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考略
2016-01-19何水英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何水英(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考略
●何水英(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关键词]《黔诗纪略》;诗歌来源;类型;特征;考略
[摘要]《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类型多样,具有集大成性;文集尤其是别集因其诗人作品丰富而成为《黔诗纪略》最主要的诗歌来源。贵州明代文集散佚严重,史乘方志因其艺文志全文录入诗作的撰写方式而成为《黔诗纪略》另一重要来源。考察《黔诗纪略》诗歌来源对了解《黔诗纪略》编纂特征、作者诗学观念、明代贵州诗歌文献亡佚情况以及文献校勘都有重要意义。
《黔诗纪略》是被誉为“西南大师”[1]的贵州布依族学者莫友芝编纂的黔诗总集。贵州建省之后,文风日盛,选本编纂活动在清代已蔚然成风,出现了多种黔诗选本,而独《黔诗纪略》“号为博综”,[2]最为人所重。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文史资料,为研究贵州古代尤其是贵州明代社会及诗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是贵州现存的第一部由少数民族编纂的地方性汉文诗歌总集,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史上同样有重要地位。目前,学界对《黔诗纪略》的研究正逐步深入,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商榷,其诗歌材料来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弄清《黔诗纪略》的诗歌材料来源不仅有助于人们对《黔诗纪略》的编纂特征、莫友芝的诗学观念的理解,而且对了解明代贵州诗歌文献的存逸情况及今后进一步完善《黔诗纪略》的点校工作都有帮助,故而弄清《黔诗纪略》的诗歌材料来源很有必要。
1 《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的类型
今存《黔诗纪略》卷首署题“遵义唐树义子方审例、遵义黎兆勋伯庸采诗、独山莫友芝子偲传证”,据莫友芝之子莫绳孙云:“咸丰癸丑,遵义唐威恪公欲采黔人诗歌荟萃成编,以国朝人属之黎先生伯容,因乱,稿尽亡失。先君任辑明代。”[3]1知《黔诗纪略》原为唐树义、黎兆勋、莫友芝共同计划编纂,黎兆勋负责编纂清朝黔诗,莫友芝负责采辑明代黔诗,黎兆勋所编清朝黔诗因世乱而亡失。《黔诗纪略·杨文骢传》中又提及“当龙友两卷间,而方伯湖北殉难报至”,[3]819可见唐树义未及审例而没,故清代同治十二年金陵首刊的《黔诗纪略》实际为莫友芝所纂部分。莫友芝“有足征文考献者,罔不穷力蒐访”,[3]1收集了贵州明代至清初①2498首诗歌,编成《黔诗纪略》。这些诗歌材料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类。
1.1文集
文集作为《黔诗纪略》诗歌编纂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一是别集,如《黔诗纪略》所选孙应鳌诗出自其集《学孔精舍诗稿》;所选潘润民诗有68首来自其集《味淡轩集》;所选谢三秀诗有112首出自其集《远条堂小集》;所选杨文骢诗有126首出自其集《山水移》,178首出自《洵美堂》;所选谈亮诗14首出自其集《卖闲愁集》;所选吴中蕃诗有351首出自《蔽帚集》,44首出自《断砚草》,等等。《黔诗纪略》选用的别集有14种,从中选录诗歌数量1739首。二是总集,如《黔诗纪略》录有杨彝《霅溪翁山居图》《南城偶题》这两首诗,莫友芝注:上二首见《明诗综》;[3]39录李时华诗10首,其中,8首“见《凌云诗钞》”;[3]427录费道用诗16首,“则取之《黔风录》”,[3]717等。《黔诗纪略》选用的总集有《明诗综》《黔风旧闻录》《播雅》《瑞阳阿集》《凌云诗钞》等13种,从中选录诗歌252首。
