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启示
2016-01-19刘正强
刘正强
(贵州省遵义市统计局,563000)
贵州湄潭县永兴镇万亩茶海
饱经岁月风雨考验又历史渊源悠久的贵州茶产业,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加快了贵州建成全面小康进程,为打赢历史性的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茶产业发展概况
贵州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加快发展茶叶产业,预计2015年茶园面积达689万亩,占全国茶叶面积16%左右,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位;投产茶园423.2万亩,占61.4%,茶叶产量22.4万吨,同比增长23.7%,茶产业综合产值404.9亿元,同比增49.4%,占GDP的比重为3.86%,比全国高3.21个百分点,受益城乡人口2300万人,占常住人口65.6%。贵州有重点产茶县43个,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32个、万亩以上的乡镇227个、万亩以上的村57个,全省有茶农135万户,稳定从业人员470万人,茶产业的脱贫效应已凸显。目前,贵州已注册茶叶企业3040家,固定资产165亿元,建成茶叶加工点2396个,组建了黔茶联盟、贵天下、贵茶等8家企业集团,联结上游企业179家,覆盖茶园73.6万亩。全省拥有国家级和省级龙头茶叶企业136家,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茶产业商标数达1227个,已有457家企业通过QS认证,69家企业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2015年贵州茶叶结构不断优化,绿茶产量19.2万吨,占85.7%,红茶产量1.9万吨,占8.5%,白茶产量0.1万吨,占0.45%,乌龙茶产量0.14万吨,占0.63%,黑茶产量1万吨,占4.5%;夏秋茶产量13.4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59.8%,贵州茶产品已从单一绿茶向多种类并存转变,产业链正在加快延长。目前,贵州茶叶品牌已有6个获“中国驰名商标”,“三绿一红”品牌覆盖茶园296.9万亩,占43.1%,品牌商标授权企业399家,2015年茶叶省外销售网点4400多个、省内销售网点1700多个、网上销售点640多个。引进浙江、福建、台湾等企业101家投资22.6亿元发展茶产业;英国太古集团落户思南,已签订了5万公斤的绿茶采购合同;万达集团正式投资丹寨茶产业,已开工建设206亩茶叶加工厂,预计受益人口5.38万人。贵州茶叶已在全国32个省市建立营运中心,开设旗舰店、专卖店等4270个,推动贵茶、贵天下等企业进入吴裕泰、沃尔玛、大润发、家乐福等大型商超系统7900多个。与上海茶叶、北京吴裕泰等茶叶企业合作态势良好,初步形成了资源共享、渠道共建、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机制,茶叶省外销量达13.3万吨,2015年1~8月贵州茶叶出口创收1567万美元,同比增长50.2%,预计全年可达6000万美元。在淘宝、天猫、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贵州茶叶店铺共计1692家、10115个产品,销售态势较好,茶叶销售额占20%以上,茶叶已成为贵州电商销售的第一产品,茶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助力贵州精准扶贫深入高效开展。
预计2015年遵义市茶园面积达194.78万亩,占全省28.3%,投产面积120.15万亩,投产率达61.7%;全年茶叶总产量9.04万吨,占全省40.36%,茶产业综合产值134.5亿元,占GDP的6.25%比全国高5.6个百分点。目前,遵义有茶叶加工企业及大户833家,茶产业已成为遵义农村经济重要的支柱。在茶产业的拉动下,2015年预计遵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53亿元,同比增长1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亿元,增长12.2%;市场主体已达32万户,实现就业18万人以上,城镇化率达45%,全面小康实现度达86.5%,森林覆盖率达53.9%,良好的环境加快了遵义经济社会发展。遵义在发展茶产业中新增院士工作站3个、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专利申请2800多件,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61.37万人,发展微型企业1939户,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生态镇39个,省级生态县3个、生态乡镇24个、生态村45个,解决80.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增长226%,引进500强企业10家,省外到位资金1580亿元,同比增长35%,遵义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3万人次,同比增长25%,全市700多万人民对建成全面小康充满了信心。预计湄潭县2015年茶叶面积60万亩,茶叶产量4万吨,同比增长64.93%,茶企业47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茶产业从业人员1.86万人,受益人口28.6万人,占常住人口75.8%,茶叶综合收入50亿元以上,茶产业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增长。2015年前9月,旅游接待190万人次,同比增长53.8%,茶旅一体综合收入10.36亿元,同比增长52.5%,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经验已在全国推广。预计凤冈县茶园面积45.21万亩,投产茶园27万亩,投产率59.72%,茶叶产量达2.7万吨、产值35亿元,先后荣获“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特色产茶县”等称号,凤冈锌硒茶品牌价值达9.63亿元,该县14个乡镇、70个村、14.8万人受益。创业青年陈水波的茶叶加工厂,年产优质茶10万公斤以上,实现利润近100万元,田坝村像这样的茶叶加工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1400多人,受益村内外人口6000多人。2015年该县茶叶企业总数达227家,从业人员9800多人,成功创建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与扶贫企业16家,已获QS认证企业43家,有机认证茶叶加工厂9家,茶叶企业注册商标107个,凤冈茶叶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锌硒茶专卖店237间,在全国设立茶叶销售专柜2800多个,茶叶已成该县精准扶贫重要抓手。
