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坛大家到碑铭专家——从《文心雕龙》看蔡邕文学地位的变迁
2016-01-19吴从祥
从文坛大家到碑铭专家
——从《文心雕龙》看蔡邕文学地位的变迁
吴从祥
(华东师范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上海 200241)
关键词:蔡邕;刘勰;《文心雕龙》;《文选》;陆机;挚虞;碑铭专家
收稿日期:2015-04-16
基金项目:第57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2015M570345)
作者简介:吴从祥(1973-),男,江西九江人。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E-mail:wucongxiang402@163.com。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章编号:文献标志码:A1009-4474(2015)06-0001-06
摘要:刘勰《文心雕龙》对蔡邕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说。从称引数量来看,《文心雕龙》在10篇中共论及蔡邕12次,这些称引大多集中于论述有韵之文的篇章中。可见《文心雕龙》颇重视蔡邕的有韵之文,将蔡邕视为东汉文坛名家,对其清辞丽句甚是赏识。但从文体的角度而言,《文心雕龙》仅盛赞蔡邕的碑、铭等,对其辞赋、散文等其他文体则不太看好,甚至有微言。刘勰的这些观点不过是对陆机、挚虞等人观点的继承与发挥。可见,在六朝时期蔡邕已由早期众体兼擅的大家变成了仅长于碑、铭的专家。《文心雕龙》的蔡邕观对《文选》以及后世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导致蔡邕文学地位的渐次下降和文学史大家地位的丧失。
From Literary Giant to Specialist of Inscription―the Change of the Literal Status of Cai Yong inWenXinDiaoLong
WU Cong-xiang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Key words: Cai Yong; Liu Xie;WenXinDiaoLong;WenXuan; Lu Ji; Zhi Yu; specialist of inscription
Abstract:Liu Xie had presented an overall comments on Cai Yong in Wen Xin Diao Long. He had cited Cai Yong twelve times in ten articles, most of which were on verse. This showed that Liu Xi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Cai Yong’s verses than his proses. Cai Yong was highly regarded for his rhetoric in Wen Xin Diao Long. Liu Xie thought highly of Cai Yong’s inscriptions and lowly of his other works. Liu Xie’ theory was based on other people’ views such as Lu Ji, Zhi Yu and so on. All these records show that Cai Yong was regarded as a specialist of inscription in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The view on Cai Yong in Wen Xin Diao Long had very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Cai Yong’s literal status was gradually diminished.
蔡邕是东汉后期的重要作家和当时的文坛领袖,对汉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①。然而自西晋以降,蔡邕逐渐为世人忽视和淡忘。学者将其原因归于其处于文学发展低谷以及受政治道德批判的影响等②。细而察之,便可发现此类说法不尽可信。
