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立身 创作为本

2016-01-19董凌山

曲艺 2015年11期
关键词:创作农村生活

董凌山

我从事艺术创作已经40年了,写了不少东西,有曲艺、戏剧、也有影视。经历了成功的喜悦,也尝到过失败的烦恼,更体会到了创作之路的艰辛。中国有句俗话叫四十而不惑,是说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会明白很多道理,再没有什么疑惑了。走过四十年创作之路,虽然不能说什么都明白了,但是确实有很多的感悟,愿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几个话题。

话题一:作者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

一个作者,要常常心中想着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常常掂量肩上的责任,多一份社会责任感;常常摸摸自己的良心,守住艺德底线。一个优秀的作者,一定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作家这种职业有其特殊性,作品进入市场就变成一种商品,但是这种商品同时还具有文化属性,人们在购买消费的同时,会受到它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作品的教化功能。近年来,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的道德底线不断下降,甚至没有了道德底线。路见不平,视而不见;伤者倒地,见死不救;产科医生,拐卖儿童;政府官员,腐败堕落……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文化的缺失、不良文化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作为一名作家、一名作者,要有一份社会责任感,要勇于担当。要用自己的作品去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多写具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去感化人、鼓舞人。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创作环境非常宽松自由,作者的创作空间也非常广泛,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写的。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仍然是一个负责任的作者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不能为了钱就让写什么写什么,让怎么写就怎么写,要守住自己的良心底线和道德底线,作者的良心底线和道德底线要比别人设置得高一些。我比较愿意关注社会问题,在我的作品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当然,这种反映不是直白的、简单的,要经过精心组织,反复琢磨,巧妙、艺术的表现出来。比如拉场戏《被撞之后》,是写当下“老人倒了扶不扶的问题”,通过一个老人被撞之后,刻画不同人物,表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呼唤正义和善良,倡导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评剧《辽河湾》,表面看是写海选村干部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但是,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为中国的民主进程脚步鼓劲、加油;海城喇叭戏《跷中情》写了两对浪跷人的爱情故事,它所表现的主题是:文化是一种力量、文化是一种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丢掉它上对不起中华民族,下对不起子孙后代;还有我的电影“乡村媳妇系列三部曲”,表现的主题是:百善孝为先——孝道,家和万事兴——和睦,邻里和为贵——团结,夫妻情最重——缘分。

话题二: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和清贫

有年轻作者曾经问我,如何才能使创作走向成功?我说六个字:天分、勤奋、缘分,这是创作成功三要素。天分就是天赋的成分;勤奋就是自己的努力;缘分就是机会。要想在创作上取得成功,这三者缺一不可。

天分是先天就有的,你有多大的天分可以说是命中注定的。机会对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就看谁能抓住,我们经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靠的是勤奋,所以,要想创作成功,勤奋是最重要的。

有些作者经常向我讨教编剧方法,问我有没有学过编剧技巧、编剧法之类的,我说没有。这是实话,我真没有学过,也没系统看过这方面的书。我搞创作这么多年就是一个字:“写”。多写多练,时间长了就有经验了。我不是否认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创作确实有它的特殊性,编剧理论学得再好,不写不练也没有用,编剧这一行有个怪现象,那些有成就的剧作家,多半都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她)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我主张要看书就多看看名家名著,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看得多了,写得多了,方法自然就悟出来了。所以,我有一个观点:编剧技巧是“悟”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创作是个苦中有乐的差事,要干这一行,首先要耐得住寂寞,身要沉下去,坐得住;心要静下来,不浮躁。你可能半辈子或者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是,你仍然要坚守。创作过程中的苦辣酸甜我都亲身感受过。前些年生活条件差,夏天没有空调,为了防暑,脚下一盆凉水,脖子上一条湿毛巾;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子里,穿着棉衣棉鞋,一写写到半夜!