1.2史乘方志
《黔诗纪略》收录的诗歌有的直接注明录于方志,如林晟,“仅从方志得三律、一绝句”;[3]28沈勖,
“仅《方志》各载数诗,又非杰构”;[3]41黄绂,“唯见《方志》载《平越卫学》一记、《飞泉》《月山》等五诗而已”,[3]55如此注明录于方志的诗有122首。《黔诗纪略》还有不少诗歌虽未指明出处,但见于地方志中,很有可能也是从方志中辑出。如道光《贵阳府志》有《王训传》提及王训诗文仅剩作一记,一颂和五律,并予以收录。《黔诗纪略》的《王训传》基本依《贵阳府志》,将一颂五律录入其中;道光《铜仁府志》按五律、七律、七绝的顺序收录徐以暹30首诗,《黔诗纪略》亦按此顺序收录这30首诗。道光《思南府续志·艺文门》收录孙顺一首,《黔诗纪略》收录相同。
1.3石刻文献
《黔诗纪略》源于石刻文献的诗歌有11首:包括杨斌诗7首,其中《桃源洞题刻三首》,莫友芝按:洞在遵义郡治东二里桃源山。“破衲”首末款“颠仙醉笔”,“沽酒”首末款“神霄散吏”,“七绝”末款“颠仙”,皆草书。[3]94《致政公宴有作》《鹤鸣洞避暑二首》《夜读书道》,莫友芝按:四诗刻遵郡城南三十里天池上鹤鸣洞壁也。[3]95孟道善《奉和五开卫守陈公游祠山宫》,莫友芝按:是诗与陈天策并刻开泰中潮所祠山宫后岩壁间。[3]705普济桥磨崖无名诗一首,莫友芝按:壁上刻此诗,草书,其署款旧认柴存,载入《府志》。今细审存字,终不确。[3]1301东山杜子诗二首;《黔诗纪略·杜子传》云:绥阳县西螺水上三教寺壁间有《答天峰》二诗。[3]1303朝阳洞石刻无名一首,莫友芝按:诗隽洞壁,无年月名字,盖胜国遗民之词也。[3]1304
1.4族谱、传记、文章、口传、木刻、画帧等其他文献
除文集、史乘方志和石刻文献之外,《黔诗纪略》的诗歌来源还有族谱、口传、文章、木刻、他人抄录保存等其他方式。如源于族谱者有莫天麒诗2首,《黔诗纪略·莫天麒传》云:“惜其集无存,唯见《潘氏谱》载其为驯作《回文诗序》及此二诗而已。”[3]503源于口传者有刘安鼎诗一首,《黔诗纪略·刘安鼎传》云:“后人传其愤语若有韵者,今亦列为一家。”[3]515胡奉旌诗一首,《黔诗纪略·胡奉旌传》云:“诗文多不存稿,以传诵得存一律耳。”[3]1230源于他人文章者有:颠仙诗一首,莫友芝按:昆明邹志学《紫霞石室碑记》云……乃朗吟云云。[3]1305吴时中诗一首,莫友芝按:吴嘉麟《还金传》云:忽梦白首翁授绝句云云……[3]1306源于木刻文献者有艾友兰《春日眺静晖寺》二首,莫友芝按:二诗有木刻在寺中,书崇祯庚辰,则十三年归老后作也。[3]706他人抄录保存者有:邬昌期诗六首;(莫友芝按:乙卯夏重整旧稿,仅门人辈私录六首存。[3]924许善所诗一首;《传》云:“今存一律,其后人从他所抄得者。”[3]928王炯,著有《闇斋诗稿》。《传》云:“曾见友人许画帧《题四隐诗》,署闇斋名,亟录出。”
2 《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的特征
莫友芝为辑《黔诗纪略》,穷力蒐访,尽可能占有材料。文集、史乘方志等各类文献无所不用。诗歌总集是编纂者对材料铨择、辨析的结果,这一结果能反映出编纂者对各类材料来源的利用特征。《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2.1《黔诗纪略》诗歌来源的集大成性
(1)辩证吸收《黔风旧闻录》《播雅》等黔诗总集的成果。在《黔诗纪略》之前,贵州主要有两部诗歌总集收录明代黔诗,一是《黔风旧闻录》,一是《播雅》。《黔风旧闻录》是第一部专力收录明代黔诗的诗歌总集;《播雅》专收明清遵义诗人诗歌,莫友芝称之“搜定之勤、别裁之审,一展卷而曩昔若存若亡之文献,灿然表暴于后人之耳目”。[4]莫友芝在编纂《黔诗纪略》时多次利用了这两部书,但非全盘接受两书所采诗歌,而是通过采用收录、辨伪、点评、扩增等方式取其精华、补之不足。如《黔诗纪略》所录费道用16首诗均取自于《黔风旧闻录》;所录邹宗孟诗12首录自《播雅》;所录文和、通醉、真从、大治、云山、西山寺僧等僧人的诗均源于《播雅》。在收录贵阳王训诗歌6首,莫友芝考辨云:“永宁卫乡举者,复有一王训,字圣谟,官知县。