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瑰宝——横山陕北说书

2016-01-19张小兰

曲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横山陕北琵琶

张小兰

提起陕北说书,大家自然就会想起延安、榆林这两个地方。横山,是他们共生的土壤,是陕北说书的根。原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韩起祥、陕北民间说书大师张俊功都是陕北说书的代表人物。他们都生于横山、长于横山,又在延安发展奠定了他们传奇辉煌的一生。

一、陕北说书的起源

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横山说书的传统表演形式是艺人采用陕北方言,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在说唱相间叙述故事。根据伴奏乐器的不同,或称之为“三弦书”,或称之为“琵琶书”。

秦汉时朝廷有了管理说书的裨官,这是专门为皇帝搜集民间街谈巷语,风情民俗的官吏,目的是让皇帝“观风俗,知厚薄”,以达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元稹长集《连昌宫调》有:“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就描写了平民都喜欢听书,书听到夜半还不能尽兴的场面,足以说明唐朝时说书的昌盛。

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里记载说:“康熙九年,刘弟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这大概是目前唯一能找到的一条关于陕北说书的记载,证明康熙年间在榆林就有了这种说唱艺术形式了。

二、陕北说书的性质

(一)救命的艺术

琵琶艺术风行天下,陕北说书却唯陕北独有。旧时陕北土地苦焦,盲眼人更加苦焦。在明眼人尚难生存的土地上,盲人的光景就更是“琵琶泪流”。不知道哪一位盲人偶然间接触到了琵琶,视为救命稻草,怀抱琵琶,说唱故事,演绎生活或说些吉庆的话语,乞讨为生。使这件乐器与陕北盲艺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中国的曲艺艺术又增加了一朵奇葩。

时近晚清,在陕北的山道上,除了“走头头骡子三盏盏灯”的赶牲灵的风景外,还可以看到靠一根竹竿连起的说书艺人班子。他们肩背着琵琶、手拄着拐棍行走在村与村之间的小路上,白天行走,晚上卖艺。露天野地,琵琶声声入耳 ,说书句句听真。土生土长,成了那个时代最简便最活跃最受民众欢迎的民间艺术。

(二)民俗的艺术

建国前,说书艺人十有八九是盲眼人,明眼人是不学说书的。一是因为不道德,不能夺了可怜的盲人的生意;二是耻于操这种行业,认为是下贱的,不高尚的营生。他们为了谋生,还要花费精力从事算命、看病、驱邪、安神逐鬼、谢土、保锁娃娃等活动。人们请说书先生来是祈求神灵保佑全家人口兴旺,满年吉祥如意,使旧时的陕北说书笼罩上了一层浓厚的迷信色彩。现在横山每逢过庙会、祭祖、过生日、做满月或喜庆佳节都会请说书人说几本书,前来助兴。

(三)革命的艺术

一代宗师韩起祥,将横山说书发扬光大。1932年,他在说书卖艺的途中巧遇了红军领袖刘志丹,从此,在党的指引下,暗地宣传革命。他曾被国民党抓去坐过牢,后被党组织营救出来,更加坚定了革命信念。1939年,听说中央红军到了陕北,韩起祥联络32户穷人南下延安,找到了光明。1942年新秧歌运动促使横山说书传到陕北各地。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他编新书、说新书、走新路,坚持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任务,以精湛的艺术成为一名出色的文艺战士。同时,独创了名为麻渣渣的说书乐器。1945年他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协说书组,逐渐由一个旧说书匠成长为陕甘宁边区著名的红色曲艺说唱家、曲作家和伟大的叙事诗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毛主席称他为“三弦战士”。

(四)群众的艺术

张俊功,是陕北说书历史上的又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一生的说书过程中,以演唱、传承传统书目为主。他常年行走在西北大地,足迹遍布陕、甘、宁、蒙、晋五省及周边各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与此同时,他高扬起改革的旗帜,对传统说书形式进行了深刻大胆的变革。传统的说书形式原来只是单人说唱,艺人坐在凳上,右小腿绑三层刷板,右手背戴一串麻喳喳,双手执三弦连弹带说唱,也有在左膝上绑一扇小铜钹的传统陕北说书的弹奏。他把坐场书改为走场书;一人改为多人;人物角色分工明确,互相酬唱应答,舞台风度、手、眼、身、法、步等动作表演更加规范。他还把陕北说书比较单一的“靠老山调”进行了改进,大量吸收了陕北民歌、道情、眉户、碗碗腔、秦腔等音乐和戏曲元素,打造出了一种他称为“眉花调”的说书调。乐器也增加了板胡、二胡、笛子、唢呐、四片瓦等,同时打破了传统盲人说书的偏见,大量招收明眼弟子,整体上提高了陕北说书的文化层次和表演能力,使得陕北说书艺术旧貌换新颜,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陕北说书艺术更进一步向前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横山约有说书艺人百余名,散布全县乡村。1963年,县文化馆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吸收10名年轻而有发展前途的盲人和具有说书才能的游散说书艺人,组成“横山曲艺宣传队”巡回下乡宣传。为了给盲人一条生存之路,1974年,曲艺队员增加到21人,由能摸认盲文,能书写的说书艺人孙旺生、王学诗等任宣传教员,经过艺术培养与思想教育,把旧艺改成新艺,为群众说唱现代和古典书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五)舞台的艺术

2011年5月,横山县成立了曲艺家协会、陕西省曲艺研究会,发展会员192人。协会成立以来,不断挖掘和打造曲艺人才,培养新人,2012年横山县委、政府举办了横山县第一届陕北说书大赛,有效地推动了横山曲艺的发展。后来协会有组织地参加了陕西省第一、二、三届陕北说书大赛和全国各类大赛,荣获了“十佳艺人”、“牡丹奖”提名奖、“起祥杯”一等奖、马街书会曲艺大赛一等奖等多项个人和集体大奖。横山说书,逐渐走出横山、走上了更广阔的艺术舞台。同时义务下基层,为广大群众送上文化和政策宣传400多场,成为县委县政府文艺宣传的主力军,也使这一艺术深深服务群众、扎根群众。

三、陕北说书面临的问题:

在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滋养下,陕北说书具有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有人说,陕北说书是陕北大地上最后的呼吸。它发展的历史、发展的形式、发展的内容,真实地记录了陕北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所以说,它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陕北文化的大百科全书。这一艺术形式,千百年来只局限于陕北这块土地,这是它的悲哀、也是它的无奈。2006年5月20日,陕北说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抢救陕北说书,迫在眉睫!

在现代多媒体背景下,陕北说书也受到了艺术多元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认识水平也有了新的更高追求,传统的陕北说书已经渐失其特有的神秘感和新鲜感,从事陕北说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陕北艺人不再走乡串村演出,代步的工具也成了摩托、小汽车,陕北说书不再是乞讨的行为,已成为游走在酒场、饭桌上的娱乐品和消遣品;成了政府文化政策宣传的工具,娱乐性、政治因素的介入使陕北说书有了过多的功利性和世俗性,艺术创作偏离了真正生长的土壤。

陕北说书,顾名思义,离开了生长的土壤,就会失去其生长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艺术的游离和回归是陕北说书成长中的阵痛。希望横山曲艺人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载体,注入时代精神,推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给予横山说书以新的生命滋养,让陕北说书永葆生机魅力。也希望社会各界能支持和帮助陕北说书,助推横山说书在曲艺百花园中绽放!

猜你喜欢

横山陕北琵琶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我和我的琵琶
横山谷子产业发展探析
红楼遗梦在常州
浅谈横山农村公路养护对策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