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引领者(一)
2016-01-19陶继新丰际萍
陶继新+丰际萍
【编者按】前段时间,陶继新先生到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的几所学校采访,听不少教师谈到了教研室副主任丰际萍。他们满怀深情而又充满敬意地向陶继新先生叙述那些与丰际萍老师共同经历的教研片段。就这样,一个满怀责任、无私敬业、执着奉献的教研员形象便留在了陶继新先生的心里。
丰际萍老师的端庄典雅、沉稳内敛、真诚自信,给陶继新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她对教研工作的热爱与执着,对教育的思考与追求,更是令陶继新先生敬佩不已。于是,采访过后,通过QQ的思想碰撞,就有了这篇具有一定思想内涵的对话文章。
实践研究——教研工作的源头活水
丰际萍:陶老师您好!十分感谢您对教研员职业的关注!在2009年的《中国教师报》教育家成长工程座谈会上,我和教师们参与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打造职业生涯的亮点。教研员的职业亮点是什么呢?我想,一是自己研究,二是在研究中引领教师成长,而最终指向的是学生发展。所以我认为教研员的研究,应该是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
陶继新:基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最为有效的研究方式之一,它尤其适合基层教师。所以,您的研究定位既明晰又正确。理论研究固然重要,可是如果脱离实际,不指向实践中的问题,这些理论就会成为天上浮云、空中楼阁。
丰际萍:是的,这就需要教研员对学科教学规律及改革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对问题进行敏锐思考,从而以问题为凭借,引领教师开展研究。十多年来,我和教师们开展的语文自主学习研究,正是走过了这样一条“基于问题——在实践中研究——指导实践”的研究之路。
陶继新:教研员的生命意义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是否深入教学实践之中,有无实践经验,以及在这种经验中形成怎样的生命感悟与理性思考,是检验一个教研员优劣真伪的试金石。
丰际萍:是的,学会在实践中思考,是教学研究的起点。2000年春天,我有幸参加了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之前,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提出自己教学中感到困惑的一两个问题。当时,正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酝酿时期,站在世纪之交,审视我们的课堂,我心中产生了一个大大的困惑,那就是:课堂上学生为什么总是受到教师的牵制?什么时候学生才能真正以主人的角色经历学习过程?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将心中的问题提炼为研究的课题,由此开始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研究。
陶继新:您当时的困惑来源于对教学实践的思考。教研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可是,当时您所看到的现实教学中的学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这成了您心中的一个“结”。您在寻求破解这个“心结”的契机,骨干教师培训班让您化解了这个“结”,您也由此走上了科学的研究之路。
您选定的研究课题突出了“自主”,这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魂兮所系。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什么不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是主动学习,而是被动学习。所以,学习就成了一场心力交瘁的苦役,而不是获取知识、生成智慧的生命成长之旅。
丰际萍:我是一名基层教研人员,所在区域更多的是农村学校,每次听课,当看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和心灵碰撞时,我会由衷地感到高兴。而面对低效的课堂以及学生乏味的学习时,我的心情又很沉重,甚至寝食难安。所以,我总想尽自己的努力做些什么。而实践便是化解我“心结”的良药,也是我研究和生命成长的土壤。
陶继新:您的由衷高兴与心情沉重,与您的良知系数和责任心是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您希望学生快乐而又高效地学习,进而实现生命的成长。有了这种内趋力,研究起来就会有一种矢志不移的决心,一种虽累犹乐的感觉;加之根植于实践之中,当然就会实现您的愿望了。
丰际萍: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落实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教师们致力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中,其实施自主学习的措施既有共性,也有差别。因此,我们紧扣小学语文课程特点,围绕语文课程目标,就语文教学的四项内容——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尝试构建了“四维一体”语文自主学习策略。整整十年,我始终与教师们一起在课堂中摸爬滚打,感受着自主学习带给学生的变化,感到非常欣慰。2009年,《语文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一书正式出版,成为我们课题组不懈探索的成果标志。
陶继新:您的心境由沉重到欣慰的变化过程,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您的教学研究从虽在探索却不知去路走向了“柳暗花明”的坦荡之道,这是您脚踏实地实践研究的必然结果;二是您心中一直徘徊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历史担当意识,这使得您的感情变化与精神归宿和谐统一。其实,您在“与教师们一起在课堂中摸爬滚打”的时候,在一般人看来,定然是相当辛苦的,事实上也会特别劳力劳神;可是,我觉得您又是快乐的,因为您的教育理想逐渐变成现实的过程,无疑给您带来一种魅力无穷的心灵愉悦。
语言为本——挖掘语文之中的审美元素
丰际萍:将理想化为现实的最佳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地实践。十多年来,我和教师们基于教学实践,先后进行了“语文自主学习”研究、“小学生语文能力评价”研究、“区域推进自主高效课堂”研究。目前,针对语文教学中语言学习有待加强的状况,我们正在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着力进行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有机结合的研究。我曾无数次地想象心中理想的阅读教学: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学习,发展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不知是否正确,请陶老师指导。
陶继新:语言为本当然是正确的,因为文字是语文学习的最为重要的载体,舍之则谈不上语文教学。而语文教材中虽然有一些说明文、议论文,但更多的是写人记事的有点文学味道的作品,其中都有感情的流动,所以,刘勰认为,要“披文以入情”。主动学习对于各个学科都很重要,对于语文学科尤其重要。语文学科中的形象思维大多大于抽象思维,但并不能由此轻视抽象思维的训练。此外,还有审美能力等的培养,因为“文”味十足的语文文本,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晶,本来就内蕴了作者的审美观照。有了审美的体验,语文学习就有了魅力四射之美。endprint
