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观照下的科普类课文教学策略谈
2016-01-19郑珍惠
郑珍惠
如何呈现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价值呢?笔者认为,应基于“教语文”的理念、学段目标和文本特色,着力挖掘文本中的教学资源,追寻知识与情感、语言、能力的顺利“接轨”,追求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一、针对目标,读文获取科学知识
教学科普类课文很有必要引领学生读懂文中的科学常识。最好的办法是引领学生多朗读、多实践,而不是由教师一味地自说自演。以人教版第八册《蝙蝠和雷达》教学为例,为达成“解读蝙蝠夜行的秘密”这个目标,我们可借助表格,帮助学生整理并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方法步骤。教学中,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试验过程,再依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最后用自己的话描述试验经过和试验结果……综上试验结果,学生成功解读了蝙蝠夜行的秘密:“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这样,学生既读懂了知识,又有效地训练了思维和表达。对低年级学生,则可以采用指向性朗读,有层次地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读懂知识。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回声》时,为达成“了解回声现象”这一知识目标,可以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先引导同学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 石子, 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 ,又一圈圈地 回来。”通过水波现象,解释回声。接着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同学对回声现象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身的回声。最后启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说:“你还在哪里听到过回声,你能解释这回声现象吗?”这样,层层深入地引领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挖掘趣点,注重诱发情趣体验
低年段的科普类课文,多以童话、儿歌等体裁呈现,语言生动,篇幅短小,不失为练习朗读的好素材,可采用情境表演、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读。如教学《回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带着小明来到一个地下通道。小明见里面空荡荡的,一高兴大声喊:‘喂!你好呀!没想到通道内也喊了起来:‘喂!你好呀!小明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妈妈笑着说:‘ 。你们能替小明的妈妈告诉小明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为小明答疑解惑,可谓情智共生。中高学段中有些科普类课文语言朴实严谨,教学中也可适度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读出趣味,增长见识。如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引导质疑并猜想“蝙蝠和雷达,前者是动物,后者是高科技产品。作者却用一个‘和字把这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联系在一起,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的欲望。
三、巧妙渗透,品味文本精妙语言
科普类课文的教学,应当引导学生用心触摸文本,品味文本的准确用词,感受语言的精妙,避免枯燥的讲解。如教学《鲸》一文中“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段话时,教师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词,其中“十几头大肥猪”中的“十几头”用得太不准确,太模糊了,如果换成“十五头”或“十八头”岂不是更好?学生通过品析,畅谈感悟:“鲸的舌头大小不一,猪的重量也无法确定,所以这里无法用准确的数字。”“数字虽模糊,但表达却更准确了!”为了进一步领悟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这位教师又设计了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简单版”。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发现:屏幕中的第二自然段跟原文相比少了“很长”“完全”“渐渐”“整个”等词。之后启发思考交流:“这几个词中,你们认为哪个词最不能丢?”引领学生悟到课文语言表达准确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换词和删词在对比赏析中领悟到文章精妙准确的语言表达特色。
四、把握基调,汲取语言表达营养
科普类课文文体特点非常鲜明,是学生学习表达方法的良好载体。科普类课文通常有两种基本的情感基调。一是在介绍说明对象时,将作者情感融入其中,读来颇有情趣,如《松鼠》;二是作者作为冷静的旁观者进行叙述,层次鲜明,条理清晰,如《新型玻璃》《鲸》等课文。教学中,我们需引导学生在领悟不同情感基调的同时,用心去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做到准确简练地表达的。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可紧抓重点句和关联词引导学习,发现作者正是借助“无论……从来没……即使……也能……”等词语进行描绘,向我们展现了蝙蝠高超的飞行技术。接着让学生围绕“蝙蝠的飞行技术真高”展开想象,并用上以上词语进行练笔,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最后小结提升:这种写法前边概括介绍,后边具体举例,层层深入,才把蝙蝠的飞行本领描写得具体清楚。教学《松鼠》时,课上引导学生重温本组教材中另一篇课文《鲸》平实、准确、严谨的语言特点。而后巧妙地出示以下文句引导学生与原文对比:“松鼠体长20~28厘米;尾巴,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腹面白色。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像这样写,怎么能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呢?没味道!”“课文这样写,让小松鼠更可爱了,让人觉得作者很喜欢小松鼠。”这样学生就能感悟到《松鼠》这篇课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松鼠的特点,体会到说明一个事物的时候,情感不同,表达方法也不同。
五、有效链接,拓宽学生阅读视角
科普类课文教学也应为学生点亮阅读之灯,拓宽阅读视角,丰富知识积累,发展语言。比如资料拓展: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可以请学生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关于地球资源被破坏的资料。伴随着幻灯片和学生的讲述,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深受震撼,保护地球的呐喊将流淌于笔尖。再如活动拓展:教学完《松鼠》后,可创设活动情境:“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加上人类的捕杀,小松鼠正面临着生存危机。请你为保护松鼠出谋划策。”学生纷纷献言献策,实现了文本与生活的有效链接。又如练笔拓展:执教《蝙蝠与雷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练笔——“在一个漆黑的夜里,蝙蝠遇到了雷达。它们之间将会有怎样有趣的交流呢?”这样的拓展,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重组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在语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