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陪同成长 涵养伴随人生
2016-01-19涂淑珠
涂淑珠
“听、说、读、写”四项语文技能,倾听能力首当其冲。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获取知识时,通过听觉所获取的内容,大约占全部知识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参与倾听,做到愿意听、注意听、乐意听,养成专注、用心的良好倾听品质,形成善于倾听的学习能力。
一、激情趣,引其“愿意听”
1?郾有效提醒。小学生表现欲较强,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往往较为激动,表现也急切,常常是还没有听清楚或想清楚就发言。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引导学生不断提醒自己:“我必须听清问题,不然就没办法发言。”“我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然就没有说服力。”“我再想一想,说不定会有其他不同的看法。”以此促进学生主动倾听,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在听学生发言时,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反馈,比如用微笑、点头等方式,表明教师始终在注意听他发言。就算学生发言有差错了,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说些“我知道了”“是这样吗”“嗯!原来如此”等等,表示自己已经听清楚了。还可以用“接着说”“还可以怎么说”“还有呢?”等话语启发激励学生往细处挖掘、往深处思考。
2?郾有效换位。在引导学生主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换位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发言学生思维卡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让他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继续完成问题的作答。这样做,无疑会极大保护发言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和谐学习氛围的构建。比如,“如果发言的是我,别人打断我的思路,我会很难受的”。这样换位思考,学生就能体验到,耐心倾听他人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信任。只要大家都坚持这样做,别人就也能耐心倾听你的意见。
二、训技巧,促其“注意听”
1?郾抓细化规范。一是要专心。具体来说,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学会专注。不管是听教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不能东张西望,眼睛要注视说话的人,听清发言人的每一句话,这样做才能听明白讲话的内容,也更加便于互动;二是要有耐心,不能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一种基本的礼节。当然在倾听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表扬,及时提醒,才能使学生既学会倾听,又重视倾听。如果同学的发言的内容与自己思考的相同,可以用微笑、点头表示认同。假如听不明白,稍微摇头、皱眉也可以。这样一个微表情,发言的同学会因为得到他人及时的反应而开心,渐渐地体会到倾听的魅力和倾听带给自己的快乐,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
2?郾抓时机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得益于细节的培养与规范,更离不开课堂的教育和引导。在课堂上,教师要抓准时机,顺势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让学生在说、听、想、议的活动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同时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请看案例1《山行》教学片段。
师:是吗?大家说说看,到底是“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呢?在这儿,为什么诗人用“生”字,而不是“深”字呢?
生■:“生”有“升起来的”感觉,所以用“生”具有动感,而“深”字没有这效果。
生■:我不这样想!我觉得这个“生”字,是生活的意思!“白云生处”就是“白云生活的地方”,所以用“生”。
生■:我认为,“白云生处”是指“白云升腾缭绕的地方”。因为白云是动的,它们在随风翻腾!
……
师:诗人的遣词造句,赋予古诗无穷的魅力,用字精妙简约,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这里,诗人不用“深处”而用“生处”,充分体现了古诗的精致,引发了读者无穷的遐想。
案例中,教师巧妙地把引导启发的过程变为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带着问题去听,潜心阅读,静思默想,与文本进行一次次深入的交流,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有了新发现。
3?郾立示范引领。教学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没有认真倾听,此时教师要做到手持课本,两眼注视朗读的学生,表现出洗耳恭听的样子,边示范,边提醒“请大家像老师一样听同学朗读”。学生就会纷纷模仿。而在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做到,不随意打断他们的话,全身心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发言的价值。
三、善鼓励,助其“乐意听”
1?郾言语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施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顺势引导学生。例如,“你们看,某某同学不但听懂了别人的意见,还有了自己的想法,真棒啊!”“嘿嘿,你今天听得好认真呀。”“你听得这么认真,真会尊重别人呀!”“这么小的区别都被你听出来了,真了不起!”诸如此类,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仅表扬了认真倾听的学生,也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2?郾评价调控。在课堂上,不时会有动态生成的资源,如能巧加利用,机智引导,就能使纠错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善于倾听能力的过程,课堂将因生成而精彩。请看案例2《草原》教学片段。
师:草原这么美,请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辽阔的大草原中去欣赏一番!
(一名学生读得尚可)
师:读得很好,你已经把我们带到草原,谁能再把大家往草原深处带,让我们一起见识一下“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
(下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
师:呵呵,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进草原,你又把我们拉出来了。
学生一阵大笑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努力,争着想把教师和同学们带入草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这样的评价语言,显得幽默、形象,循循善诱,学生的朗读层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同时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功的满足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