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那火红的年代
——纪念株硬集团选派职工赴前苏联实习60周年

2016-01-19龚道龙

中国有色金属 2016年4期
关键词:硬质合金俄语老同志

特约记者 龚道龙|文

60年前,青春年华的他(她)们,有的刚从学校毕业,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农村,怀揣建设新中国、建设我国硬质合金产业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南硬质合金厂。经有关部门核准,1955年至1956年间,株硬集团(原中南硬质合金厂)共选派101人远赴苏联,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知识。

近日,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株硬”)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欢聚一堂,庆祝赴前苏联实习60周年。聚会中,老同志们追忆了在前苏联的实习和生活情景,为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为株硬的健康稳定发展感到欣慰。觥筹交错间,这群耄耋老人欢声笑语,真情流露,场面令人为之动容。

60年前,正值新中国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将工业体系建设作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重点。硬质合金作为“工业的牙齿”,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与举国建设事业密切相关。而当时我国的硬质合金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此背景下,硬质合金项目被国家确定为“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

60年前,青春年华的他们,有的刚从学校毕业,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农村,怀揣建设新中国、建设我国硬质合金产业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工厂(当时名为中南硬质合金厂)。创业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最为严峻的是从事合金生产的技术人才高度匮乏。18世纪以后,前苏联的科学技术经历了学习和赶超西方的历程,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部分尖端技术接近或赶上了工业发达国家。经有关部门核准,1955年至1956年间,工厂共选派101人远赴苏联,学习硬质合金生产、机械、电气、仪表等专业知识。

1955年10月赴苏联实习学员出发前在北京留影

突击学习俄语

赴苏联实习,首先要克服的一个难关就是俄语。据一位老同志回忆,1955年4月,他们被选调到中央有色局吉林干部学校,突击学习俄语。虽然当时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接触俄语,但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起早贪黑地赶时间,绞尽脑汁地学语法,甚至晚上做梦都在背单词。

佘振辉是当年赴苏实习人员中的一员。当得知自己被工厂选派赴苏联实习后,22岁的他心情激动万分,既感到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又感到责任重大,格外珍惜这个机会。回忆起在吉林干部学校学习的经历,佘振辉仍历历在目。当时由于个人文化程度和俄语水平不一样,干校决定开展强化训练,除适当增加课时外,学校还规定每人每天要说若干句俄语。当时学校发给大家多张印有俄语的小卡片供学员对话用,甚至大家在吃饭、走路、候车时都卡片不离手。

1955年11月,在莫斯科实习的学员参加十月革命胜利38周年庆典

实际上,学员们从被选定赴苏实习那刻起,一直都坚持俄语的学习。一位老同志说,当时虽然经过了近半年的俄语强化学习,但也仅限于在生活方面,一旦涉及专业知识,就显得很吃力。所以大家在现场工作时都带着俄华字典,边学边记边干。工作之余大家还聚在一起,学习巩固当天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俄语。一年下来,大家的俄语水平有了普遍提高,有的学员甚至还能担任技术授课的翻译工作。

出国的初感受

从吉林干部学校结业后,学员们分两批前往苏联,第一批是1955年10月,第二批是1955年12月。学员们多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一想到自己将远赴万里之外去学习知识,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心情激动万分。

赴苏实习人员荆国仕回忆道:“出国前夕,上级给我们发了西装、棉衣、现金以及其他日常用品,讲解了出国须知,还教我们吃西餐的规矩……在那样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对我们的关爱真是无微不至,暖透人心。”登上列车的那一刹,荆国仕热泪盈眶地作别故土,心里一遍遍地默喊着“祖国母亲万岁”,并对自己说,一定要刻苦学习,报效国家。

学员李俊群对此亦是记忆犹新。离别前夕,他的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宴席间,他立下了“今日痛饮送别酒,学好本领才方休”的誓言。1955年10月,李俊群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9天9夜的车程,我们没有感觉到疲惫。火车行进在冰天雪地里,窗外朔风凛冽,林涛怒吼,好一派北国风光。”李俊群回忆道。

初到苏联,学员们在语言、气候、饮食上多少有些不适应,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们,那便是两国的文化差异。一位老同志举了个例子,初到苏联时大家进商店购物见了工作人员便喊“售货员同志”,她们表现得极不热情。后来有人提议对40多岁的妇女应以“大妈、大娘”相称。结果人家又瞪着双眼问道:“我很老吗?我像妈吗?”弄得大家一头雾水。直到大家重温了“出国须知”才顿然醒悟,原来苏联妇女喜欢显年轻的称呼。从此,大家吸取教训,统一称呼她们为“姑娘”,得到了她们热情的回应。这件事给大家上了难忘的一课,那便是入境一定要随俗。

在工厂的日子

学员们到达苏联后,苏联人根据他们的专业,将他们分到各地的工厂,如莫斯科、北高加索、斯大林格勒等,接受专业的培训。这是学员们技术水平飞速提升的一个阶段,甚至可以说这对我国硬质合金规模化生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955年11月,学员与苏联运动员合影

佘振辉一行当时被分到了北高加索奥尔忠尼启哲高胜利硬质合金厂,学习硬质合金的还原、碳化、湿磨、混合、压制等工序。苏联的师傅们非常热心,在他们帮助甚至手把手地指导下,大家进步很快,基本掌握了各岗位的操作方法。该厂除了从事硬质合金生产外,在钨和钼制品生产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实习期间,学员们好学的态度打动了该厂的管理层,破例让佘振辉等学习了钨和钼制品生产技术,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便掌握了该技术。