国朝嘉庆中,瓮安傅县尹玉书撰《黔风旧闻录》,以教授六诗属圣谟,编周草亭之后。玩诗中‘百战休题马上劳’、‘曾于丹徼提三尺’等语正合教授事实,圣谟安得而有之!”[3]6认为《黔风旧闻录》收录有误,永宁王训诗应为贵阳王训所作。收录陈启相诗,莫友芝云:“诗惟《播雅》据陈州同《怀仁碎拾》25首。友芝复汰其误收罗兆珄者,存十九首,益《南路》所载一首。”,[3]1038对《播雅》所录陈启相诗进行辨伪收录,同时从他处录诗扩充。潘骧,“所著《淡远亭诗集》,十无一存。《黔风录》收者仅十八篇,更就其从孙元炜《潘氏八世集》增七篇”,[3]1012除吸收《黔风旧闻录》所录潘骧诗歌外,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潘骧诗歌的选录数量。
(2)《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广泛,取材方式多样。《黔诗纪略》材料来源有文集、史乘方志、石
刻、族谱、传记、文章、口传、木刻、画帧等文献,原始材料、二手材料甚至艺术作品都进入莫友芝的采集视野。《黔诗纪略》以采集明代黔中诗人诗歌为目标,指定明确。为了最大限度收集黔诗,莫友芝或博览全书,析出诗歌;或遍访黔中,竭力搜寻,尤其是一些诗歌或刻于石壁,或木刻于寺,或存于他人,能收集于《黔诗纪略》都依靠莫友芝走出书斋,四处寻访而得。此外,《黔诗纪略》有少部分诗歌也由他人搜集,莫绳孙提到“旧所征录既多,而黔西潘君文炳及先君门人胡君长新益相助采拾”,[3]1可知有潘文炳和胡长新协助了采诗。正因为莫友芝穷其力而为之,故而《黔诗纪略》有“博综”之称。其所录诗歌从内容到形式林林总总,丰富多样。不少诗歌有赖《黔诗纪略》保存,如莫绳孙所言:“如孙文恭《学孔精舍稿》,岁甲寅,麻哈艾茶村先生据其祖侍讲公手录,录副相寄。麻哈旋不守,原稿已烬。其他仅赖是编以存者,不知更几何也。”[3]2
2.2文集是《黔诗纪略》诗歌材料的主要来源,选录诗歌量大且集中
《黔诗纪略》利用的文集有别集与总集两类。别集历来被视为总集材料的重要来源,别集汇集了作家的几乎全部文学作品,是第一手材料,可以说总集编纂者从作家别集中选录作品是最能体现选本文学文献价值的。《黔诗纪略》2498首诗歌中有1739首来源于诗人别集,加上《黔诗纪略》源于总集的252首诗,也就是说《黔诗纪略》的诗歌有80%以上是源于文集,可见文集是《黔诗纪略》诗歌材料的主要来源。《黔诗纪略》对诗人别集的利用有明显的特点,就是别集种类少但选录集中。《黔诗纪略》利用到的别集只有14种,利用别集的诗人也只有12人,从别集中选录的诗歌数量都在10首以上,其中,孙应鳌、吴中蕃、杨文骢、越其杰和谢三秀5人为主(见表1)。
表1 《黔诗纪略》5位诗人源自别集的诗歌数量统计
《黔诗纪略》有名可考的诗人257人(包括方外16人),利用别集作为选源的诗人所占《黔诗纪略》诗人总量比例不到6%。这不到6%的诗人诗歌占到了《黔诗纪略》诗歌总数的70%,而这其中孙应鳌等5人的诗歌就占了诗歌总量的60%,足见《黔诗纪略》对这些诗人别集的重视。《黔诗纪略》对总集的利用有选录集中的特点。在《黔诗纪略》所利用到的13种总集252首诗中,《黔风旧闻录》《播雅》《诗慰》这三种总集的诗歌数量分别为78首、63首、60首,共201首,占到所录总集诗歌数量的80%。
2.3史乘方志成为《黔诗纪略》文集之外的另一重要诗歌来源
《黔诗纪略》总共录有2498首诗,其中源于文集的诗有1991首,剩余的507首诗中直接注明源于方志的有122首,还有一些诗歌虽未指明源于方志,但与史志关系密切。这说明史乘方志已成为《黔诗纪略》文集之外的另一重要的诗歌来源。我国明清时期总集编纂尤其是地方性文学总集将史乘志作为材料来源利用也不乏见,但如《黔诗纪略》利用史乘方志之频繁还少见。史乘方志成为《黔诗纪略》文集之外的另一重要诗歌来源有两大原因。
(1)地方文集的匮乏所致。贵州古代文献因战乱逸散严重,莫友芝曾感叹:“吾黔自军兴,十余年以来,……自余府、厅、州,县数十,残破千里,人民能孑身脱难者,百不一二,何问文献!”[3]2他在《黔诗纪略》的人物传记中屡屡提及文集散佚情况。如云赵侃“当时奏章白余上亦散无一存,尤可惜也”;[3]69敖宗庆“所著《梅坡集》,惜不传”;[3]141马廷锡“著有《警愚录》《渔矶集》,惜不传”;[3]161“今宗鲁三《集》与伯元两《录》并无一存”。[3]117文集的匮乏促使编纂者在编纂诗歌总集时不得不另寻诗歌来源渠道。
