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2016-01-19薛强
薛强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教材作为依据,教师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地方的自然、经济、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发出满足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
下面,笔者就如何挖掘闽侯县以及闽侯县洋里乡的地方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遵循原则,找准开发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活动领域、开发线索、学段目标及活动方式,构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搭建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立体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针对所在学校、学生、地方的差异,根据所确定的活动主题、学校和地方特色、学生特点的不同来进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在校本课程开发时,不仅要考虑校内课程资源,还要考虑丰富的校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资源,做到校内外资源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
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应遵循经济性原则。由于学校的财力、教师的精力、学生的学习时间等都是有限的,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尽可能地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挖掘地方资源,奠定开发基础
地方资源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课程资源库,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觉地把理论知识与直接感受和活动体验结合起来。下面,以闽侯县地方资源为例,谈谈如何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呈月牙形拱卫省城福州,是中国橄榄、根艺之乡。
1.闽侯名人。
《走进闽侯名人》,通过查阅资料,阅读书籍,制作PPT,从闽侯名人的生平简介、人物评价、主要事迹、轶事趣闻、相关纪念、书法成就、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闽侯名人众多,通过开展走进闽侯名人活动,让学生认识闽侯名人,学习闽侯名人可歌可泣的事迹。
2.闽侯美食。
《走进闽侯美食》,分为实践准备、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活动延伸四个阶段。通过搜集有关闽侯美食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到现场访谈闽侯美食从业人员,了解闽侯美食的种类及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就近观察闽侯美食的制作过程并品尝美食,用制作活动手抄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展示。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热爱家乡的情感。
3.闽侯风景名胜。
《走进闽侯风景名胜》,带着有关风景名胜的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温泉资源)、发展历程、人文历史(文化记录、传统习俗)、景区交通、景区景观(景区概述、水项古道)、景区特产(果品、手工艺)、旅游攻略(旅游特色、旅游住宿、住宿提示)、交通信息等问题,走出校园,走进景区,走进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寻找答案。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立志长大后为家乡作贡献的远大抱负。
4.闽侯特色水果。
《走进闽侯特色水果》,闽侯盛产橄榄、柑橘、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誉为“八闽珍果”。其中,橄榄分布区域广,种植面积大,产量多,1996年,闽侯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评为“中国橄榄之乡”称号。引导学生从主要品种、产地分布、营养成分、历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荣誉、相关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特色水果。
5.闽侯工艺品。
《走进上街根雕》,让学生从根雕艺术(流派、特点、价值)、创作的基本手法、制作过程(采集根材、去皮清污、构思造型、雕刻成型、打磨、上色)、工具及辅助材料、防裂处理、根材防菌防虫等方面认识闽侯上街根雕。
《走进鸿尾竹编》,从竹编的历史源流、特点、流程、地域、分类(细丝工艺品、粗丝竹编工艺品)、历史、名人、作品、传承意义、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展望等方面认识闽侯竹编。
6.闽侯特色农产品。
《走进闽侯茉莉花》,引导学生从茉莉花的形态特征(叶、花)、适应气候、地理分布、分类学、繁殖(扦插繁殖、压条繁殖)、盆栽养护(施肥方法、土质、上盆、水分、喜肥、修剪、换盆、换土)、花期管理(修剪、施肥)、花期养护(综合管理、装土定植、植后管理、成株管理)、病虫害防治、主要价值(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物种分类(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植物文化(花语、传说、歌曲、文学诗词)等方面了解茉莉花。
7.闽侯民俗文化。
《走进闽侯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半丈”(神诞节)、坐花轿、拜堂、闹洞房、抓晬(zuì,周年,特指婴儿周岁)、缚手关、祝寿、花朝节等闽侯古代传统习俗。带领学生走进位于闽侯县城、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隔河相望的闽都民俗园(生产民俗园、生活民俗园、文化教育园),了解、体验闽侯民俗文化。
8.闽侯古桥梁。
《走进闽侯古桥梁》,引导学生从古桥梁的简介、人文历史(相关史料、建筑历史、关联名人)、旅游信息等方面了解闽侯古桥梁的知识,学习先辈聪明巧妙的建桥技艺,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体现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应体现地域性,根据当地的乡土和人文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多样化的支持,为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洋里小学学区地处闽侯县西北部山区洋里乡,可以根据本地地理气候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发“走进闽侯洋里”校本课程;内容可包括:
《寻找洋里历史名人》,如,张利民(1598-1663年),明崇祯庚辰年(1640年)进士,桐城知县。从他的生平简介、主要事迹、故居等方面进行研究。
《走进洋里风景名胜》,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如,位于梧溪村的梧溪山寨、位于仙洋村的南闽越王庙、位于洋里最高峰的天然原始湖——天湖顶、龙潭等风景名胜。
《走进洋里“三苦”特产》,从“三苦”(苦笋、苦菜、苦橘)特产的介绍、功效、吃法、产地、诗句等方面,了解“三苦”特产。
通过挖掘地方资源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主动参与,不仅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侯县洋里小学学区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 庄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