其次要耐得住清贫,靠创作发财的有,但是不多。你可能一辈子都过得很清贫。身边的人,同学、亲戚、朋友,物质上都比你富裕,生活上都比你过得好,老婆天天挖苦你,但是,你仍然要坚持。守得住清贫还有一种含义,就是当你达到一定水平,有了一定知名度的时候,你更要坚守自己的原则,自觉摒弃铜臭之俗,不能给钱就写,让写什么写什么。我给自己定了个“三不写”的原则:不是积极向上的东西不写;低级庸俗的东西不写;儿童不宜的东西不写。相反,有些作品,不给钱也要写,而且还要下功夫写好。比如给孩子们写作品,给老年人写作品,我都不要钱,这也算是“扶老携幼”嘛。

第三要经得起磨练,要有写一部作品扒一层皮的心里准备。自己辛辛苦苦写的东西,就像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但是,在别人眼里却不怎么好看,他们把你的作品说得一无是处。特别是面对某些领导或者专家,你花了几个月写的东西,他一句话就给“毙”了,这还算好的,给你个痛快。最怕提出一大堆意见,让你回去修改,结果改来改去,最后,你自己养的“孩子”,连你自己都不认识了,成了“杂种”不说,最后还是一枪把你“毙”了。那时,你的感觉只有四个字:欲哭无泪。这个时候,你必须要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因为,胜利可能真的离你不远了。

话题三:作品要有生活接地气

1、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却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一个缩影,任何一个作家都离不开生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作品要源于生活,要接地气。但是照搬生活不是作品。我认识一个农民,酷爱写作,他每天在农村干活时,兜里总是揣着一支笔和一个小本,一有空就写一段快板,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割,连在大棚里割韭菜也要写一段,几年下来写了厚厚的几本子。他来找我要求帮助给他发表,我一看,那就是押韵的生活日记,可我实在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就勉强帮他改了一段,几乎是重写的,发表之后他却说我改得不对,生产过程没写全,让我哭笑不得。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加进作者独立的思考和创作技巧,最后呈现出来的才是作品。所以,作品还要高于生活,好的作品一定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有一次,我去农村亲戚家遇到两家邻居为了盖房子打了起来,原因是后盖房这家比先盖房这家地基垫得高而且往前抢了一点,先盖房这家认为这是要压他一头,就不干了,两家为此打得头破血流。亲戚说,在农村为了一条垄、一道杖子、一条水沟,邻居之间经常打架。这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我,后来,我写了一个小品《东西两院》,同样是写邻里打架,但写的是两家为了比谁办的“文化大院”好,产生矛盾冲突,最后,作为文化站长的丈夫,巧妙化解了矛盾,进而打消了妻子对自己的怀疑。这样,既增加了喜剧性,又增强了时代感。

2、生活积累好比打柴,创作灵感就是火花

要写出好的作品,需要认真的体验生活、观察生活,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而丰富的生活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走捷径,靠走捷径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任何一种生活,对作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所以,作者要用永远保持一颗童真的“好奇心”去主动接触生活、感悟生活。生活积累对于作者来说很重要,作者要热爱生活、珍惜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生活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好比打柴,要日积月累。除了天赋和技巧以外,作者最后比拼的一定是谁的“柴禾”打得多。打完“柴禾”还要分类,就像农民家里把稻草、秫秸、树枝、劈柴等分开堆放一样,不同的柴禾有不同的用途,熬粥、蒸馒头、烀猪蹄……用途不同,柴禾也不同。

有了创作积累,我们就可以随时做好准备等待创作的火花。创作的火花我们通常称为“灵感”,创作灵感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来了灵感必须抓住。要用这来之不易的火花,去点燃最适合的“柴禾”,把它燃烧到极致,以达到最佳效果。