贵州在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建成全面小康中,9个市州茶产业呈现出良好态势。贵阳市预计2015年茶园面积28万亩,投产茶园14.81万亩,占52.9%,茶叶产量7800吨,茶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已建成规范化万亩优质茶园乡镇6个、万亩优质茶园村4个,打造精品生态茶园10个,创建茶叶标准园20个,建成出口茶、有机茶、特色茶、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专用基地8万亩,已发展绿色防控示范面积12万亩,加快了贵阳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步伐,确保了空气质量在全国排前并持续稳定向好。安顺市茶园面积84.0万亩,投产面积43.2万亩,茶叶总产量8571吨,茶产业综合产值10.65亿元;毕节市茶园面积84万亩,投产面积43.2万亩,茶叶总产量8571吨,茶产业综合产值10.65亿元;铜仁市茶园面积160万亩,投产面积83.09万亩,总产量5.52万吨,茶叶产值52.6亿元;黔东南茶园面积59.60万亩,投产面积43万亩,总产量2.21万吨,综合产值30亿元;黔南州茶园面积131万亩,总产量2.09万吨,综合产值52亿元;黔西南茶园面积38.86万亩,投产面积20.28万亩,综合产值7.09亿元;六盘水茶园面积35.04万亩,投产面积12万亩,总产量725吨,茶叶产值2.1亿元。加快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实施精准扶贫、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的重要举措。
贵州在茶产业的强劲拉动下,至2015年底森林覆盖率已达50%,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02.5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全国快3.8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3550.13亿元,同比增长9.9%,接待游客3.76亿人次,同比增长17.1%,实现旅游总收入3512.82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76.7亿元,同比增长21.6%,实现进出口总额765.83亿元,同比增长15.6%,实际利用外资25.24亿美元,同比增长22.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579.64元和7386.8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0.7%,比全国高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83.02亿元,同比增长11.8%,减少贫困人口130万人,新增11个县159个乡镇摘掉贫困帽,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销售额476.74亿元,比上年增长94.4%,全省3500万人民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充满了信心。
二、茶产业的贡献
1.农村创业就业成效显著
一是建优质茶园基地。凤冈县田坝村狠抓茶产业和造林绿化工作,森林覆盖率85%以上,成功入选全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先后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村镇,贵州最美茶乡等称号。村民周朝都拥有优质茶园800多亩,于5年前建成加工厂1个,动态从业80多人,年实现茶叶加工产值2000万元以上,他家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000元以上;村民雷明模5.5亩生态优质茶园实现收入4.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多元。近年来,正安县成功打造了生态茶叶、休闲观光、茶旅一体发展模式,贫困人口从20.6万人下降到6.83万人,减少了13.77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21元增加到8200元,顺利实现了县和11个乡镇“减贫摘帽”。该县和溪镇已建成茶园500亩以上规模基地3个,2015年共采集白茶1.4万公斤,绿茶3万公斤,茶农收入400万元以上。正安县在加快发展茶产业中,落实招商引资项目88个,新签约资金206.65亿元,到位资金115.67亿元同比增长36%。二是发展茶叶电商平台。在开通电商遵义馆、余庆馆、湄潭馆、正安馆、务川馆等基础上,初步形成了“黔货出山”规模效应,2015年遵义举办茶产品电商销售人才培训30余场次,培训以茶叶为主的电商创业人员3000多人次,学员先后建成淘宝店铺500余个、微店1500余个,新增动态就业9800多人,到2015年底电商平台数据达44万多个,线上线下浏览人数超过600万人次,产品成交43万多笔,实现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销售收入3800多万元。三是发展茶旅一体产业。湄潭县马山镇、复兴镇、天城镇等以优质茶叶基地为中心,已建成100亩连片茶叶基地近100个,预计新增动态从业1.98万人,受益人口7.58万人,2015年该县新改建标准化生态茶园10万亩,新改建果用茶园10万亩,新建茶青交易市场30个,规范建设示范专业茶叶合作社60个、茶产业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10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茶企业75家,预计新增就业11300人,新增乡村旅馆60多家,接待县外游客比上年增长36.8%,乡村旅游收入比上年增长39.4%,茶旅一体发展模式取得了实效,美丽乡村闻名全国。
