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度”提问,激活课堂新思维

2016-01-19陆月花

中学化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指示剂稀硫酸金属

陆月花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一味地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智慧碰撞的场所。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课堂上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而引导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精准与否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深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问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观察和分析,谈谈对课堂提问的一些见解。

一、梯度——问题的层次性

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有序递进的,学生的思维是逐次深入的,而教学目标是水到渠成的。比如在复习《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这一课题时,元素是一个很重要但又极易混淆的概念,如果直接提问:“同学们,什么是元素?”,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教师若是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的话,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如先放一段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视频——毒豆芽的生产过程,提问:“同学们,在这段视频中,你们见到了哪些熟悉的物质?”,“尿素,工业用盐——亚硝酸钠”,再追问:“请同学们讲讲对这些物质的认识,比如组成、构成?”,学生会比较轻松地回忆起这些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亚硝酸钠是由离子构成的,而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教师的提问再次递进:“同学们,元素是宏观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的粒子,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再次深入,自然而然想到了元素与原子间的关系,其实元素就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如果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梯度,先问一些比较容易、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问题难度。这样,学生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学生的思维会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

二、角度——问题的针对性

针对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紧扣教学目标抛出的问题。比如在复习《酸》这一课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请你设计一个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实验方案。经常会有一些教师当题目出来后直接提问:“会做吗?、答案是什么?”,其实这样的提问是很苍白、无效的,会做的学生一直会做,不会做的一直不会做,甚至会做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掩盖了本来没有真正弄懂问题的学生的困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因为这样的提问太空泛,即没有概括到问题的本质,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一知半解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答案不是错误就是不全面。但是如果教师紧扣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掌握并熟练运用酸的五个化学性质,换一个角度提问:“联系酸的五个化学性质,怎样选择合适的试剂来判断稀硫酸的存在与否?”紧扣酸的五大化学性质,学生会比较轻松、全面地选出试剂。在解读问题时,学生经常会习惯性地忽视问题的本质,而出现解读问题的盲点,盲点不解决,会从根本上遏制学生思维的展开。教师若从盲点入手,让问题变得有针对性,这样的提问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深度——问题的挑战性。

抛出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仍然举上面这个例子,碱是可以用来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的。但有经验的教师会继续追问:“那是不是所有的碱都可以用来确定稀硫酸是否过量呢?”,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被激发,他们的脑海中会立刻回忆出各种各样的碱:再细想NaOH、KOH虽然能与稀硫酸反应,但无明显的现象证明这个反应的发生,这就很难确定稀硫酸的存在。而Ba(OH)2虽然与稀硫酸反应有明显的现象:白色沉淀,但存在干扰因素,即使没有稀硫酸存在,反应生成的Na2SO4也会和Ba(OH)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思维的火花经几次碰撞后,学生会慢慢总结出参与反应的碱是有条件限制的:仅与稀硫酸反应而不与硫酸钠反应且有明显实验现象的碱,即为一些难溶性的碱。有深度的提问,是可以问到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的共鸣点、思维的兴奋点上的,可以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有深度的问题引领着学生进行深刻的探究,迸射出创造的火花。

四、难度——问题的适切性

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比如在复习《金属》这一课题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某化学学习小组为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方案一:通过测定两种金属与硫酸反应得到相同体积氢气所需要的时间比较。方案二:通过把其中一种金属投到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中,观察是否可以发生置换反应比较。比如将镁条投到三氯化铝溶液中或将铝条投到氯化镁溶液中。请你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方案,比较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一看到这个问题,学生脑子里其实挺空白的,因为平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基本也就这两种。但如果提醒学生从金属的三个化学性质来思考此问题,学生会很自然被引导到利用“与氧气反应”这一性质来设计此实验方案:将镁条、铝条在空气中点燃,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所以如果问题过难过偏,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没有效果的。

反之,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随口就可以答上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适切性,要能够正确引领学生去思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广度——问题的开放性

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解答思路是多元化的,思维活动是开放的。比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这一课题时,当学生了解了什么是酸碱指示剂后,根据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过程提问:“同学们,从波义耳发现指示剂的历程中,我们能否得到一些启发,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吗?”学生的思维经教师这么一点拨,一下子活跃了。原来指示剂不仅仅局限于我们熟悉的那两种:紫色石蕊、无色酚酞,其实许多植物的花瓣或果实都可以成为制酸碱指示剂的原料。所以当教师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自己产生具有新意的想法,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类问题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丰富了教学资源,使教学更新鲜有趣。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提问就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

(收稿日期:2015-07-15)

猜你喜欢

指示剂稀硫酸金属
浅谈酸碱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对滴定终点的影响
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泥炭的稀硫酸预处理及其工艺优化
工业金属Ⅱ个股表现
金属美甲
补注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准确把握中和滴定实验中的“三点”
通过指示剂使反应现象清晰呈现的实验设计
对自然界中植物酸碱指示剂的初探
金属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