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桐矿区砚石台煤矿煤层厚度变化因素分析

2016-01-19王良文

科技与创新 2016年1期
关键词:煤层矿井煤矿

王良文

摘 要:影响砚石台煤矿煤层厚度的因素主要有2个,一个是原生沉积时的沉积环境,另一个是后期构造挤压时的煤层流变。

关键词:煤矿;矿井;煤层;沉积体系

中图分类号:TD82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1.088

1 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砚石台煤矿煤层总体原生厚度变化不大,由南往北有增厚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这是由于K1煤层形成前,由分布广泛的泻湖相发育成泥坪相,进而产生的泥炭沼泽相的发育环境比较稳定。因此,K1煤层在整个川东地区,尤其是南桐地区发育较好,具有大面积稳定沉降、植物生长繁茂和成煤物质供应与地壳沉降保持均衡的特点;成煤后,泥坪相和泻湖相同步发育,对煤层起到了保护作用。由于K1煤层形成前、后的沉积环境稳定,所以,K1煤层的厚度变化不大。

K3煤层与K1煤层不同,K3煤层在矿井南段基本上为一层(称合并带),此带与东林、鱼田堡的K3煤层相同。相对而言,这片形成K3煤层的区域比较稳定,均为由潮坪砂泥岩混合坪发育而成的泥炭沼泽相的成煤环境,成煤后为泥坪到泻湖相,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K3煤层的合并带是在较为稳定的环境中形成的。矿井5线(部分在4线以南)以北的环境有明显变化,K3底部存在砂体,且在其上部有砂坪或潮渠沉积,导致K3煤层分为上、下两层(K3a和K3b),北面出现了三分叉(K3a1,K3a2,K3b)。这些煤层分叉的出现与砂体(属潮渠相或砂坪相)有关,砂体中潮汐层理发育。由本矿向北至红岩煤矿,整个K3煤层分叉的各分层均不可采。K3煤层的分叉位置不呈平直界线,矿井南段呈零星分布,4线北±0 m标高以上出现一部分分叉,再向北至5~6线的分叉现象成片出现。

综上所述,矿井主采K1,K3(K3a2)煤层的原生厚度变化受到了沉积环境的制约。

2 后期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砚石台煤矿煤层的后期构造影响主要指燕山运动形成的褶皱和断裂。煤系形成后连续沉积的有长兴组、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燕山运动期间及其以后,该区地层发生了强烈褶皱,导致鲜家坪背斜发生倒转。砚石台煤矿所开采的煤层即鲜家坪背斜倒转翼。由矿井资料得知,±0 m以上出现了6条小构造带,分带性十分明显,这些构造带由次级褶皱、断裂和挤压带等组成。由于煤层相对围岩而言较软,在刚性体的挤压作用下,煤层发生流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流变煤层形态。总体看来,这些构造带与煤层走向有5°~15°的夹角,呈带状分布。这种构造带不仅含有次级褶皱,且走势起伏不平,导致煤层厚薄不均。因此,在不同的构造带上形成了带状或成片的变薄带,甚至无煤带。这些变薄带与构造带有一定关系,如图2所示。煤层变薄带与构造带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而言,背向斜的翼部常为变薄带,造成煤层不可采,严重影响了采区产量。在本次延深勘探中,804-1号和808号钻孔所钻的K1煤层不可采。K1煤层老顶茅口组为石灰岩,岩石破碎、方解石脉发育,挤压明显,煤层直接顶板为铝质泥岩滑面,岩心破碎明显,证明该煤层受到了强烈的挤压,煤层片理化,导致煤层不可采。

根据区域资料可知,来自龙骨溪背斜方向,由东向西的推动力导致鲜家坪背斜发生倒转,一部分推力消失,另一部分推力导致地层倒转,受影响最大的是志留系和龙潭组,使其煤层发生塑性变形,多种形态的拉伸、挤压均比较发育,直至后期以F11断层为主体的滑脱面形成了滑脱构造。这种滑脱构造上盘大、下盘比较小。通过观察井下断层,一些小断层切穿可采煤层底板,而至煤层时,其规模变小,甚至消失。这是由于煤层为塑性体,大大减小了压力的作用。K1和K3煤层受构造影响的比较结果为:K1的褶皱、断裂和挤压带的发育强于K3煤层的褶皱、断裂和挤压带,K1煤层紧邻刚性体,与推动力的距离较近,所受释放力较大,而K3煤层与刚性体的距离较远,受力较小,因此,K1煤层变薄的概率较高。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本矿而言,在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中,后期构造作用是主要的,沉积变化是次要的。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煤层矿井煤矿
煤矿党支部如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PLC技术在煤矿提升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矿井通风技术及系统优化设计要点分析
地质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山西平遥县兴盛佛殿沟煤业有限公司
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煤层的厚度关系研究
极近距离煤层顶板结构及控制技术研究
浅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废弃矿井变成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