(2)贵州地方志中艺文志全文录入作品的编纂特点,为《黔诗纪略》采诗提供了方便。自《汉书》以来,艺文志成为史书撰写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史书的艺文志撰写主要是录入作者及著作篇目的名称,贵州地方志如《黔记》的艺文志撰写即仿此例,但大多数贵州地方志的艺文志是采用按分体编录、全文录入的撰写方式。如万历《贵州通志·艺文志》分记、传、序、解等21种文体全文录入作品,其中,记和诗两体下有小类,如诗又分五古、七古、排律、五律等8类,依类逐篇录入全诗。嘉庆《黄平州志》、康熙《贵州通志》、乾隆《贵州通志》、道光《遵义府志》
等地方志的艺文志亦采用此类分体编录、全文收录的编纂方式。《遵义府志·艺文志》认为地志之专载篇章虽异于传统史书艺文志体例,但可以“于山川风土利弊因革多藉以明”。[5]这种全文录入编纂方式使不少诗歌通过地方志得以保存。在文集散佚严重的情况下,贵州地方志无疑成为《黔诗纪略》重要材料来源。
《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类型多样,特征明显,具有集大成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莫友芝编纂《黔诗纪略》带有强烈的文献保存意识,他目睹贵州战乱,“病黔中文献散佚,欲私成一书以记之”。[3]1其子莫绳孙评论《黔诗纪略》云:“是编若仅论诗,则孙、谢、杨、吴诸家以降,应录殊少,是故不能无桑梓之私。”[3]2正是担忧黔人文献散佚无传的“桑梓之私”,莫友芝将不少非精华之诗录入《黔诗纪略》。从性质上而言,《黔诗纪略》属诗歌选本,而莫友芝强烈的文献保存意识在保存大量的黔诗文献资料的同时也弱化了《黔诗纪略》选本性质。其次,《黔诗纪略》虽有80%的诗歌源于文集,但是,只集中于12个人身上,大部分诗人的诗集散佚,其来源都是二手材料。这种间接性取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黔诗纪略》的学术价值。
3 考察《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的意义
3.1有助于理解《黔诗纪略》“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编纂体例特征
莫友芝子莫绳孙介绍《黔诗纪略》编纂体例,云:“其书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旁征事实,各系以传,而大要以年为次;无诗而事实可传、文字有关暨山川可考者,相因附见,按以证之;国朝人文字足备掌故者,间附录焉。”[3]1学界对“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的具体内涵理解模糊,②如果了解《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对理解“因诗存人,亦因人存诗”之意很有帮助。
一般而言,总集可分全录式和选录式两类,通过考察《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可知,《黔诗纪略》有“选”的性质,但非纯粹的选录,而是将全录和选录结合。全录者如杨遵“《方志》失其事迹,仅从《旧卫志》得诗一首”;[3]76周仕国“《省志》失其事迹,从《云南志》得一诗”;[3]448陈询产“事迹失传,唯一诗载《滇志》”。[3]504选录者如从孙应鳌《学孔精舍诗稿》900余首诗中选录457首;从吴中蕃《蔽帚集》1091首诗中选录351首;从越其杰《屡非草选》中选录了半数诗歌;道光《安平县志·艺文志》载黄皑诗14首,《黔诗纪略》录6首。“因诗存人”和“因人存诗”实际上是清代诗歌总集普遍使用的编纂方式。“因诗存人”侧重诗歌审美和评价,“因人存诗”侧重人物评选及诗歌文献保存。《黔诗纪略》哪些诗歌选录属于“因诗存人”,审美标准是什么?哪些诗歌属于“因人存诗”,所选录诗人有何特征?如果对《黔诗纪略》全录和选录这两种编录方式进行仔细分析,对编纂者“因诗存人”和“因人存诗”的具体操作原则就会有新的认识。
