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与“内容理解”融为一体的“语用”学习
2016-01-19许丽青
许丽青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称“2011年版课标”)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习语用文字的运用”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忽略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生对相关内容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就着急地进行所谓“语用”知识的教学的倾向。其实,“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中的“语用”学习,应该和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融为一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学习“语用”,从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呢?本文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摇生命》备课及教学的有关情况,谈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在理解整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整体把握”
2011年版课标依然重视学生篇章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在中高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精读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说理性散文。据此,笔者把引导学生学习“整体把握”作为本文核心的教学内容之一。《生命 生命》围绕“生命”主题写了三个事件,叙述简洁。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全面把握主要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引导把课文读通读顺,进行生字词教学的基础上,笔者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学习概括“用实例说明道理”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上。把生字词分成3组进行词串教学,接着问学生,看到这些字词,你分别想到课文的哪些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的提示,说说课文写的几件事,教师概括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再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把三件事情连起来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忆概括的过程,归纳相应的方法。这样,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过程,蕴含着把握“这一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在理解例段内容的过程中,感悟“语用”密妙
在凸显“语用核心”的教学中,我们不需要对课文所有内容做面面俱到的深刻理解,更不能在容易进行人文拓展、堆砌教学手段、制造表面热闹的地方,进行与“语用”学习无关的“深挖洞”;而是在确定“语用”教学核心目标的前提下,选取课文某一语段做例子,引导学生在精读理解的过程中,感悟“语用”密妙。确定“语用核心”的要素有二:一是课文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课文在“语用”表达上的特质。《生命 生命》的单元专题是“体会课文中含义较深的词句”,而这篇课文的三个事例叙述简洁,都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所以,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体会含义较深的词句”就是理解文中表现作者对生命认识和态度的、含有哲理意味的语句。因为课文三个事例既相对独立又渐次深入,所以,笔者把第一个实例——“飞蛾求生”,作为本文精读理解的例段,教学流程如下。
请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 ”画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写下体会,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郾指名说自己画出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2?郾引导学生抓住“挣扎”“鼓动”“极力”,感悟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挣扎”是什么意思?你能用文中句子来解释吗?(极力鼓动双翅)“极力”换成“用力”行吗?为什么?随机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
3?郾角色想象:同学们,请闭上眼睛,伸出你们的手,抓住那只飞蛾。此时此刻,你就是那只飞蛾,你能从作者的手中逃走吗?但你仍然极力挣扎,你会对自己说什么?对作者说些什么?相机指导朗读,注意关键词的语气。
4?郾感悟“震惊”:面对求生欲望如此强烈的飞蛾,作者的内心有何反应?作者被震惊了?她被什么震惊?你们知道飞蛾的平均寿命是多少呢?只有九天!为了这短短的九天,飞蛾在杏林子的手里极力挣扎着,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此时此刻,你就是杏林子,你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5?郾课件出示:生命是小飞蛾(?摇?摇?摇)!学生说各自的理解。带着对生命的敬意齐读这几句话。
这篇课文“语用”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解文中有哲理意味的语句,领会文章主题;感悟“何为说理性文本的关键语句”“学习理解这种关键语句的方法”。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找出作者对生命感悟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使他们在“无意中”知道这类文本的关键词句。全班交流中,着重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关键词句内容含蕴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理解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哲理句或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笔者安排比较细致的理解感悟的步骤。这样,学生在理解句子含蕴的过程中,就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理解方法,主要有:抓住关键词语、调用生活经验、角色想象体验、适当参考资料等,做到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与“语用”核心的学习融为一体。
三、在理解其他内容的过程中,练习“语用技能”
1.阅读方法的运用。“语用”教学中,例段往往只是课文的一部分内容。那么,课文其他内容要不要做深度的理解?这是教师们经常发出的疑问。笔者以为:它们同样需要做比较深刻的理解,只是这时的理解过程已经不是为了学习、获得“语用”知识或方法,而是为了迁移运用从例段中学到的“语用”方法,让学生在运用相关“方法”理解其他内容的过程中,感悟新的“语用”密妙,练习“语用”技能。
2.表达方式的迁移。“语用”学习中的迁移,更应该有写法的练习,因为它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从一般的角度来说,议论性文章的写作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更不是四年级的学生能够胜任的。但是,《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件的叙述也简单明了、用词准确。所以,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对生命意义有一定的感悟后,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内容和适当引导,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语段的表达方式写片段,写出相应的现象(事例)及自己的感悟。笔者是这样做的:课件出示几种动物遇到危险是如何求生的图片。第一幅:千岛湖一群鱼儿被人网住了;第二幅:苍蝇不小心撞到蜘蛛织的网上;第三幅:一只螃蟹面临被猎狗吞食的危险;第四幅:一条蛇咬住壁虎的尾巴。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动物在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是如何求生的?从中感悟到什么?选择其中的一幅,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下自己对生命的领悟。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南门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