其实,自西晋以来,人们一方面对蔡邕颇为推崇,另一方面又对其颇多微言。在赞颂与批判的双重声音中,蔡邕的文学地位呈渐次下降之势,最终逐渐淡出大家之列。曹丕、陆机、挚虞、范晔等人对蔡邕都有所评说,这些评论虽不乏真见,可惜皆为片言只语,不成系统。一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在继承前贤学说的基础之上对蔡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评说,很好地展示了六朝时期蔡邕文学地位及影响的变迁。
一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圉人,当时文坛领袖,东汉末期最重要的作家③。蔡邕生前敬贤重士,积极奖掖后进,故其死后对士林依然有不少影响。孔融对其常念不忘,曹操遣使者以金璧从匈奴赎回其女蔡琰。活跃于建安文坛的著名文人,如王粲、阮瑀、路粹等,都先后受惠于蔡邕,因此对蔡邕充满感激之情。这些都导致汉末及建安文人对其评价很高。
但自西晋以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尚效应逐渐消散,人们对蔡邕的评价逐渐趋于冷静与客观。这一转变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着明晰的展现。
刘勰《文心雕龙》是南朝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论著作,该书体系宏大,内容宏富,对前代众多作家、作品以及各类文体创作等作了精湛深入的论述。《文心雕龙》一书论及的汉晋时期作家和作品众多,现将该书论及的汉晋时期较为重要作家的篇数及次数情况统计如下,见表1。
表1 《文心雕龙》一书论及的汉晋时期
从表1可以看出,《文心雕龙》一书在10篇中共论及蔡邕12次,少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王粲、曹植、陆机、潘岳等人,而多于刘歆、傅毅、崔骃、崔瑗、马融、嵇康、张华等人。从数量来看,蔡邕介于汉晋时期一流作家与二流作家之间。
《文心雕龙》文体论共20篇,对各类文体作了论述;创作论20篇,对各种创作理论作了论述。作家在这两类中的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作家的创作个性,或长于某类文体,或长于某种创作技巧。司马相如、扬雄、张衡、曹植、潘岳等人两类数量悬殊不大,而班固、傅毅、蔡邕等人两类数量悬殊颇大。这表明,刘勰不看好班固、傅毅、蔡邕等人的创作技巧。
刘勰在6类文体中共论及蔡邕7次,具体分布如下:《颂赞》(1)、《铭箴》(1)、《诔碑》(2)、《哀吊》(1)、《杂文》(1)、《奏启》(1)。《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论文叙笔”,论文的10篇主要论述有韵文,叙笔10篇主要论述无韵文。在上述六篇中,仅《奏启》属于无韵文,其余五种皆属有韵文。由此可以看出,从文类的角度而言,刘勰对蔡邕诔、碑、铭、赞等韵文颇为看好,而对其无韵文却不太重视。
《文心雕龙》一书论及历代作家247人,论及作品四百余篇。现将《文心雕龙》一书称引汉晋时期重要作家的作品数量及次数分布情况统计如下,见表2。
表2 《文心雕龙》一书称引汉晋时期
从数量上可以看出,《文心雕龙》一书提及蔡邕作品11篇,仅次于曹植,而高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以及王粲、陆机、潘岳等名家。仔细考察便可发现,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以及曹植、陆机、潘岳等人作品往往分布于辞赋、韵文、散文等诸类之中,而蔡邕诸体分布极不平衡,辞赋类无,韵文10篇,散文1篇。蔡邕10篇韵文的篇目如下:《京兆樊惠渠碑》、《黄钺铭》、《鼎铭》、《杨赐碑》、《郭有道碑》、《陈太丘碑》、《汝南周勰碑》、《太傅胡广碑》、《吊屈原文》、《释诲》,其中碑文高达6篇,其次是铭文,2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文心雕龙》中论及蔡邕的篇章的分布,还是对蔡邕作品的称引来看,刘勰最看重的都是其碑、铭等韵文,而对其创作技巧以及辞赋、散文等文体都不太看重。
二
以上就《文心雕龙》一书对蔡邕的称引情况作了分析,下面再细致考察一下《文心雕龙》一书对蔡邕的具体论述。