3.2为研究莫友芝的诗歌观念提供一个视角
诗歌选本是编纂者在某一诗学观念的支配下对诗歌材料进行选择利用编排的结果。反过来,从这种结果中亦可透视编纂者的诗学观念。目前,学界主要通过分析莫友芝的诗歌作品来研究莫友芝的诗学观念,极少从选本视角来考察。考察《黔诗纪略》诗歌材料来源,可以看出编纂者对诗歌原本的接受特点,为研究莫友芝的诗歌观念提供一个视角。
例如通过考察《黔诗纪略》诗歌来源发现莫友芝选录诗歌时对诗歌原本有改动的情况。如林晟文集散佚,莫友芝仅从方志中得林晟诗三律一绝。绝句为《丰乐秋成》题下注:《大定志》题作《丰乐乡》,依《通志》。全诗为:野老仗藜山径里,牧童吹笛晚风前。要知击壌声中事,社酒新篘乐醉眠。[3]29从乾隆《贵州通志》和道光《大定府志》所载此诗来看,两者所载略有不同,一是《通志》载此诗题为《丰乐秋成》,《大定府志》则题为《丰乐乡》;二是《通志》载为“要知击壌声中趣”句,《大定府志》则为“要知击壌声中事”。可见,《黔诗纪略》所载林晟此诗实际上是莫友芝对《通志》和《大定志》所载进行综合的结果,诗题依《通志》,内容依《大定志》。《丰乐秋成》较《丰乐乡》而言更能凸显诗歌主题,诗题的选择体现出莫友芝对诗歌题目与主题关系的看法。此诗第三句中“事”较“趣”所含信息量更大,将秋成之时人们的各种情感都融于其中,这种选择亦反映出莫友芝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此外,在《黔诗纪略》之前,《黔风旧闻录》和《播雅》这两部诗歌总集是贵州明代诗歌的主要收录者,成为了《黔诗纪略》重要的诗歌材料来源之一。莫友芝对这两部总集的利用不是全盘吸收,而是有所选择。将《黔风旧闻录》《播雅》《黔诗纪略》三者整体考察,辨析莫友芝对《黔风旧闻录》《播雅》所录诗歌的剔抉情况,亦可透视莫友芝的诗学观念。
3.3有助于了解明代贵州诗歌文献在清代的存逸情况
《黔诗纪略》于咸丰癸丑(1853)开始编纂,莫友芝《黔诗纪略》在人物传记中对诗人著述情况进行了说明,从中可以了解明代贵州诗歌文献在清代的存逸情况。《黔诗纪略》提及在清代咸丰尚存的诗文集有:龚诩《野古集》;孙应鳌《学孔精舍诗稿》;袁应福《渔矶诗草》;潘润民《味淡轩集》;谢三秀《远条堂小集》;越其杰《屡非草选》;杨文骢《山水移》《洵美堂集》;谈亮《卖闲愁集》残卷;郑逢元《谷口集》;吴中蕃《蔽帚集》《断砚草》;傅尔元《居易堂诗集》;语嵩《语嵩语录》。
已亡佚的诗文集有:王训《寓庵文集》;詹英《止庵集》;林晟《墨庄道人集》;宋昂、宋昱《联芳类稿》;杨彝《古今律选》《凤台贵竹》《东屯南游》诸集;沈勖《迂思遗稿》;易贵《竹泉文集》十五卷;安康《青鸾溪集》;徐节《禅噪集》;越英《西园集》;王木《东巡集》《晴溪诗集》;汪大有《宋元品藻》《陶陶亭集》;汤冔《逸老闲录》《续录》;何敏树《沧浪童子集》;赵维垣《攻玉集》;缪文龙《诗文集》;李渭《诗文》三卷;敖宗庆《梅坡集》;蒋宗鲁《诗文集》;马廷锡《渔矶集》;宋炫《桂轩拙稿》;王蕃《一瓢斋集》;王璘《樵隐杂稿》;汪成《纳庵诗集》五卷;陈嘉瑞《独斋集》;潘子安《南坡集》;孙世祯《就正诗稿》;萧重望《奏草》;越其杰《蓟门》《白门》《横槊》《知非》《屡非》诸集;丘禾实诗四卷;丘和嘉《蔬水堂诗稿》;樊师孔《听命堂集》《冷况集》;费道用《碧桃轩集》;蒋劝善《春游草》《峨石斋集》;袁明哲《镜予集》;潘骧《淡远亭诗集》;王珣《胝泉集》;朱文《湄云集》。从以上文献陈列可见贵州明代诗文集散佚的确严重,如果这些文集均被保存下来,或者莫友芝能见,贵州明代诗歌史当是另一番景象。
3.4文献校勘意义
