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颠覆伊朗政权始末
2016-01-19刘浪
刘浪
1950年2月16日,伊朗国王穆罕默德·巴列维在德黑兰的参议院会议上发表演说,他是伊朗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代君主。1941年,年仅21岁的巴列维继承王位。进入50年代后,他为控制伊朗政府而同当时的国会议员摩萨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美伊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新闻版面的热点话题,自178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1980年美伊断交以来,美国与伊朗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虽然2013年温和保守派鲁哈尼任总统以来,长期紧张的两国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但美伊在政治文化、经济贸易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深深的裂痕,双方之间的互信十分脆弱。这种敌对情绪究竟从何而来?本文将追本溯源,探究美伊之间仇恨的种子是如何生长起来的。
敌人由英国变成美国
伊朗在仇视美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英国当作是自己的头号敌人。因为伊朗的石油,伊英关系几度起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身居海军大臣的丘吉尔通过伊朗的石油,不仅使不列颠的战舰横行世界各大海域,也把他本人送上英国首相的王座,成了二战中叱咤风云的“三巨头”之一。早在1925年,英国扶植伊朗军方的哥萨克军官礼萨汗夺取伊朗王位,建立起巴列维王朝,作为回报,“伊英石油公司”的高利润持续地接济战争中饱受纳粹德国摧残的英国经济。
但到了1951年4月,伊朗国会不满英国对伊朗石油的掠夺和经济利益的侵占,通过表决将石油生产收为国有,民族主义者摩萨台成为伊朗首相,国王穆罕默德·巴列维被软禁在王宫。
巴列维是礼萨汗的长子,生性柔顺的他深得其父宠爱,先后被送往英、美等国接受西方教育。1941年,巴列维被英国立为国王,英国认为他的即位更符合自己在伊朗的长远利益,可当时伊朗局势却远非英国和巴列维所能控制的。
摩萨台当选为首相时已年近七旬,他在伊朗政坛却以怪异著称。摩萨台常常穿着睡衣,横躺在床上接见外宾,在当时贪污盛行的伊朗政界,他是少有的廉洁的政治家。摩萨台上任后的石油国有化政策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并在伊朗国内掀起了一股反帝高潮。摩萨台的对手丘吉尔这年也已76岁,老谋深算的他拟定了一个计划,打算以7万大军拿下伊朗油田和阿巴丹炼油厂。
1951年6月底,英国战舰开抵伊朗外海。摩萨台不甘示弱,他将英国的入侵案提交联合国与白宫仲裁,一面公开摆出护身符,一面私下提醒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的攻击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此时美国并不想介入伊朗内政,但这时杜鲁门总统只剩一年半的任期了,这让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变化,况且,石油的国有化也有损美国的在伊利益。于是,杜鲁门的亲信,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闻风而动”,他在没有得到白宫批准的情况下预备动手废掉摩萨台。
11月,杜勒斯提议克米特·罗斯福为策动伊朗政变的现场指挥官。克米特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孙子,也是二战后中情局处理近东事务的得力干将,当时职务是中情局近东科科长。这次行动堂而皇之地取名为“阿贾克斯”,它是特洛伊战争神话中的英雄的名字。中情局的寓意,是要扮演现代的英雄,救伊朗人民于水火之中。
1953年初,美国政坛完成最高权力的交接,在二战中功勋卓著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但他对伊朗的政策没有变化,甚至比前任杜鲁门更为急迫。也许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也许是和老战友丘吉尔“惺惺相惜”,艾森豪威尔也没有想到,伊英的战火没有燃起来,但中情局插足伊朗内政却点燃了伊朗对美国数十年的仇恨。
收买舆论 逼宫国王
1953年3月,克米特报告华盛顿,一位名叫萨赫迪的伊朗将军声称,军方不少高级将领支持策动伊朗政变,这个消息更坚定了艾森豪威尔的决心。
4月4日,经艾森豪威尔授权,杜勒斯批准拨出100万美元专款,企图“用一切手段把摩萨台首相赶下台”,“建立一个能与我们达成一项平等石油协议、能对危险的共产党人进行遏制的政府”。此后,中情局与萨赫迪频频接触,商定由萨赫迪暗中领导政变,鼓动伊朗国王巴列维解除摩萨台的职务,任命萨赫迪为首相。但中情局有些担心,因为年轻的国王巴列维“生性优柔寡断、多疑怯懦”,说服他并不容易。尽管如此,中情局并没有放慢策动政变的脚步。
5月,萨赫迪以中情局的7.5 万美元经费成立了军事事务机关,遴选发动政变的校官。中情局在伊朗使用的手段和它颠覆其他政权时如出一辙,无外乎通过社会、宗教各层面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并极力控制地方舆论。
与之相呼应,萨赫迪上报给中情局的政变计划是:占领军方参谋总部、德黑兰电台、摩萨台寓所、中央银行、警察总局以及电话电报总局。他们将逮捕摩萨台及其内阁成员,然后以每星期1.1万美元的经费,迅速收买国会议员,用来确保萨赫迪在国会中能以多数票当选为首相。他本人将向国王宣誓效忠,恢复王权。