首先看看刘勰对蔡邕文学地位及才艺的论述。在《时序》中,作家对自先秦至南朝宋齐时的文学变迁作了精炼的概说,此处言及的皆是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其文云:
自和安已下,迄至顺桓,则有班傅三崔,王马张蔡,磊落鸿儒,才不时乏,而文章之选,存而不论。然中兴之后,群才稍改前辙,华实所附,斟酌经辞,盖历政讲聚,故渐靡儒风者也。降及灵帝,时好辞制,造皇羲之书,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故杨赐号为驩兜,蔡邕比之俳优,其余风遗文,盖蔑如也。〔1〕
在此,作者肯定了蔡邕在汉末文坛的重要地位,将蔡邕与班固、傅毅、三崔(崔瑗、崔骃、崔寔)以及王逸父子并列为东汉文坛大家,认为他们皆是磊落鸿儒。在《才略》篇中,刘勰对历代名家的才华作了简要评议,其中论及东汉作家多达十五六人,诸名家皆网罗其中。其对蔡邕是这样论述的:
张衡通赡,蔡邕精雅,文质彬彬,隔世相望。是则竹柏异心而同贞,金玉殊质而皆宝也。〔1〕
早在三国时期,人们便将蔡邕与张衡并称。《典论·论文》云:“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2〕曹丕率先将蔡邕与张衡并称,并将其视为东汉辞赋典范。
到了晋代,随着文坛绮靡之风的兴盛,“‘张蔡’似乎成为该时代文学创作上的表率”〔3〕。陈寿《三国志·蜀书·郤正传》评曰:“郤正文辞灿烂,有张、蔡之风”〔4〕。陈寿认为张衡、蔡邕文具有词藻华丽的特点。《世说新语·文学》注引东晋孙盛《晋阳秋》云:“(潘)岳字安仁,荥阳人。夙以才颖发名。善属文,清绮绝世,蔡邕未能过也。”〔5〕孙盛认为蔡邕之文不仅词藻华丽,而且具有清秀之美。《文选·文赋》注引南齐臧荣绪《晋书》评陆氏兄弟称:“天才绮练,当时独绝,新声妙句,系踪张、蔡”〔6〕。
刘勰在此将张衡与蔡邕并称,显然是受到了前人影响。刘勰认为二人文章虽有区别,但皆“文质彬彬”,隔代相照应,有异曲同工之感。在创作论中,《丽辞》、《事类》二篇均言及蔡邕。《丽辞》云:
至于诗人偶章,大夫联辞,奇偶适变,不劳经营。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1〕
刘勰将蔡邕与扬雄、司马相如、张衡视为汉代丽辞的代表人物,可见其对蔡邕的重视。《事类》云:
及扬雄百官箴,颇酌于诗书;刘歆遂初赋,历叙于纪传;渐渐综采矣。至于崔班张蔡,遂捃摭经史,华实布濩,因书立功,皆后人之范式也。〔1〕
在此,刘勰将蔡邕与崔骃、张衡并提,指出他们的文章多用经史之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宏观上看,刘勰将蔡邕视为东汉著名作家,常将其与班固、张衡等并称。刘勰重蔡邕之丽辞与精雅,显然与曹丕、陈寿、孙盛等人重其“绮”是一脉相承的。
再看看刘勰对蔡邕具体文体的论述。在文体论部分,《文心雕龙》论及文体三十余类,其中有韵文有诗、赋、颂、赞等,无韵文有史传、诸子、论说等。《文心雕龙》一书论及蔡邕颂、铭、碑、吊、对问、奏启等六类文体,现简单分析如下。
《颂赞》:又崔瑗文学,蔡邕樊渠,并致美于序,而简约乎篇。〔1〕
刘勰指出崔瑗及蔡邕颂文创作方面的新变在于详于序而简于篇:
《铭箴》:蔡邕铭思,独冠古今。桥公之钺,吐纳典谟;朱穆之鼎,全成碑文:溺所长也。④〔1〕
在此,刘勰盛赞蔡邕铭文之美,称《黄钺铭》多用尚书典谟之文,而朱穆《鼎铭》则采用碑文的写法。
在《诔碑》一文中,刘勰对蔡邕碑文作了详细的论述:
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才锋所断,莫高蔡邕。观杨赐之碑,骨鲠训典;陈郭二文,词无择言;周胡众碑,莫非清允。其叙事也该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词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矣。孔融所创,有摹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夫属碑之体,资乎史才,其序则传,其文则铭。……夫碑实铭器,铭实碑文,因器立名,事先于诔。〔1〕
刘勰盛赞蔡邕之碑,认为“才锋所断,莫高于蔡邕”,认为其《杨公碑》等词采雅润,词清而义巧,并进一步指出蔡邕长于碑的原因在于“资乎史才”。此合于《才略》中所说的蔡邕“文史彬彬”。
此外,刘勰还论及蔡邕之吊文、杂文以及奏启等。《哀吊》:“班彪蔡邕,并敏于致诘,然影附贾氏,难为并驱耳。”〔1〕刘勰认为蔡邕之吊文因没有摆脱贾谊的影响,因此逊于贾谊之文。刘勰在《杂文》中论及蔡氏之对问。对问由来名篇众多,如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张衡《应间》等。蔡邕《释诲》亦在其列,“蔡邕释诲,体奥而文炳”〔1〕,即文思较深而文彩炳耀。