我虽然生在城里,但是我喜欢农村,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在我的作品中多半是写农村题材的。我平时经常找机会去农村体验生活,关注农村最新发生的故事,关注农民的现实生活,积累创作素材。为了准确把握不同的村长人物形象,我接触过的村长就有几十个,在一起吃过饭、唠过嗑的不说,我至少和十个以上村长在一铺炕上睡过觉,而且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前些年农村卫生条件差,有时候回来衣服上都生了虱子。在农村最不适应的是上厕所,在城里习惯了坐便,在农村一蹲腿又酸又疼,那厕所的味道也让人受不了,但是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这一切就都不算什么。

话题四:作者要追求艺术品位和作品质量

作者要以“作品立身,创作为本”。要注重原创,写自己对社会独立的思考,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风格。要摒弃跟风模仿,千篇一律式的写作。不要去追什么东西“火”,什么题材“热”,更不能去赶所谓的“时髦”。我的作品中多半是表现农村生活,因为我热爱农村,熟悉农村,对农民有感情。我比较喜欢写喜剧,在多年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所以,对于农村题材,特别是具有喜剧风格的农村题材,写起来得心应手,自己也比较有自信。近些年,有那么一些作者,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看人家写什么他写什么,人家怎么写他怎么写。写东西之前像卖货一样,要先摸摸市场行情,看看什么东西快、什么东西“热销”?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互相模仿,互相抄袭,题材雷同,风格相近,最后走向共同退化。

艺术创作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本质要求,是艺术的生命。作者的每一次创作对自己都是一次新的挑战,都是一次全新的过程,自己永远不能重复自己,更不能重复别人。

作者要追求艺术品位和作品质量,要坚持艺术标准。每一次写作都要像上台阶一样,像登山一样,脚踏实地,抬头向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有更高的要求和努力的方向。作者不能成为“手艺人”和“工匠”,不能靠技巧来写东西,不能只追求作品数量而不管质量。有责任的作者一定不要粗制滥造,要自觉抵制文艺创作方面的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

作品的最高境界是“三性”的统一,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只有“三性”统一的作品,才能算是精品。要写出精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精品意识。要在创作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一个较高的艺术标准,要有一种作品不精不出手的劲头,要勇于难为自己。当然,这个标准要切合实际,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我在每次写作时都要“为难”自己一下,常常为了一段唱词、一个开头结尾,或者是一个小情节,煞费苦心,反复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比如拉场戏《赶哪说哪》,为了作品名称就冥思苦想了好几天,起了五六个名字来比较。最后,在讨论剧本时,还是时任辽宁省曲协秘书长金芳的一句话提醒了我,才最终决定下来。第二,要苦练基本功。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的特殊规律,比如曲艺的形式就多种多样,相声、小品、快板、快书、评书、大鼓、二人转等等,曲种本身各有各的艺术规律和要求。作者要熟悉舞台,熟悉这些艺术品种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最好要能唱上几句,来上两段。我从小爱好文艺,9岁小学二年级开始登台演出,除了评书和二人转以为,北方主要的曲艺形式,像快板、快书、相声、大鼓等我都表演过。从中学开始就自编自演曲艺节目,还有一些小戏、小品等,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这为我后来走上专业创作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吃老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观察新事物,运用新技术,与时俱进搞创作。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最后,我还想和一些年轻作者说几句: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特殊的劳动过程,有时可能需要走很漫长的一段路,可能要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能成功。回想我这四十年创作之路,失败的作品要比成功的作品多得多,但是我比较有韧劲,比较勤奋,机遇也就自然会多一些。我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特别是近二十年写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获得过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中国评剧节优秀编剧奖、文化部群星奖,辽宁省优秀曲艺节目调演一等奖、优秀创作奖、辽宁省艺术节优秀编剧奖等奖项。我本人被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光荣称号。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获得奖励和成就而沾沾自喜,相反却把这些作为压力和动力,作为下一部作品基础标杆,争取再上一个新台阶。

在今后的创作路上,我愿和广大的创作同仁们一道,共同努力,为我们的社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猜你喜欢

创作农村生活
Jazz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新农村 新一辈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