2.生态文明城乡大众受益
茶产业发展加快了生态文明进程。一是提高了城乡空气质量。遵义在开展驻村帮扶活动中大力发展茶产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了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治理和责任追究。由国家环保部资料得:2015上半年遵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新国标、下同)为84.53%,下半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比上半年提高了6.47个百分点,全民健身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环境治理和空气质量得到了广大市民高度好评。二是加快了绿色城镇化。湄潭县核桃坝村在发展茶产业中,建成优质茶园9000亩,年产值达2.86亿元,从事茶叶加工与销售的村民有600多人,占全村从业人数的85%以上,预计2015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以上,村域绿化率80%以上,成为闻名全国的小康示范村。三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2015年在大力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贵州森林覆盖率达50%,森林面积达1.321亿亩,建成森林、茶园和野生动物等自然保护区104个、森林公园78个,森林蓄积量4.13亿立方米,加快了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步伐,推动了乡村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农村发展。
3.加快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一方面,把茶产业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起来。2015年在加快发展茶产业中,湄潭县完成投资7956万元、正安县完成投资9700万元、凤冈县完成投资4620万元,对边远贫困地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培育,预计新增规范化优质茶园12.7万亩以上,稳定从业2.67万人,受益人口6.88万人。另一方面,把茶产业与发展观光旅游业结合起来,湄潭县核桃坝村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称号,成为中组部指定的村干部培训基地,已培训省内外村干部400余场9000多人次。全村常住人口人均优质茶园3.27亩,茶园面积30亩以上大户85户,从事茶叶加工、销售、服务人员占常住人口75%左右,预计该村2015年综合产值达1.27亿元,二三产业占85%左右,村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1800元,新农合人口、广播电视人口、饮用水安全卫生人口率均达100%,省外游客同比增长26.8%。湄潭县茶山坡樱花园,已建成樱花与茶叶相伴的休闲观光园区1200亩,2015年观赏月接待省内外游客5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43亿元,加快了茶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茶产业助力精准扶贫的启示
1.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农民增收
当前,一要更加重视村级组织建设与创新。新常态下,贵州推行干部驻村与“村第一书记”运行机制,切实加强了村级组织政治、思想、制度、能力和作风建设,加快了茶产业发展和全面小康步伐,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总结推广并不断创新,要在加强调研指导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作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每年当公开发表精准扶贫有关调查报告1篇以上。二要加强选人用人制度创新。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加快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岗责公开、岗务量化、职责分明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三要加快建立村级统计监测机制。在实施脱贫攻坚中,要建立健全村级统计监测机构和工作机制,以规范并科学的指标量化方式,建立村级基础建设、产业培育、生态文明、创业就业、农民增收、脱贫攻坚、部门帮扶等监测机制,经济转型升级统计指标监测机制和定期报表制度,定期客观发布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2.坚持协调发展,加快生态文明进程