以上诸体皆属有韵之文。刘氏论及十余种无韵之文,在这些无韵文体之中,仅《奏启》中言及蔡邕,云:“张衡指摘于史职,蔡邕铨列于朝仪,博雅明焉。”〔1〕在此刘氏指出蔡邕《谏七事》具有“博雅”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刘氏论及蔡邕六种文体,其中有韵之文五种:颂、铭、碑、吊、对问,而无韵之文仅奏启一种。可见,刘氏重视蔡邕有韵之文,而不太欣赏其无韵之文。在有韵文中,刘氏又极其推崇蔡邕之碑和铭,而对颂及吊甚至略有微言。
刘勰此类说法并非其一家之说,而是所出有源。早在两晋时期,学者们对蔡邕便有不少微言。陆云《与兄平原书》其十云:“《茂曹碑》皆自是蔡氏碑之上者,比视蔡氏数十碑,殊多不及,言亦自清美。”〔7〕其十七云:“《祖德颂》无大谏语耳。然靡靡清工,用辞纬泽,亦未易。”〔7〕其十八云:“蔡氏所长,唯铭颂耳。铭之善者,亦复数篇,其余平平耳。”〔7〕陆云认为蔡邕所长在于碑、铭、颂,其碑铭等具有词藻华丽、绮靡清工之美。
挚虞《文章流别论》早佚,从今存佚文来看,其论及颂、赋、诗、七体、箴、铭、诔、哀辞、问答等诸体,涉及作家众多,而对蔡邕似乎不甚看好。蔡邕今存作品一百五十余篇〔8〕,魏晋时期传世作品当更多。从其今存作品来看,碑铭多达五十余篇,颂、诔亦不少,其中不乏名篇。挚虞论颂时言及班固、史岑、扬雄、傅毅、马融等人作品,论哀辞则言及崔瑗、苏顺、马融、徐干、刘桢等,皆未言及蔡邕及其作品;论问答体言及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崔骃《达旨》、张衡《应间》,却未言及蔡邕《释诲》,仅在论铭时言及蔡邕:
夫古之铭至约,今之铭至繁,亦有由也。质文时异,论既论则之矣,且上古之铭,铭于宗庙之碑。蔡邕为杨公作碑,其文典正,末世之美者也。后世以来之器铭之嘉者,有王莽《鼎铭》、崔瑗《杌铭》、朱公叔《鼎铭》、王粲《砚铭》,咸以表显功德。天子铭嘉量,诸侯大夫铭太常勒钟鼎之义。所言虽殊,而令德一也。李尤为铭,自山河都邑,至于刀笔平契,无不有铭,而文多秽病;讨论润色,言可采录。〔7〕
挚虞在此对铭的古今变迁作了简要的梳理,罗列了众多铭文,称蔡邕杨公碑其文典正。
与此相应,人们对蔡邕的赞颂也多集中于其碑铭等韵文。如东晋李充《起居诫》亦云:“中世蔡喈长于为碑”〔9〕。梁代张缵读陆云公《太伯庙碑》后,赞其为“今之蔡伯喈也”〔10〕。
刘宋范晔《后汉书》是后来居上的一部东汉断代史书。范晔自身博学多才,善为文章,故其对作家美文颇多关注。考察《后汉书》所收文章,亦可窥见范晔对这些作家的看法。
由于史书重政治性,故多收录传主的政论性奏疏。除了政论奏疏之外,其他类文章往往更能彰示作家的艺术成就与艺术特色。《后汉书》中,《冯衍传》载《显志赋》,《班固传》载《两都赋》、《典引》,另有《燕然山铭》见于《窦宪传》,《崔篆传》载《慰志赋》,《崔骃传》载《达旨》,《朱穆传》载《崇厚论》,《张衡传》载《应间》、《思玄赋》,《马融传》载《广成颂》。另外,《后汉书》专设《文苑传列传》,对作家名篇多加以收录。而《蔡邕传》则仅载《释诲》,对于蔡邕辞赋以及碑诔、铭赞皆未提及。蔡氏所作碑诔对象中不乏当时名流,如胡广、桥玄、杨赐等,对此范氏只字不提,而大量收录蔡邕政论奏疏等。范氏似乎是将蔡邕当作政坛人物看待,而不是当作文学家来看待,对其辞赋、文章并不太看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从修辞的角度而言,《文心雕龙》将蔡邕视为东汉文坛名家,对其清辞丽句甚是赏识。但从文体的角度而言,《文心雕龙》仅盛赞其碑、铭等,对其他文体则不太看好,甚至有微言。
事实上,汉末魏初,蔡邕也确被视为文坛大家,人们对其辞赋等多加称颂。《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2〕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不太重视其辞赋等文章,而仅重视其碑铭等韵文。于是,从文体的角度而言,蔡邕已由早期的诸体皆擅的大家变成了仅长于碑、铭的专家。刘勰此说法多合于陆机、挚虞、范晔等人的观点,因此,《文心雕龙》对蔡邕的论述基本上代表了西晋至梁代的主流看法。人们对蔡邕看法的这一重大改变,自然会导致蔡邕文学地位的逐渐下降。
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心雕龙》中,蔡邕已由文坛大家变成了碑铭专家。《文心雕龙》的蔡邕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代昭明太子所编《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集,也是六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文章总集,其收录自先秦屈宋以来至梁代一百三十人的重要作品七百五十余篇,历代名篇名作几乎皆被网罗其中,其具体收录情况见表3。
