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失眠需引起重视
2016-01-18王昊飞
王昊飞
生理性因素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碍
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失眠的生理性因素主要和我们的生物钟有关。随着我们的衰老,生物钟老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发生功能和形态退变,造成人体难以适应环境而产生睡眠障碍。睡眠中,中枢神经系统单胺类递质发挥着重要作用,褪黑素也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我们的睡眠节律,所以影响以上的神经内分泌变化的生理疾病都会影响我们的睡眠。比如,①环境的变化: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初到异乡或由白班改夜班工作。②饮浓茶、咖啡等。③药物因素:应用利血平、苯丙胺、甲状腺素、氨茶碱、避孕药、抗心律失常药等。④大脑弥散性病变:慢性中毒、营养代谢障碍、脑动脉硬化等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脑弥散性病变。⑤躯体疾病:各种疾病如哮喘、心律失常、关节炎、晚期癌症、胃肠疾病、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病等。
老年人的正常睡眠需求
老年人每天睡多长时间才合适?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最新研究表明,缺乏睡眠可能引发血压升高,使老年人心脏病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睡眠5小时以下的人,各类原因死亡的几率是常人的1.7倍,每晚平均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的人死亡率也比较高。所以每个人每天平均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最佳。但有少部分人只睡6个小时就够了,还有少部分人要9个小时才能睡够。每个人的睡眠需求量没有绝对的标准,睡眠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一般来讲,差异不超过2小时,都算是在正常范围。随着年龄的改变,睡眠模式可能会不同。比如,老年人可能会晚上睡得相对少,而白天则打几个盹。
很多时候,来门诊的病人中,多自诉睡眠质量不好,几乎天天没睡觉,但是老伴却说,听见他在打呼噜,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睡眠的主观感受问题。如果你白天常常会感到身体疲乏、时常打瞌睡、在不适当时候睡着;当安静时,比如看电视或阅读,需时刻挣扎保持清醒;在工作、上课或做家务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变得很情绪化,烦躁不安,或者提不起兴趣,并同时出现头昏、胸闷、心悸、腹胀等症状,就表示你的身体给了你一个抗议的信号“要补觉了”。
失眠的缓解与调节
生理调节方面,尤其是生理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需要遵守医生的指导,积极的处理原发的疾病,尽量避免使用对睡眠有影响的药物,并针对睡眠症状进行改善治疗。
1. 睡眠的非药物治疗
大部分的失眠患者有着不良的睡眠习惯、错误的睡眠观念,这会破坏正常的睡眠模式,健康的睡眠知识有助于我们调整睡眠规律,培养健康的睡眠周期,改善睡眠质量。①睡前数小时(一般下午4点以后)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或吸烟等)。②睡前不要饮酒,酒精可干扰睡眠。③规律的体育锻炼,但睡前应避免剧烈运动。④睡前不要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⑤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脑力劳动或观看容易引起兴奋的书籍和影视节目。⑥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⑦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很多失眠的人常常听说睡前喝杯红酒或牛奶有助于睡眠,这个说法并没有科学的依据,只是有的人有这样的习惯而已。
2.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失眠患者常对失眠本身感到恐惧,过分关注失眠的不良后果,常在临睡眠时感到紧张、担心睡眠不好,这些负性情绪使失眠进一步恶化,失眠的加重又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情绪,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认知治疗的目的就是改变患者对失眠的认知偏差,改变患者对于睡眠问题的非理性信念和态度。①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②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③保持自然入睡,避免过度主观的入睡意图(强行要求自己入睡)。④不要过分关注睡眠。⑤不要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挫败感。⑥培养对失眠影响的耐受性。认知行为治疗需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改变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从而改善睡眠的质量。
3. 放松治疗
生活中的变故,各种琐事导致的情绪紧张、焦虑是诱发失眠的常见因素。放松疗法可以缓解精神和身体的焦虑,是一种常见的非药物疗法。具体的技巧可以包括渐进式的肌肉放松,指导性的想象和腹式呼吸训练。初期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熟练后应坚持每天练习2~3次。
对于长期失眠不干预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自己随便不合理的使用药物和治疗仪器,也同样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失眠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需要考虑患者的病史,既往的用药反应,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的使用药物和非药物的疗法。
失眠与安眠药的关系
如何用药
目前临床上的安眠药有很多种,主要有3大类:
1. 苯二氮卓类,也就是俗称的“安定类”,这类药物就是老百姓非常“惧怕的”,这一类常见的药物包括:地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咪达唑仑等,它们可以缩短入睡时间、增加总睡眠时间,但是会引起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人服用后夜间起床时应防止跌倒;呼吸系统严重疾病的人及孕妇不适宜使用;持续使用这一类会形成依赖,骤然停药也会出现戒断症状,但是短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高效的。
2. 非苯二氮卓类: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一般不产生次日困倦,产生药物依赖的风险很低,长期使用无显著的不良反应,治疗失眠安全有效,这是目前临床上比较推荐使用的“安眠药”。
3. 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有很多人在使用这一类的药物的时候有疑问,取药后发现是治疗抑郁症的。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部分的抗抑郁药也有镇静催眠作用,在失眠伴有抑郁、焦虑心境时应用较为有用。目前,常见的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主要有百忧解、赛乐特、左洛复、来士普等,其他常见的还有米氮平、曲唑酮,可以用来治疗失眠,或其他安眠药停药后的失眠反弹。长期失眠的患者常常伴有情绪问题,故此类药物可以和短效的苯二氮卓类或非苯二氮卓类联合使用,增加疗效,快速改善失眠症状。
还有一类是褪黑素。现在很多保健品以含有褪黑素为招牌来改善失眠,其实这一类作为药物还没有在中国上市,临床上的争议也比较大,故不建议作为安眠药使用。
怎么用
此外还需要掌握安眠类药的原则,具体的药物治疗建议如下。
1. 间断交替使用:对于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使用,要间断或交替使用,最好将两三种安眠药交替服用,四五天就要停一天,若睡眠状况有所改善,那连续服药的天数就要慢慢减少,逐渐到服一天停一天,服一天停两天,直到最后完全停服。使用时间一般不多于4周。
2. 睡前服用:一般睡前5~10分钟服用,也可以上床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时使用。
3. 从小剂量开始:有多项研究表明,服用安眠药时间越长,剂量会越用越大,因此在一开始就要严格限量,从小剂量开始。
4. 首选短效药:相对而言,短效药排出体外的速度快,不影响第二天工作。但初次或偶尔失眠的人,不要急于服安眠药。
5. 因人而异逐渐停药,注意停药后失眠症状反弹,减药慢。