清楚《黔诗纪略》诗歌来源,对于后人进行《黔诗纪略》点校工作很有帮助。关贤柱点校本是目前唯一且较为通行的点校本,该书作为“贵州古籍集萃”丛书之一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次出版,至今通行20年。关氏点校坦言“由于本书涉及作家作品甚多,不是一个集子或者几种版本就能解决的,且不少资料现已难见,增大了点校难度。”[3]前言通过考察《黔诗纪略》诗歌来源,可以发现关贤柱点校本在校勘上的一些不足,略举几例:其一、《黔诗纪略》源于傅玉书《黔风旧闻录》的诗歌有78首,而关贤柱点校时并未利用到傅玉书的《黔风旧闻录》。其二、林晟诗《丰乐秋成》,关贤柱校勘用的是乾隆《毕节县志》及同治《毕节县志稿》,未利用到此诗之源——《贵州通志》及《大定府志》进行校勘。其三,万历《黔记·艺文志》载杨彝“有《万松集》《凤台集》《屯东稿》《南游稿》”[6]。乾隆《贵州通志》载杨彝“著有《凤台》《贵竹》《东屯》《南游》诸集,《古今律选》”[7]。而关贤柱点校本《黔诗纪略·杨彝传》云:……著有《古今律选》《凤台贵竹》《东屯南游》诸集,并未见。[3]37据此可知关贤柱点校本系标点有误。这些问题的发现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黔诗纪略》的点校工作。
[注释]
①学人一般都认为《黔诗纪略》收录诗歌限于明代,但实际上《黔诗纪略》所录诗歌始于明代但止于清初,而非止于明代。《黔诗纪略》所收吴中蕃诗中有35首诗注明了在清的创作时间。在《黔诗纪略》有确切年代可考的诗歌中,所录最晚的是吴中蕃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所作《再入志局》《志成》。
②如周复刚《黔诗纪略刍议》(《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1期)认为:因诗存人“谓某人不见史传,因某诗而得以留名后世”,因人存诗“谓某人虽官外省而本隶黔籍,或虽籍外省而曾游宦贵州。其诗虽与黔省无涉,亦得因人存录”。关贤柱在《黔诗纪略》点校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前言中称:“‘因诗存人’体例异于他书。这种体例是说,某一个人,因无诗流传,而别人的诗句提到他,使他的事迹得以随诗而传存下来。”李美芳《贵州诗歌总集体例安排刍论》(《贵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认为“以人存诗”和“以诗存人”就是“人有可记存其诗,诗有可存记其人。前者重在其人,后者重在其诗。同时,也可以二者兼顾”。并且认为《黔诗纪略》“做到了二者兼顾”。这些观点或意见相左,或解释模糊。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410.
[2](清)莫庭芝,等.黔诗纪略后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590.
[3](清)莫友芝编,关贤柱点校.黔诗纪略[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4](清)莫友芝著,张剑,等点校.莫友芝诗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87.
[5](清)平翰.道光遵义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6:334.
[6](明)郭子章.万历黔记·中国地方志集成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6:324.
[7](清)鄂尔泰.乾隆贵州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M].成都:巴蜀书社,2006:37.
[收稿日期]2014-08-26 [责任编辑]宋玉军
[作者简介]何水英(1978-),女,瑶族,文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清代黔诗选本研究”(项目编号:12QN021),贵州省2013年度社科规划课题“晚清贵州文士与曾国藩牧府之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GZQN05)研究成果之一。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4-0047-05
[文献标志码]E
[中图分类号]G256;I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