相对而言,汉代作家多不长于诗歌,故仅有张衡《四愁诗》入选,其余人皆以文章入选。而在汉代作家中,蔡邕入选文章不仅少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大家,甚至少于枚乘、王褒等人。魏晋不少作家入选诗歌较多,如王粲、刘桢等人。除去诗歌之外,这些作家入选的文章数量亦不少,如曹植文6篇,陆机文9篇,潘岳文13篇。但他们入选文章的数量并不比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人多,可见萧统对汉代文章还是比较重视的。
据《梁书·刘勰传》,刘勰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年长萧统三十年多岁,“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10〕。学者多认为,刘勰三十多岁时便撰成《文心雕龙》一书,而其近四十岁方入仕途〔11〕,做东宫通事舍人则更晚。故萧统当接触过《文心雕龙》一书,萧统受到刘勰思想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二书有不少相通之处⑤。如《文心雕龙》论及的历代作家共二百四十七人,《文选》入选的作家共一百三十人,其中与《文心雕龙》相同者八十九人⑥,几近《文选》选录作家总数的70%,可见二者选文标准颇为相近。
表3 《文选》所收汉魏晋时期名家作品数量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文选》仅选蔡邕作品2篇,不仅数量远远少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曹植、陆机、潘岳等一流作家,甚至少于王褒、陈琳、吴质、应璩、嵇康、张华等人。更重要的是,《文选》中所选的蔡邕2篇作品都是碑文,即《郭有道碑文》、《陈太丘碑文》。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与《文选》选录标准有关。从《文选序》“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6〕等词句可以看出,萧统最重的是辞采。而蔡邕虽继承了张衡等人的清丽之风,但张衡和蔡邕仅仅是绮丽文风的开创者,并非典型代表。魏晋时期,曹植、陆机、潘岳等人将华丽文风推向高潮。与晚出的曹植、陆机、潘岳等人相比,蔡邕显然还不够“丽”,故难以入《文选》编者法眼。另一方面当与蔡邕“偏才”有关。《文选》入选作品较多的作家,如司马相如、扬雄、班固、曹植、陆机、潘岳等都长于诸体,故有众多作品得以入选。如司马相如除赋3篇外,还收录其文4篇;王褒除《洞箫赋》之外,还录文2篇;扬雄除赋3篇外,还录文3篇;班固录赋2篇,文3篇(不含史论4篇);张衡除了赋5篇外,录其诗1首;曹植录赋1篇,文6篇;陆机录赋2篇,文7篇;潘岳录赋8篇,文5篇。如上所说,陆机、挚虞、刘勰等人都认为蔡邕是“偏才”,仅长于碑、铭,而劣于其他文体创作。受此类观点影响,导致其仅有两篇碑文被选录,而其他类作品皆未入选。
《文选》自编成之后,传播甚广,至唐代时,成为学人广泛使用的教材。《文选》仅录蔡邕文章2篇,自然会导致人们对蔡邕文章的轻视与忽视。
自隋唐以降,人们对蔡邕虽多赞颂,但这些赞颂多集中在其碑、铭等韵文方面。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云:“刘宽表墓,并伯喈之两碑”〔12〕。《旧唐书·崔元翰传》称:“其对策及奏记、碑志,师法班固、蔡伯喈,而致思精密”〔13〕。宋代孙何《碑解》云:“由魏晋而下,迄乎李唐,立碑者不可胜数,大抵皆约班、蔡而为者也”〔14〕。清代李兆洛选编的《骈体文钞》中,墓碑类选文5人、21篇,而蔡邕一人独得14篇,占此类选文总数的三分之二。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口义》文中盛赞蔡邕碑文“空前绝后”〔15〕,“碑铭之体,应以蔡中郎为正宗”〔15〕。黄侃《中国文学概谈》亦云:“议碑则以蔡邕为主”〔16〕。这些评论盛赞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蔡邕碑铭专家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导致人们对蔡邕其他类文章的淡忘,于是蔡邕文学地位逐渐进一步下降,最终淡出大家之列,成为众多文学史中的二流作家。