学员们在工厂除了学到技术知识外,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一位老同志向笔者分享了他的故事,当时他被分到苏联522厂实习,师傅是一位老“布尔什维克”,也是一名工段长。由于他为人热情,学习用功,得到了师傅的赏识。有一天,师傅让他代行工段长职能,而且把酒精库的钥匙也交给他管理。苏联人爱喝酒,甚至酒精也敢喝,故酒精库钥匙是最难管理的。一时间一些男职工都来和他套近乎,夸他聪明、能干,目的就是要一点酒精喝。由于磨不开情面,他没有坚持。几天后,车间的一位管理人员醉倒在更衣间,车间撤销这人的职务。当天下午,师傅就收回了酒精库钥匙,并告诉他,用权不严就是害人。

1956年,学员在苏联老师家做客

在苏联工厂,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为了获得更多的硬质合金专业知识,他们还去工厂图书馆和资料室借阅硬质合金专业书籍、试验报告和技术论文。一位老同志说:“那时年轻,接受能力强,学完这个岗位工作学那个岗位工作,把一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有用的专业知识。”

他们在苏联学习期间,当时出访到此的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惦记着中国学员。在莫斯科实习的学员先后受到谭震林、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教育。据李俊群回忆,1956年朱德同志率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他们。朱德同志勉励大家:努力学习,把工作搞好,建设国家。短短几个字,寄托了一个伟大革命家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此后,李俊群便以这句话来鞭策自己。

同苏联人的友谊

在战争年代,中苏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了深厚友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各项建设事业中,这份友谊得以深化,这在苏联援华的156项重点项目建设中得以体现。

一位老同志说,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会见俄二战老战士代表、俄援华专家代表及亲属,并为他们颁发了纪念奖章。这令他感动不已,体现了两国领导人对传统友谊的珍惜。事后,该老同志在文章中写道: “60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苏联朋友们,还记得吗?我们漫步在林间小道,鲜花正艳,《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的歌曲多么嘹亮……”

1956年6月,学员和苏联员工合影

1957年2月,学员佘振辉在克里姆林宫前留影

佘振辉回忆,那时当地的学校经常组织联欢晚会,邀请中国实习生参加,场面热情洋溢。苏联人开朗、活跃,大家友好相处,还时常来串门,教大家练习口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最令佘振辉感动的是,当他们回国临行之际,工厂的车间主任、指导老师等为他们送来了一盒大蛋糕,与他们告别,久久不肯离去。

学员和苏联师傅在平日的相处里,感情日益深厚,有时还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做客,荆国仕就得到过这份“殊荣”。一个周末,师傅邀请荆国仕一行20多人去家里做客。师傅为了表示热情,发动全家欢迎他们,并准备了丰盛的美食。由于桌子不够用,大家三三两两地站着吃,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随便,使大家感到像在国内过年一样,非常温馨。

友情也有升华成爱情的时候。在采访过程中,一位老同志腼腆地谈起了一段往事。在苏联实习期间,他结识了一位苏联姑娘,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随着相互了解加深,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暗生情愫。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是不被允许的。回国前夕,他在给姑娘的信中写道:“中国一个月亮,苏联一个月亮,你在那头看我,我在这头看你……美丽的姑娘,请让我把这份纯真珍藏,化作温暖,化作动力,去建设我的祖国……”

巩固分享创新

1956年以后,赴苏联实习人员陆续学成归国,投入到工厂的各项事业中。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分享给身边的同事,结合国内和生产实际情况进行科技创新、工艺创新、设备改造等。

一位老同志说:“我们作为‘种子’代表被选派到国外实习,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们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同志。”回国后,工厂如火如荼举办了各种培训班,由赴苏学习人员有针对性地授课。职工们白天紧张地参与工厂建设,晚上孜孜不倦地来上课。

视野开阔、技能过硬、求学笃进,注定了这群人必将成为工厂生产、经营、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他们当中如王君笃、邱立文等后来成为工厂的高级管理层,他们以独特的视角、能力和魄力,带领广大职工攻坚克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引进先进生产线,加快产品转型升级,奠定了工厂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佘振辉、李俊群等成为工厂杰出的技术专家。佘振辉完成了20项硬质合金基础理论研究,10项硬质合金工艺因素的改革,8种硬质合金新设备的创制和20种硬质合金材质的研究。李俊群作为仪表专家,于1977年远赴罗马尼亚参与了援建工作;还有的人成为生产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无怨无悔地奉献青春和智慧。

建企61年以来,株硬集团从赴苏联学习,到自主创新;从建厂初期的区区几个合金牌号增加到100多个牌号,再到援建罗马尼亚、四川自贡硬质合金厂;从老生产线,到引进瑞士山特维克公司300吨硬质合金生产线;从出口硬质合金原材料,到出口优势产品……株硬人在前辈们给予的经验中,紧跟时代步伐,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猜你喜欢

硬质合金俄语老同志
球磨时间对再生料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铁代钴镍高粘结相硬质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稀土元素对矿用低钴超粗硬质合金性能的影响
超粗晶粒硬质合金截齿性能表征参数的探讨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向抗战老战士老同志表达敬意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
情真意切劲足老战士报告团的老同志共话关心下一代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
今日俄语:语法领域中的积极过程*——“今日俄语”系列研究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