深受群众喜欢,成为优秀作品。

在曲艺之乡建设中,也是注重挖掘和继承本土的曲艺特色,将民间曲艺活动——沁州书会打造成山西的曲艺品牌。沁州书会,也称老州会,或端午会,形成于清顺治十年(1653年),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曲艺活动。由于当时包括沁县、沁源和武乡在内的沁州大地,沁州三弦书说书盲艺人较多(有一百几十人),且居住分散,为了便于艺术交流、规范行内言行,便自发成立了三皇会组织,并定于每年五月初五集会,形成了老州会,由于时间在端午,又称端午会。从2009年开始,沁县举办首届“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节,县文化局大力挖掘“老州会”民俗文化资源,并将其更名为“沁州书会”,重新赋予了“老州会”新的文化内涵。多年来,一直坚持沁州三弦书为书会曲艺演出主流,沁源、武乡、左权、榆社等三弦书盲艺人都参加活动,同时也邀请襄垣鼓书、长子鼓书、潞安大鼓以及晋城市的陵川鼓书、高平鼓书、泽州鼓书等曲艺形式参加演出。从2012年获得“中国曲艺之乡”殊荣之后,持续采用由山西省曲艺家协会作为主办单位、沁县人民政府作为承办单位的合作模式,举办了“山西沁州书会曲艺邀请赛”、“山西沁州书会鼓曲唱曲优秀曲目展演”以及曲艺研讨会等曲艺赛事与论坛活动。就如何传承发展地方曲艺、培育曲艺新人等课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碰撞凝结形成了一批优秀学术成果。沁州书会曲艺活动已成为上党地区乃至山西的重要曲艺品牌。为了加大对沁州书会以及沁县曲艺的外宣力度,开办了“沁州书会网”,为曲艺交流与学习搭建了网络平台。姜昆主席题词“愿沁州书会成为中国曲艺的品牌活动”,董耀鹏书记在沁县考察时曾讲“中国曲协要着重打造两个‘书会,一个是河南马街书会,一个是山西沁州书会”,中国曲协对沁州书会的发展给予了更高的期望。

中国曲艺之乡,山西沁州书会,是中国曲协和山西、长治、沁县联手打造的文化品牌,是新形势下开展地方曲艺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形成一个有品位、有质量、有影响、有口碑并且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检验。

关于曲艺艺术的传承,姜昆主席认为,“说唱艺术有自己的历史和魅力,但是由于时代发展,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艺术跟不上时代步伐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当前相声艺术的发展现状,姜昆主席认为相声等说唱艺术尚在爬坡期,一方面要努力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而创新的前提是严肃的研究和传统经典的学习”。

关于品牌打造和特色创建,董耀鹏书记认为,“创建中国曲艺之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让我们为祖国放歌,为人民抒情,努力创出曲艺之乡的特色,打造地方曲艺品牌,共同开创曲艺事业的新局面。

最后,我提两点建议,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能够尽量向基层、向曲艺之乡倾斜,让我们基层曲艺之乡的曲艺作者、演员也有聆听曲艺名家、艺术家讲座的机遇;二是在政策扶持方面能够尽量向贫困县的曲艺之乡倾斜,让这些受经济制约、倾心发展曲艺事业的地方,享有国家对文化艺术项目的扶持和资助。

猜你喜欢

三弦曲艺艺术
三弦在京剧伴奏中的规律及特点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左手握右手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