注释:
①详见刘跃进《蔡邕的生平创作与汉末文风的转变》,刊于《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后收入《秦汉文学论丛》第172-192页,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
②详见冈村繁《蔡邕与汉末文学趋势》,《周汉文学史考》第268页注释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③冈村繁认为:“他不仅在当时文坛中声名卓著,并且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堪称是中世文学中卓越的大文豪”。见冈村繁《蔡邕与汉末文学趋势》,《周汉文学史考》第2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黄淑琳注:“按伯喈作《朱公坟前石碑》,前用散体,后系四言韵语。至《鼎铭》则纯作散体大篇,不著韵语。所谓全成碑文也。”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03页。
⑤穆克宏先生对此有较详细论述,详情参见其《昭明文选研究》第114-1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⑥参见莫砺锋《从〈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比较看萧统的文学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十辑第174-1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参考文献:
〔1〕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7-478,503,384,411,96,116,128,139,147,252.
〔2〕严可均,辑.全三国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83,83.
〔3〕冈村繁.蔡邕与汉末文学趋势〔C〕∥周汉文学史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9.
〔4〕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1042.
〔5〕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52-253.
〔6〕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61,3.
〔7〕严可均,辑.全晋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77,1079,1079,820.
〔8〕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凡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
〔9〕虞世南.北堂书钞(2)〔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133.
〔10〕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24,710.
〔11〕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22-323.
〔12〕董诰.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374.
〔13〕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767.
〔14〕曾枣庄,主编.全宋文(9)〔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206.
〔15〕万仕国,编.刘申叔遗书补遗〔M〕.南京:广陵书局,2008:1572,1576.
〔16〕黄侃.文心雕龙札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89.
(责任编辑:武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