一要把茶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交通运输、农业园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产品加工、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全民健身、生态环境等富民项目的投入,让广大农民在发展茶叶等产业中加快脱贫致富,要加强城乡公路与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严禁城乡公路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民生工程的满意率。二要把茶产业与生态文明结合起来。在总结干部驻村帮扶成功经验基础上,建立健全党政机关牵头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创建生态文明村居、乡镇、城市激励机制,以“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高社会公众对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三要把茶产业与先进文化结合。一些地方发展不协调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在优化结构、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党政机关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党政机关调查研究量化考核与监督机制,乡科以上领导干部每季度当公开有关产业的调查报告1篇以上,纳入年度作风与能力建设考核,接受社会监督与评议,切实改变少数人调研难、为民难、服务难的工作方式。探索茶产业与先进文化结合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实践,坚持以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歌曲、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优秀作品或文化活动,感染和引领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发展茶产业。
3.坚持绿色发展,保护青山绿水
绿色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最具时代创新特色的亮点。当前,一要增强城乡绿色发展意识。坚持绿色发展保护青山绿水,不断提高区域性城镇绿化和森林覆盖率,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公众增强城镇绿化意识。二要增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发展意识。着力把贵州的绿水青山科学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以乡村旅游业为突破,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增长。在发展茶产业中弘扬创新精神和先进文化,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以先进的茶文化凝聚更多更好正能量,加快做大做强做优贵州茶产业,把贵州的青山绿水变为发展茶产业的优势,融入全球“一带一路”的历史进程。
4.坚持开放发展,强化内生动力
一方面,要加强茶产业制度建设与创新。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要想在加快发展中扬长避短,必须认真研究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联动性,形成与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要以开放创新思维用好人才第一资源,走好开放发展之路。切实加强区域性茶产业对外开放的制度建设与创新,把“五大发展理念”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的制度鼓励和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茶产业的增长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区域性茶产业非公经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区域性非公经济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茶叶主产区党政干部每年当在政府网站公开有关调查报告1篇以上,推行量化考核与监督,着力解决区域性非公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政策法规、科技支持、内部管理、人才培养、市场预测、资金周转、产品质量、产品销售、信息共享等现实问题,坚持以良好的党风和干部作风,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建成全面小康的信心和决心,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5.坚持共享发展,重视信息公开
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祥和之音在民声,信息公开是民心所盼,只有执政透明信息公开,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国家才能繁荣稳定,人民才能幸福安康。乡镇以上政府统计当建立健全统计月报、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普查公报、小康公报等规范化发布机制,加强信息公开的量化监督与通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新型城镇化等统计信息。二要强化部门信息公开责任。一些地方信息长期不公开,是制约产业发展、创业就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根源,更是导致少数干部腐败的关键。党政机关要把信息公开责任、目标、措施具体化,以信息公开促进区域性产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乡镇以上的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工作总结、统计月报、统计公报、普查公报、统计年鉴、统计调研等信息,当定期规范化向社会公开并实行量化监督与考核。三要加强信息公开的监督。建立和创新信息公开有操作性的制度,坚持以规范化的信息公开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茶叶等富民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在大力发展茶产业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精准扶贫中得到更多更好实惠,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