丰际萍:是的,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语言——理解、感受、欣赏、积累、运用语言,并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与思想的熏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对于落实语言学习,我认为一是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二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品味语言的同时提升思想,感受语言的魅力。
陶继新:我认为,学习语文,最好少点功利,多点欣赏。当一个人沉浸在语文的文字之美、感情之美、思想之美中的时候,就很少思考要从中攫取什么有利之物了。其实,正是在这种看似不得实则有大得的精神享受中,语文学习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升了,甚至是实现了生命的升华。
丰际萍:非常赞同您的看法!就阅读而言,应该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是个体生命的享受,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正如有人所说:阅读是阅读者与文本的窃窃私语。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打好语言学习基础的同时,进入语文学习的境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陶继新:我应邀给一家杂志写“卷首”的时候,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捧读一本好书,很快便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不知老之将至,不知繁乱纷争,功利之心淡失,浮躁之气远遁。于是,唯有将自己融入宇宙自然和人文风景的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这就是我阅读经典文本时的真实感受。我觉得,语文教科书应当是经典文本的集萃,教师应当引领学生乐此不疲地走入其中,感受那种无法言说的美。
丰际萍:您所描述的阅读境界很美,令人向往。在这样一种境界中,语文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而不再是机械枯燥的语言训练或牵强附会的人文挖掘。也只有在这样一种境界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陶继新:我在采访一些全国语文教学名师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拥有一种文化情结,并让他们的学生也爱上了语文,于是,师生共同拥有了学习语文的“乐感”情怀。
丰际萍:其实,作为一名教研员也要有自己的教研情怀。每当生活在教师们当中,与他们共同切磋教学问题时,我总是感到非常愉快,也感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有价值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教研文化?
陶继新: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以文“化”人,教学研究让您如此愉快,当然就有了文化的况味。而您的这种快乐心境,还会影响到您所指导的教师们,他们也会在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感到欣慰与愉快。
精神引导——引领教师从优秀迈向卓越
丰际萍:回顾自己十多年的教研工作,与教师们在研究中共同成长的经历,已成为我和教师们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因为,与教师们交流,不仅仅是研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且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其本质原因,这对教师是一种有效的指导。同时,交流也是一种情感的碰撞和精神的引导。我越来越感到,只有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才能引导教师由优秀迈向卓越。
陶继新:记忆为什么永不褪色?因为这种经历太有意义了。而且,它不仅会形成很有价值的教学经验,还会生成一种生命感悟。前者固然重要,后者则是一个人生命成长的精神动力源。有无这个感悟是大不一样的。有之则在“精神引导”教师的时候,可以俯瞰教学中的正误虚无,甚至是俯瞰万事万物,透彻人生万象。这种“诗外功夫”,恰恰是一个教研员从一般走向卓越的核心品质。
丰际萍:您说得太好了!让研究与生命一起完善,这是我和教师们的研究感悟。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作为一名教研员,首先要专业素质过硬,方能实现有效引领。一是自己要有清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二是要和教师们一起研究,让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验证,让教师们的智慧启发自己,从而在研究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
陶继新:自己没有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在研究中培养教师们成长。从这种因果关系当中,可以看出您的研究指向,也可以看出您的人格。这令我想到了孔子说的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我自己发展了,也希望别人发展;我自己成功了,也帮助别人成功。有了这种精神,当然就会有更多的教师更好更快地发展了。
丰际萍:教研员要实现有效引领,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一是无声的行动感召——牢记责任,无私敬业;二是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和精神追求,引导教师们走得更远。
陶继新:说得好!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教师对教研员的认可度,不在于其说得是不是好,而在于其行得是不是好。有了责任、无私、敬业之心,就一定会有志于业的感召行动;有了这种行动,教师就会对教研员心生敬仰之情,于是,教研员所言自然就会“不令而行”。物质利益固然也能满足人的一时需求,但往往不能持久;精神追求才是让人奋斗不止的源头活水,才能让教师走得更远。
丰际萍:的确如此!所以我常对教师们说:把目光放远,只有抛开暂时的名利纷扰,才能在宁静中形成思想;一名有思想的教师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健。其实,教师们的成长也给了我很多的鼓励。曾经在一次教研活动结束后,我感慨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是教师们的成长让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了,如果我能用自己的热情激发教师们的热情,我的生命便有了价值。
陶继新:如何才能更有思想?除了阅读大思想家的经典文本之外,还要有自己的教育教学与生命经历。而有了思想之后,就会如虎添翼,具有超越一般的特殊之处,就有了发展的潜质。这些教师的成长,有您的功劳,同时,他们也促进了您的成长。我为什么长年在全国一线采访校长、教师呢?因为我要源源不断地从他们那里汲取精神营养,不然,我的思维就会枯竭,我的教育之行就会止步。
丰际萍:谢谢陶老师!您对教育的热爱和工作智慧,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正如您所说,经历就是财富。在经历之后,对教学研究便有了一种敏锐的判断,从而增加了工作的定力,也让脚步更加从容。
陶继新:一次又一次的教学研究经历,可以积累成一次又一次的经验与教训。时间长了之后,这些经验与教训就会在您的心里积淀成一种属于您的对教学现象的敏锐判断。这会让您给教师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指导性的建议与意见,同时,也会增加您的自信指数,让您从中享受教学研究的从容与幸福。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黄常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