7月21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萨赫迪的政变计划。但此时国王仍然态度不明朗,果然不出所料,巴列维在行动之初的表现令美国人很失望,他迟迟不敢签署将摩萨台撤职的命令。不得已,中情局改用迂回的攻心战术。
中央情报局是美国最大的间谍和反间谍机构,也是美国庞大情报系统的总协调机关,成立于1947年的杜鲁门政府时期,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兰利。中情局的主要任务是公开及秘密地收集和分析关于国外政府、公司以及个人在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情报,协调其他国内情报机构的活动,并把这些情报报告到美国政府的各个部门。它也负责维持大量军事设备,这些设备在冷战期间被用于推翻外国政府。
经过一番策划,中情局德黑兰分站的斯蒂芬·米德上校飞到巴黎,寻找巴列维那位意志坚强但不怎么受欢迎的双胞胎妹妹雅希蕾芙公主。中情局的计划是要她结束流亡生活,回国劝巴列维支持萨赫迪将军。谁知公主行踪不明,美国情报人员追到法国,在里维埃拉找到她,又花了10天工夫才把她哄上商务客机飞回德黑兰,诱因包括美国情报机关提供的大笔现钞、貂皮大衣。米德上校另外承诺万一政变失败,美国会负担皇室财务。经过一番软磨硬泡,雅希蕾芙终于回国并极力说服其兄,可她误认为巴列维已挺起脊梁骨,便在7月30日离开了德黑兰。
8月1日,中情局又找到二战期间为伊朗组建过特警的诺曼·史瓦茨科夫将军来为巴列维打气。巴列维唯恐宫中已遭窃听,便把将军带到大宴会厅里,拉过一张小茶几摆在正中央,小声说他很难配合政变,因为他对军方是否会支持他没有把握。
已失去耐心的中情局最后决定向巴列维施压,心急如焚的克米特趁着夜色潜入王宫,他把政变计划向巴列维和盘托出,并恐吓他说:“现在,你已经别无选择了。如果还不采取行动的话,那么你的王位将会受到威胁。”
无奈之下,巴列维同意了政变计划。
街头革命
在得到巴列维的支持后,中情局加快了政变的步伐。8月15日深夜,伊朗国王卫队长纳西里带着政变军队冲进首相官邸,他宣读了国王的诏书,准备逮捕摩萨台,没想到却被已获得情报并早就埋伏在官邸内的亲摩萨台军队扣押。而此时“叛军首领”萨赫迪却当了缩头乌龟,他躲在中情局的安全屋里大气不敢喘,这样一来,中情局匆匆召集的伊朗军校官干部随之崩解。
摩萨台的支持者很快控制了首都,忠于摩萨台的部队和警察设置了路障,一支装甲部队也开进德黑兰,政变受挫。支持摩萨台的报纸宣称,“巴列维王朝从此结束了,国王逃到意大利避难”。
政变受挫让美国人相当沮丧。中情局驻德黑兰站绝望地向总部发出请示电:“是否继续‘阿贾克斯方案?或者赶紧撤退?”中情局在经过一整天的研究后痛苦地回电表示:“行动已告失败,建议立即停止反对摩萨台首相的秘密行动。”但克米特并不认输,为挽救局势,他重新制定了计划。
8月17日,克米特再出资5万美元,收买一些伊朗人组织了一场游行,他们在游行中高呼人民党的口号,同时袭击老国王的陵墓和一些宗教设施。游行对市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他们对摩萨台和人民党产生了恐惧。
8月19日清晨,在克米特的策划下,大量亲国王的民众挥舞着匕首、锄头和自行车链条,从四面八方涌向德黑兰市中心。克米特还召集人员在德黑兰街头大量散发诏书副本,指责摩萨台抗旨不遵,违反宪法,引领伊朗走向共产主义国家。一直藏身在美国大使馆内的萨赫迪指挥坦克占领了伊朗国家电台。随后,他向全国发表了讲话,巴列维国王撤销摩萨台首相职务的消息传播开来,亲政府的军队立场动摇了。
100万美元买来30年仇恨
当天晚上,摩萨台逃出首相官邸,内阁大臣们都被抓了起来,德黑兰重新落到了国王支持者的手中。3天后,巴列维从意大利回到德黑兰,恢复了王位,摩萨台则被关进了监狱。
政变后,巴列维国王对美国感激涕零,为回报美国的恩情,他把伊朗40%的石油开采权让给了美国财团。巴列维还颁布为时3年的戒严令,强化对国家的统治,又新设立了被称为萨瓦克(SAVAK)的情报机关,请驻伊朗的中情局和美国军事代表团帮他巩固政权。伊朗政变只花费了100万美元,它被视为“中情局最大的一次成就”,被吹嘘得像美国举国大胜一般。美国人认为他们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方向。
在此后的26年里,巴列维一直是美国在中东最坚定的盟友,伊朗成了美国在冷战中对付苏联的前沿阵地。
在经济领域,伊朗同样成为美国的“大后方”。到20世纪70年代,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波斯湾产油国财富陡增,伊朗坐拥大量油田,却让美国人赚了个盆满钵满,而本国民众则仍然挣扎在贫困线边缘。伊朗民众对美国的憎恨日益加深,对日后两国关系的发展起了消极作用。
1979年1月,伊朗终于爆发伊斯兰革命,建立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开始掌权。巴列维逃亡美国,1980年7月27日病逝于开罗,但伊朗对美国的仇恨却绵延30年,直到今天。
知悉中情局扶植巴列维黑幕的一代人已逐渐成长,并以今天的总统内贾德为代表,成为伊朗的最高执政者。而中情局在德黑兰街头所制造的那场混乱,现在反过头来纠缠着美国。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直言不讳地说:“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策划伊朗政变是出于战略考虑,但实际上适得其反。我完全理解为什么直到今天伊朗人民仍然强烈反对美国。”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文史参考》2010年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